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广东省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多地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梅州市迅速响应,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启动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全域攻坚行动,从环境整治到科学消杀,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动员,织密一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防控网。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梅卫宣
夏季高温多雨,蚊虫进入繁殖高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迎来关键期。
8月3日,广东省疾控局发布通告: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梅州5例。
面对广东省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多地登革热病例持续增加,梅州市迅速响应,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启动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全域攻坚行动,从环境整治到科学消杀,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动员,织密一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防控网。
整治环境
全市一盘棋开展爱国卫生攻坚行动
“后街背巷的杂草堆要彻底清理,空置房屋的积水容器一个都不能漏。”8月2日,梅江区江南街道的网格员李大姐带着消杀团队穿梭在老旧小区,手中的清单清晰标注着需要重点排查的蚊虫孳生地。
这是梅州市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爱国卫生攻坚行动的缩影。
梅州市快速响应,制定《关于开展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全市爱国卫生攻坚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8月30日前为集中攻坚期。行动直指“清除孳生地,灭杀成蚊,阻断传播链”三大目标。
行动采用分层分级网格化管理,将后街背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城郊接合部列为四大重点区域;聚焦涵盖居民区、工地、市场、学校等在内的13类重点场所;紧盯天台、沟渠、垃圾点等6类高危部位,实施翻盆倒罐式积水清理。
全市一盘棋推进网格、区域、城乡联动消杀。严格把握伊蚊活动高峰时段(晨7—9时、晚5—7时),科学配比药剂,规范喷洒操作。疫情核心区按疫点、村(社区)、镇街划分“三大圈层”,实施高强度专业灭蚊。同时,建立“监测—清理杀灭—再监测”闭环,以布雷图指数(BI)等关键指标衡量成效。
同时,《通知》明确卫健、疾控、环卫、住建、教育等十余部门职责。创新提出“三个一”行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每日花1分钟清理办公区积水垃圾;每个家庭每日花3分钟清除家内外积水垃圾;每个单位每周组织1次责任区卫生大扫除。
日前,梅州市环卫局联合各镇、街道开展防蚊灭蚊集中行动,通过喷蚊药、倒积水、除杂草等措施,清除蚊媒孳生地,防范蚊媒传染病。
7月29日下午,五华县各镇各单位同步启动以“防蚊灭蚊 防控蚊媒传染病”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行动,涵盖环境治理、蚊媒消杀、入户宣教等内容。行动期间,各镇、村集中时间、精力对主干道、农贸市场、敬老院、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孳生地、清除卫生死角,深入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并实施蚊媒消杀。
大埔县在7月26日至8月1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防蚊灭蚊集中行动周活动,采用“网格化管理+集中攻坚”的联动模式,将行动覆盖至县城建成区及各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确保防控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
截至8月2日,梅州市累计清理卫生死角57.52万处、垃圾杂物7717.95吨、沟渠2.67万处,清除蚊媒孳生地8.02万处,安装防蚊设施4984处。全市累计发放灭蚊药物4.11万包惠及54.56万人,派出专业消杀队伍5043支共计1.59万人次,实施室外灭蚊消杀1.47万次覆盖面积833.11万平方米。
加强宣教
掀起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热潮
“家中不留‘小水塘’,蚊子无处把身藏。”在蕉岭县长潭镇堑垣村,长潭镇党群服务中心干部在清理积水杂物的同时,还走进村民家中发放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单,耐心讲解该病发热、出皮疹、关节剧痛等典型症状以及预防的核心要点,并帮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容易积水的容器,切实做好群策群力、群防群控这篇文章。
在宣传发动上,梅州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商圈LED屏滚动播放防控动画,村社大喇叭循环播报方言版防疫口诀,网格员带着“基孔肯雅热防控口诀”海报入户宣讲;线上,社区微信群每日推送“健康提示”,“七天七招工作法”电子海报在社媒广泛传播。
特殊群体的防护需求被重点关注。江南街道排查发现,辖区独居老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普遍缺乏防蚊工具,立即部署社区上门赠送蚊香、驱蚊液,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蚊帐。
“这蚊帐安上,晚上睡觉踏实多了!”82岁的独居老人刘奶奶看着崭新的蚊帐,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精准服务,让防控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梅县区梅西镇近日组织全镇各村、社区集中开展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行动,通过环境整治与健康宣教,双管齐下全力清除蚊媒孳生地。
在健康宣教方面,梅西镇党员先锋队通过入户走访、村级宣传栏、乡亲微信群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并发放《健康告知书》,向村民、居民普及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覆盖群众5000余人。同时,梅西镇发动爱心企业捐赠驱蚊水、蚊香等防蚊物资包,助力爱国卫生行动开展,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良好氛围。
为提高居民防蚊灭蚊意识,梅江区三角镇各村委通过入户宣传、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控要点,鼓励大家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梅州市累计通过各类媒体宣传3.03万次覆盖394.36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8.94万份,倡议市民群众树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主动参与环境清理,配合社区消杀和监测工作,共同参与打造干净整洁健康的生活生产环境。
“打赢蚊媒传染病防控战,核心在清除孳生地,关键在全民参与。”梅州市卫生强市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从市级的科学部署,到街道乡镇的精准落实,再到每一户家庭的‘三分钟’清理,只有层层压实责任,人人动手参与,才能织就最牢固的公共卫生防护网。”
■问答
梅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近日,梅州市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医师廖伟东接受记者采访,解答基孔肯雅热的热点问题。
问: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什么不一样?
