Kimi深度介绍:许倬云其人其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6 15:22 2

摘要:以下文字分十二章,力图把许倬云 95 年的生命、67 年的学术与 30 余年的大众写作,放进“身体—学统—时代”三重坐标系中做一次“深描”。你既可按顺序阅读,也可把每章视为独立条目检索。文中所有事实均取自公开报道与原始文献,并在关键处给出出处索引,方便进一步查

以下文字分十二章,力图把许倬云 95 年的生命、67 年的学术与 30 余年的大众写作,放进“身体—学统—时代”三重坐标系中做一次“深描”。你既可按顺序阅读,也可把每章视为独立条目检索。文中所有事实均取自公开报道与原始文献,并在关键处给出出处索引,方便进一步查核。

────────────────

第一章身体与起点(1930-1949)

• 1930 年 9 月 2 日(农历七月初十),生于厦门鼓浪屿。父亲许凤藻,清末海军学堂毕业,民国海军少将,曾随萨镇冰巡洋;母亲章太夫人出自无锡北乡望族。因先天肌肉萎缩,童年即不良于行,终生以轮椅或拐杖代步。

• 1937 年抗战爆发,随家人乘太古轮船溯江至汉口,再转重庆南山。父亲任海军江防司令部参谋,日机轰炸时,以双臂环抱掩护倬云,自此落下耳疾,终身重听。

• 少年在山洞、庙宇、油灯下断续就学,父亲为他诵读《史记》《资治通鉴》,埋下“究天人之际”的种子。

• 1945 年光复后返乡,1948 年底因国共内战再渡海赴台,插班台中一中高三下学期,以同等学力考入台大外文系,数学满分,一年后转入历史系。

────────────────

第二章学统塑形(1949-1970)

2.1台大时期

• 师从李宗侗(玄伯)、凌纯声、董作宾、芮逸夫,打下考古学、民族学与古文字学底子。

• 1953 年学士论文《先秦诸子中的“士”阶层》,已显露社会史取向。

• 1956 年完成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一次系统用“封建—郡县”二元框架解析周至汉的社会转型,同年与孙曼丽结婚。

2.2芝加哥时期

• 1957 年赴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导师顾立雅(Herrlee G. Creel)与经济学家艾尔斯(Richard Easterlin)。

• 1962 年博士论文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以量化方法分析春秋 722-464 年间 145 位政治精英的社会流动,被誉为“将中国史带进行为社会科学”的第一人。

• 期间旁听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课程,奠定“网络分析”方法。

────────────────

第三章教研两栖(1970-1999)

• 1970 年受聘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创建“东亚研究中心”,开设“中国通史”“比较文明”课程,学生包括王小波(作家)、林毓生(思想家)等。

• 1974 年起与黄仁宇合作,在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支持下,举办“中国社会经济史”暑期研讨班,推动美国汉学“社会科学转向”。

• 1980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组最年轻者之一);1986 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ACLS)荣誉会士。

• 1982-1998 年任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Professor”——校聘最高学术头衔,可跨系开课。

• 1990 年代主持蒋经国基金会“中国考古与历史学整合计划”,资助安阳、三星堆、里耶等 60 余项田野,两岸三地学人共同参与,被视为“学术外交”范例。

────────────────

第四章研究方法与核心议题

4.1“系统论+历史网络”

把人、地、事视为节点,用图论与计量模型检验传统文献的定性叙述,代表作:

•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1965)

• 《西周史》(1984,英文版 History of the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

•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1979,英文版 Han Agriculture)

4.2“文化—生态长时段”

把 400 毫米等降雨量线、黄土—长江两大生态区、稻粟作物体系纳入解释框架,提出“中华帝国是一组生态—政治网络”的观点。

4.3“比较文明”

在《万古江河》中以“长江—黄河—海洋”三条走廊对照美索不达米亚“河间走廊”,说明文明扩散的多样路径。

────────────────

第五章“古代中国三部曲”精读

1.《西周史》——封建网络如何奠基华夏

用青铜器铭文+《左传》+考古聚落,重建周人“武装殖民—宗法—礼乐”三层同心圆。

2.《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社会分层的动态模型

统计 742 种文献中 1.8 万条人物记录,提出“士—庶—奴”三维流动矩阵。

3.《汉代农业》——集约化与帝国结构的耦合

首次把铁器普及率、亩产估算、水利密度做成 GIS 图层,验证“小农经济—官僚国家”的内在逻辑。

────────────────

第六章“中国文化三部曲”导读

• 《万古江河》(2006):以长江为隐喻,写“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万年史诗,首印 6 万册,三个月加印 9 次,获第三届“文津图书奖”。

• 《说中国》(2014):聚焦“何谓中国”,提出“文化共同体”概念,被王蒙称为“给当代中国的文化身份证”。

• 《中国文化的精神》(2017):从民间信仰、宗族、乡土伦理中提炼“常民理性”,回应“全球化下的文明焦虑”。

────────────────

第七章晚年三问与三答

问一“是否仍信历史进步?”

