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侵华期间,白刃战是中日交战时较为常见的战斗场景,日军主要使用刺刀,而中国军队则会用大刀。
这是一张令人愤恨而沉痛的历史照片↓
【侵华日军曾用中国人进行刺刀练习】
在日本侵华期间,白刃战是中日交战时较为常见的战斗场景,日军主要使用刺刀,而中国军队则会用大刀。
后来在一些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也往往会出现中国军队一刀一个日军的热血场景,可在真实历史上,大刀真的能拼过日军刺刀吗?
曾亲历抗日战争的八路军老兵会告诉你: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日军一个班就能挑翻咱一个排的局面。
客观来讲,侵华日军的拼刺技术其实很强。
二战日军对白刃战有一种迷之狂热的崇拜,他们认为这代表了武士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在日常训练中专门安排了拼刺项目,且还有精心编绘的教材。
比如侵华日军部队中非常流行的“《1915剣術教範》(軍令陸第16号)”,就相当详细的讲解了日军拼刺技术的构成及应用等。
从其内容来看,日军的拼刺技术主要分为四个大类——直突、脱突、下突、返突。
【侵华日军练习拼刺】
直突主要针对对手的喉咙和胸肋;
脱突重点集中在与对手刺刀相接时,如何利用刺刀在压制对方刺刀的同时刺入其胸腹;
下突的针对的主要目标是对手的下腹部、腹股沟和裆部;
返突的要点则是在大力拨开对方刺刀后,如何顺势刺中其要害。
可见,日军的拼刺技术很早就已经成体系化了,且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出现的破解和攻击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军的拼刺技术教程都相当的简洁,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让从来没有摸过刀枪的平民,训练成杀人机器。
【侵华日军拼刺技术教材】
而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培训外,侵华日军还特别研发了很适合拼刺的轻武器,也就是“三八大盖”。
这种步枪的枪长达到了1280mm,加装刺刀后长达1657mm,立起来甚至比大部分日军士兵都高。
当进行拼刺时,日军往往能以枪+刺的长度优势,先一手占据优势。
有了理论,有了武器,侵华日军就开始拿真人搞实训。
像我们在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就是侵华日军在实际体验怎么刺、从什么角度刺、刺刀入体到什么程度,能让被刺者快速死去。
【侵华日军主役的“三八大盖”甚至比人还高】
至于为什么选择大刀,而不是开发像日军“三八大盖”那样的枪刺组合,一是因为中国当时并无强悍的军工生产体系,能生产足够的枪刺组合供给前线;
二是刺刀虽然是进行白刃战的主要武器,但它的存在也实打实的影响到了步枪的射击精确度;
三来我国当时其实也有枪刺组合,即“中正式”步枪,但其长度比不上“三八大盖”,在白刃战中还是不太容易占据优势。
【“中正式”步枪】
加之与日军打多了,战士们发现日军“三八大盖”的刺刀薄而硬,很容易折断,当其与厚重的大刀相撞时,往往会被大刀打歪或打断,渐渐的中国部队也就主要开始装备大刀了。
但即便装备了大刀,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也往往不太能占据优势,因为中国军队长期短衣少食,身体素质和体能与日军士兵有明显差距。
大刀固然算的上是日军刺刀的克星,但挥舞它也很消耗体能,实际战场上,在白刃战进行时,日军一个班就有可能牵制我军一个排,往往要多名战士合力,才能干掉一名日军士兵。
【油画作品中中日军队白刃战】
比如说抗战老兵王成斌,他在回忆自己在抗战期间和日军士兵拼刺时,就表示:
“……有一个满脸是血的日军张牙舞爪地刺向我,我转身与他对刺了好几个回合,幸好有副班长和老战士上官福祥支援了我,共同把凶恶的敌人刺死了。”
参考资料:
【1】《侵华日军的拼刺刀技术到底有多强?》 抗日战争纪念网[2017.6.2.]
【2】《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中国军网[2017.11.29.]
来源:大国将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