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据说,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出现的一条非常重要大标语,原出自大屠杀幸存者,南京人士李秀英女士的一句话,我查过,其实这句话之所以能被放大后印刷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是因为纪念馆的官方也一直在宣扬这个观点,比如,2015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据说,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出现的一条非常重要大标语,原出自大屠杀幸存者,南京人士李秀英女士的一句话,我查过,其实这句话之所以能被放大后印刷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是因为纪念馆的官方也一直在宣扬这个观点,比如,2015年,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是这么说的。
我现在借助互联网引擎可以查阅到,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李秀英女士(1920-2004)在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时,曾因反抗日军侵略暴行而身中37刀,幸而最后获救未死。战后,她成了揭露大屠杀历史真相的重要见证人。
而在在20世纪90年代,李秀英曾经多次在国内外讲述自己的经历,她最著名的呼吁是“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里的“国内外”,国内是指的是在中国,国外基本上只指在日本。
而这句话最早见于她在199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公开表述,后来她的这个主张尤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展览和宣传中被广泛引用。在2004年李秀英女士去世后,中国媒体曾经刊文追思,再次强调她这一主张对中日关系的意义。
而现在在网上可以查到,李秀英生前曾经4次访问过日本,分别是1992年、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大多应是应日本民间团体的邀请,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和和平交流活动。1995年,在她第二次访问日本期间,在东京、京都等地演讲,呼吁“以史为鉴”,并首次在日本公开提出“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也就是说,以我之理解:
▶️其一,“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的提出,其实是为了用合适的方式告知日本民众,你们的先人在南京曾经制造了大屠杀;
▶️其二,“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也是为了让日本民众既能接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存在,也让那些日本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后,又能心理平衡,或平静,保持我们需要善意,罢了。
但,搞混了,现在这句话,我看非但没有在日本达到它的初衷目的,反来来却挂在中国纪念馆的墙壁上,成了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催眠。
其实,“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个观点已经在中国的主流历史、学术和媒体渠道里流传了十几二十年了,它是把当年的中国人民被日军屠杀和现在的中国人民因之怀抱仇恨这两件事完全对立了起来,在我看来,这一方面是在悲痛地控诉侵华日军的罪行,另一方面却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哎,也别当真,那都是历史了,与你们无直接关系。
如果我是个日本人,我可能会为了这句话,勉强用更客观和更善意的心思多了解一下南京大屠杀,但也仅此而已。
但是,我是个中国人。这句话,和这种意志,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另一种被完美包装过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它强调要记住历史,但又用更强烈的语气说,不能记住仇恨!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结果就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如此令人痛苦和愤怒的历史呢?
再引申一层意思:当人们记住了先辈们所承受的这段被大屠杀的历史,并由此萌生仇恨和复仇的意识,这其实并非普通和平凡人类才会迸发出来的心理反应,能够长久地记住仇恨,这是一种极其优秀的人性品质,而不是相反。
如果我们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自认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不断的伟大文明民族,如果我们中华民族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严密且完美的家族和血脉的制度传统,打个可能并不适当的比喻,如果我们中国人就像某些非洲的人类一样,向前,不知祖辈,不知道爸爸的爸爸和妈妈的妈妈都是哪一位,向后,也不知孙辈,也不知道儿子的儿子和女儿的女儿都在哪儿,则根本就不用你用这句话来提醒,即使你想提醒人们“要记住历史,更要记住仇恨”都没有用,那些的后人们谁还会管几十年前的发生在这同一片土地上的什么屠杀或不屠杀呢?又与我辈何干?
难道这是我们建立起大屠杀纪念馆的目的,或者隐性目的吗?
所以现在还热衷于传播这句话的某些中国人真的要扪心自问一下了。
我们环顾地球上现在的80多亿人口的全人类,我相信大多数的国家,你就是想让他们记住历史,还要记住仇恨都是不可能的,乌克兰如何?应该是人文精神相当先进的国家了吧,你看现在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乌克兰方面军的那些反法西斯英雄们是什么态度?挖坟掘墓。
前几天,因为俄罗斯在谈判中提供可以交换的乌克兰士兵的尸体太多了,这让乌克兰人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有乌克兰官员心生了一计,建议泽连斯基政府,不如开挖当年那些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的墓穴,然后收集红军烈士的遗骨去换取乌军的尸体。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题外话。
我们再回到主题,而反过来,如果能真正长久地记得住历史,且长久地对这样的历史做出直接的仇恨和复仇的反应,这其实是少数的国家民族才会有的反应,这是优秀的国家民族才有的一种道德能力。
就是说,如果中国人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走进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当看到先人们被如此之惨痛屠杀,却根本无动于衷之时,即真正达到了“不要记住仇恨”时,那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精神被完全阉割掉的国家民族了。
所以我说,这句或被西方和日本听起来足以接受和受用的话,是一句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的阉割。
好了,因为出于对平台管控的适应,话,也只能点到为止。
本人于本世纪初就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20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南京,但是再也没去过纪念馆,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当年我在大屠杀纪念馆里看到的官方提示也大多都是这种意志,你要记住历史,但又不能产生仇恨,这会让我一个中国人在对先人被屠杀的史实而痛苦加愤怒的同时,又觉得极为难过,极为委曲,极为窝囊,说实话,我这个人真的做不到“不记住仇恨”,为此,我以后不如再也不去了,我觉得这种意志是对人性的侮辱。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有一句更明白、更睿知和更合乎人性和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才是中国人对于历史苦难最可忍耐的极限,但现在我们却被告知“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其实是我们中计了,是中了西方人和日本人的计了,某些人还以为自己很博爱,其实是很愚蠢。
为什么会愚蠢?这就中国的某些主流历史观脱离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且在事实层面,“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来源:司马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