答:“我不相信直线进步,但我相信波浪式前进。人类每一次灾难,都会留下一层文明的沉积岩。”

问二“个人如何安顿?”

答:“往里走,安顿自己;往外走,关怀世界。”(2021 年混沌学园对谈)

问三“史学何为?”

答:“为被历史湮没的人群补写家谱。”

────────────────

第八章教育与师承

• 学生辈:王小波(匹兹堡大学旁听生)、李零(北大)、阎步克(北大)、葛兆光(复旦)皆在不同场合称“受惠于许先生问题意识”。

• 教育哲学:反对“填鸭”,主张“给学生一张地图,再给他一柄锄头”,课堂常用苏格拉底式诘问。

• 教学轶事:因行动不便,长期把办公室设在电梯口,门牌上写“Open for All”;博士生答辩时,他用左手仅剩能动的食指,逐字敲出评语。

────────────────

第九章荣誉与奖项(时间倒序)

2024唐奖第六届汉学奖——“打通学术象牙塔与大众认知”

2023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2020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2004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

1986美国人文学社(ACLS)荣誉会士

1980台湾“中研院”院士

────────────────

第十章出版与大众影响

• 中文著作 34 种,合编 21 种,学术论文 162 篇;英文专著 3 部,合著 2 部,论文 56 篇。

• 简体字版权坚持“一字不改、一页不删”,曾因此与大陆出版社僵持两年,最终商务印书馆以竖排繁体影印版妥协。

• 2022 年 B 站上线《许倬云十日谈》系列,最高单集播放 220 万,弹幕刷屏“史学界的柯南”。

────────────────

第十一章故乡与情感

• 无锡鸿山七房桥许氏,自曾祖许庚身起即好藏书。2005 年将 1.2 万册私人图书捐给无锡博物院,设立“倬云书房”。

• 2022 年 11 月,92 岁高龄通过视频参加“江南文脉论坛”,开篇即说:“我还可以回去,我欠家乡一篇文章。”

• 最爱小吃是“酒酿圆子加桂花”,曾托人从无锡带冷冻圆子到匹兹堡,被海关误认“可疑白色球体”而开箱查验,一时传为笑谈。

────────────────

第十二章余音:跨越三个时代的史学家

1. 旧时代的残照——他亲历抗战烽火,身体记忆刻着民族苦难;

2. 学术的黄金时代——他把社会科学引入中国史,在冷战夹缝中完成中西对话;

3. 数字媒体的新浪潮——他以轮椅之身,成为 B 站、播客与公众号的“顶流爷爷”。

于是,许倬云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部“活的百年中国学术史”。

────────────────

主要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A. 学术专著

[1] Cho-yun Hsu,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Stanford UP, 1965.

[2] Cho-yun Hsu & Katheryn Linduff,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 Yale UP, 1988.

[3] 许倬云:《西周史》,联经,1984;三联,2012 修订版。

[4] 许倬云:《汉代农业》,联经,1979;江苏人民,2019 插图本。

[5] 许倬云:《万古江河》,英文汉声,2006;湖南人民,2017 图文增订版。

B. 口述与访谈

[6] 《许倬云十日谈》,Bilibili,2022。

[7] 李怀宇:《访问历史:十五位中国学人的世纪追问》,广西师大,2007,页 1-34。

[8] 罗小虎:《为了被历史湮没的人群著史》,《澎湃·思想市场》,2025-08-04。

C. 纪念与评论

[9] 王晴佳:《从芝加哥到匹兹堡:许倬云与美国中国学的社会科学转向》,《文史哲》2020 年第 4 期。

[10] 葛兆光:《一个“通人”的启示》,《读书》2025 年第 9 期(待出)。

如需电子资源或具体章节页码,可再告知,我将继续补充。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