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手艺人刘兴和:指尖米香,印刻时光的香甜记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6 16:13 2

摘要:一方梨木,能“铭刻”怎样的生活滋味?是早米与糖浆交融的质朴甜香,是木槌敲打模具的笃实回响,还是烘烤热气里唤醒的旧日时光......每一块印糕的诞生,都印刻着刘兴和对古法的坚持,对乡愁的守护,以及让“老味道”在现代生活中持续飘香的执着求索。

一方梨木,能“铭刻”怎样的生活滋味?是早米与糖浆交融的质朴甜香,是木槌敲打模具的笃实回响,还是烘烤热气里唤醒的旧日时光......每一块印糕的诞生,都印刻着刘兴和对古法的坚持,对乡愁的守护,以及让“老味道”在现代生活中持续飘香的执着求索。

夏日午后,在贵驷街道“老底子手工作坊”内,浓郁的米粮甜香与孩子们兴奋的惊叹声交织在一起。年逾古稀的刘兴和师傅,掌心布满岁月与米粉打磨的痕迹,正将一捧混合着糖浆、芝麻、花生碎的糕粉,轻柔而精准地填入一方雕花古朴的梨木糕板。

“手腕要稳,力道要匀。”他轻声指导着围在身边、满眼好奇的“小候鸟”们,木槌轻落,“啪”一声脆响——一枚纹饰清晰的糕胚便跃然眼前。这寻常巷陌里的“米香课堂”,正是这位与印糕相伴三十余载的老匠人,让千年手艺“活”起来、“香”下去的最新注脚。

米香里的少年印记,烙下一生的牵挂

刘兴和的指尖,早已浸透了印糕的香甜。这份情缘,始于宁波街巷里弄的烟火气。“小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会这门手艺。我最盼的就是年节,看老师傅们变魔术似的把米粉变成带着各式图案的印糕,那香气,勾得人挪不动脚!”这份深植于味蕾的记忆,牵引着他年过而立转行投身印糕行当,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彼时,他的传统食品厂是街坊邻里甜蜜记忆的来源。纯手工制作,道道工序费时耗力:铁锅炒米,石磨碾粉,柴火慢焙,配方比例、火候全凭经验拿捏。刘兴和常说,光是把粉压实进模具就得费不少劲,烘烤时的热气更是烤得人后背发烫,“那时候,做糕是力气活,更是良心活。”

然而,岁月不饶人,更不饶老手艺。近些年来,市面上各色零食迭代迅速,适配着快节奏的生活,随手就能买到。“鲜少有年轻人会特意寻来,尝一块带着老味道的印糕了。”

更让他忧心的是,这门手艺面临着失传,“找不到能静下心来学这门‘笨功夫’的接班人。”刘兴和坦言,手工制作耗时费力,年轻人觉得远不如打工来得“划算”。

但在刘兴和心中,这些印糕不仅仅是“老味道”的吃食,更有着重要意义。因着“糕”与“高”的谐音,这方方正正的小点心早成了宁波人生活里的“吉祥符号”。开学前,长辈们会塞一块块印糕给孩子,盼着他们学业“步步高”;清明祭祖时,摆上几碟素净的印糕,米香里藏着对先人的念怀;而寻常日子里,它就是街坊邻里口袋里的念想,是老一辈宁波人捧着茶、聊着天,就能嚼出大半辈子滋味的老零食......

在各种无奈之下,刘兴和还是放下了手中的印糕,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厂子,那份曾飘满街巷的米香,似乎也随着烘箱的余温一同沉寂,只留待追忆。

米香重燃处,让老手艺遇见新知音

就在刘兴和以为这门手艺将随他老去时,贵驷社区的诚意叩响了他的门扉。“社区干部来了好几次,说不能让咱宁波的老味道断了根。他们那份心,热乎乎的,让我觉得这手艺还有人惦记。”

今年,社区专门为他开设“老底子手工作坊”,购置了全套装备,这方小天地,成了他重燃“灶火”、延续“糕香”的崭新舞台。

重拾糕板,刘兴和的心境已不同往昔。少了谋生的压力,多了传承的使命。“印糕不只是填肚子的点心,它是刻着宁波人念想的‘活化石’。”他欣然“受聘”,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更将目光投向未来——让下一代亲手触摸这份甜蜜的传承。

如今,“小候鸟”、新就业群体、少数民族的同胞们都来“老底子手工作坊”体验过印糕制作,“这不但是一种饮食上的文化交流,我更希望将这门手艺的传承种子,播种到更多年轻一代的心中。”看着不同面孔因同一块印糕展露笑颜,他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指尖上的传承,印糕里的时光密码

在工坊烤箱的热气氤氲中,刘兴和向孩子们,也向慕名而来的体验者,细细展示着印糕的精髓:

“选用的是宁波本地早米。”刘兴和捧起一把雪白的米粉,指尖捻动着解释,“早米要颗粒饱满,和黄豆一起炒到金黄,火候差了,粉的香气就弱了。”他试过太多米种,“外地米黏度小,做印糕会太松;用糯米则会非常硬,只有本地早米的性子,最合印糕的脾气!”

糖浆的熬煮更是关键。他一边搅动着糖浆,一边念叨着自己摸索半生的门道:“白糖、红糖加葡萄糖,用慢火熬,甜味才正宗,糕才能酥脆不粘牙。”这其中的比例藏着大学问,“印糕的关键是一切精准的比例——糖浆里三种糖的配比、糕粉与糖浆的配比,都是我一年又一年试验出来的。”他笑着摆手,“糖浆少了松散不成型,多了烤制完太硬,差一点都不行。”

印糕各式各样的图案则来源于这些“工龄”三四十年的梨木糕板。“这块是祥云纹,云气绕着圈儿,盼着日子像云团似的,顺顺当当、平平安安;那块刻着‘德’和‘庆’的字,‘德’是盼着娃娃们走正道、有德行,‘庆’是图家里多些喜事、常逢欢庆……”他轻抚着磨得发亮的印糕板感叹,这些花纹不只是好看,老辈人更是把祝福刻进了木头里。

手作的灵魂,则藏在刘兴和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里:米粉豆粉磨完要过筛,筛粉要“轻、慢、匀”;填模需“满而不溢”,确保图案清晰;压实讲究“力道透”,木杖贴着糕板,掌根发力慢慢碾平;脱模则要“快、准、脆”——木槌敲击糕板两侧的节奏,是唤醒完美印糕的独门秘语。为防粘连,刘兴和还会在模具里轻撒一层松花粉。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蒋晗炘拍摄。

与宁波其他地区松软的印糕不同,刘兴和的印糕要进烤箱烘烤。一炉印糕出炉,焦糖色的光泽诱人无比,米粮甜香混着烤得微焦的酥脆气味弥漫开来,仿佛时光也在当下变得醇厚。

“我这辈子,就守着这点米、这勺糖、这块板了。”刘兴和轻声说道,虽没有正式收徒,但近年来逐渐有做“糕”人邀他去教学了,“条件允许、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一直教,让这指间的米香飘下去。”

记者 张贻富 见习记者 徐嘉胤

编辑 张颖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