答:基孔肯雅热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有两个相同点:一是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通过伊蚊即我们常说的花蚊子传播。二是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也有两个不同点:一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二是虽然两者的症状相似——发热、皮疹、关节痛,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大关节疼痛较多,皮疹多表现为皮下出血;基孔肯雅热则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例如腕关节、指关节、踝关节等,皮疹为充血疹。
问:气温越高伊蚊传播病毒就越活跃吗?
答:不是,梅州地区伊蚊最适宜最活跃的温度一般在25—28℃之间。如果气温超过33℃,甚至35℃,实际上蚊虫的密度并不是最高的。
但是梅州由于昼夜温差,所以伊蚊活跃的叮咬高峰时段是早上7时至9时和17时至19时,所以这个时间段是防止蚊虫叮咬的重点时间段。但其他时间也不能掉以轻心。
问:如果我家附近有基孔肯雅热病例,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不要被蚊子叮咬。可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出门、住所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还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另外,如果出现关节痛、皮疹和发热症状,请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问:从有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区回梅,建议个人怎么做?
答:建议从有基孔肯雅热病例地区回梅的市民,留意好自己的身体状况,在12天内如果有发烧、关节痛、出皮疹的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
■相关
伊蚊的真面目与孳生密码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同属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者是伊蚊,特别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最显著的特征是背部有一道清晰的白色纵纹,像一条“银腰带”,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南到北多数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埃及伊蚊则有独特的竖琴状白色斑纹,主要栖息在南方局部地区,如广东、云南等地。
这两种蚊子都有强烈的攻击性,尤其在白天活跃,早晨和傍晚更是觅食高峰。与普通蚊子不同,它们叮咬后不仅会留下痒包,更可能将病毒悄悄植入人体。如当蚊子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人后,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其他人完成传播。
伊蚊的孳生离不开水,但它对水的要求很特别:不喜欢大型湖泊、河流,偏爱各种小型积水容器。花盆托盘里的残水、闲置瓶罐里的雨水、冰箱接水盘里的冷凝水,甚至树洞、竹筒里的积水,都是它们理想的“育儿室”。
夏季高温多雨的天气,为伊蚊繁殖按下加速键。25—30℃的温度最适合蚊卵孵化,而频繁的降雨会带来大量积水,让蚊子的孳生场所急剧增加。
了解伊蚊的喜好,就能找到防控的关键:只要断了它的“水源”,就能从源头减少蚊虫数量。也就是说清除一处积水,就可能减少上百只蚊子的诞生。
■延伸
防蚊叮咬攻略
面对基孔肯雅热的威胁,做好个人防护是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居家、外出还是旅行,掌握科学的防蚊方法,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家中是防蚊的主阵地,做好这几点能有效减少蚊虫入侵。要安装纱窗纱门,这是物理防蚊的第一道关卡,尤其注意检查是否有破损,及时修补;晚上睡觉推荐使用蚊帐,对于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这是最安全的防蚊方式。
清除室内积水是关键。每周要检查花盆托盘、卫生间地漏、空调接水盘等易积水处,及时倒干擦净;水生植物(如富贵竹、绿萝)需每周彻底换水,并清洗容器内壁,避免蚊卵残留;闲置的瓶罐、水桶要倒置存放,或直接清理掉。必要时,可使用电热蚊香液/片、杀虫气雾剂(注意通风和安全),优先选择在客厅、阳台等区域使用。
外出尽量选择浅色长袖衣裤,因为蚊子对深色衣物更敏感,长袖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裸露的皮肤要涂抹含避蚊胺的驱避剂,涂在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按说明书定时补涂。避免接触眼口及伤口,儿童使用需选择专用产品并遵说明。
避免在蚊虫密集区域久留。公园、绿化带、池塘边等地方蚊虫较多,尽量避开早晨7—9时、傍晚5—7时这两个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外出野餐、运动时,可携带便携式驱蚊器,或在周围喷洒驱蚊液,形成“防护圈”。
如需外出旅行,要了解目的地蚊媒传染病疫情。优先选择有纱窗纱门的住所,或使用便携蚊帐。返程后2周内仍要注意防蚊,因为病毒可能有潜伏期,若被蚊子叮咬,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传播给他人;同时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防叮咬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阻断病毒在社区传播的关键一环。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