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不一般,有5类人需要“躲秋”,消灾避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6 16:22 2

摘要:但真相是,每年的立秋都是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坎儿”。尤其今年的立秋,时间点恰好卡在“三伏天”最毒的末伏——热未退、秋已来,冷热交替、气机紊乱,加上湿气未消、燥气初起,简直就是一场对身体的多重夹击。

立秋,是一年四季里最“被误解”的节气之一。人们总以为立秋就是凉快了、熬过酷暑了、可以放飞自我了。

但真相是,每年的立秋都是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坎儿”。尤其今年的立秋,时间点恰好卡在“三伏天”最毒的末伏——热未退、秋已来,冷热交替、气机紊乱,加上湿气未消、燥气初起,简直就是一场对身体的多重夹击。

你以为立秋了就能吃顿烧烤配冰啤?你以为换季只是换衣服那么简单?你还以为所谓“躲秋”是古人的迷信讲究?那你可能真的低估了身体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程度。

为什么有些人一到立秋就开始咽喉干痛、头晕乏力,甚至旧病复发?为啥有些人秋一到,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没精神、没胃口、没睡眠?是不是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却从来没找到原因?

所谓“躲秋”,不是说真的去哪里躲起来,而是调整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作息方式,避开秋天带来的“火雷交加”。特别是五类人,如果不懂得“躲秋”,很可能在这个节点上被身体“算总账”。

湿热体质的人,此时不躲秋,湿气缠身、热毒内伏,秋燥一来,身体就像个“密不透风的蒸锅”,一闷就出问题。体温调节能力差的人,常常在这个时候感冒频发、甚至引发过敏反应。这不是偶然,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再说得直白点,立秋不只是“节气”,它是身体的“季节大考”,尤其今年的立秋,落在末伏的中后段,不光热,还闷,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开始拉大,自律神经的负担陡然增大。

对一些本就体虚、免疫力低、心肺功能弱的人来说,这简直是“秋后算账”的前奏。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平时也没感觉身体有什么毛病,立秋了也没事啊。这种“没事”,往往只是短暂的假象。

就像一台机器,平时看着没坏,等到温度骤变、电压不稳的时候,最容易出故障。身体也是一样,平稳时没感觉,一旦转换季节,就会暴露出潜在的“系统漏洞”。

肠胃功能,是换季时最容易出问题的系统之一。尤其立秋时,很多人开始暴饮暴食,吃些油腻的“贴秋膘”食物,结果反而拉肚子、胃胀、便秘、口苦。不是食物的问题,是身体还没准备好。

免疫系统的“切换”也不是一键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最容易在立秋时出岔子。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有过敏史的人,一到这个节气,鼻子开始痒、皮肤开始红、眼睛开始流泪,整个人像过敏雷达一样,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反应。

呼吸系统,也是立秋后最容易被忽视的“重灾区”。早晚温差一变大,很多人起夜或清晨外出时没加衣服,一口冷空气下去,支气管就开始“罢工”。尤其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史的人,立秋时节是最该警惕的窗口期。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躲秋”到底该怎么“躲”?是不是要闭门不出、吃素三天、早睡早起?其实“躲秋”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以一种更温和、更顺应自然的方式去调整身体节奏。

就像你知道今天是月底,就该开始做财务整理;知道季节要变,就该给身体也“结个账”。

心血管系统的人群,尤其要当心。很多中老年人在立秋这段时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律不齐等问题。为什么?因为温差变化会让血管收缩异常,加上秋燥之气影响情绪,焦躁、易怒、失眠,都是心血管病的“导火索”。

神经系统也会在这个节气变得敏感。立秋之后,情绪容易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莫名其妙烦躁?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典型的“秋季情绪综合征”,和大脑对光照、温度、湿度变化的调节能力有关。

失眠的人尤其要注意。立秋后,夜晚变凉,但湿气未退,整晚空调开着,容易导致身体受寒,而一旦“寒入心肾”,失眠就不只是晚上翻来覆去了,白天也没精神,整个人像梦游一样。褪黑素分泌也在换季时受影响,所以很多人会突然出现昼夜节律紊乱。

代谢功能差的人,立秋时节尤其容易出现“贴秋膘”贴错地方的尴尬。不是所有人都能靠吃肉进补,很多人吃了反而引发脂肪代谢紊乱,肚子鼓起来,脸却没精神,腰围大了,体力却下降。

皮肤屏障功能弱的人,立秋后也常常出现干痒、红斑、脱皮等问题,看似是表皮问题,实际是身体内外环境交替时的应激反应。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和过敏体质者,皮肤是最先“开口喊话”的部位。

说到底,躲秋不是一种“仪式感”,而是一种“健康感”。你立秋时节,是身体“调频”的关键窗口。这时候调得好,整个秋天顺;调不好,接下来就是各种小毛病接踵而至。

饮食调整,是躲秋的第一步。这个时候不建议大补,也不建议过凉。食物要“润”不要“燥”,要“清”不要“腻”。比如多吃一些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一些清润的豆类、根茎类、应季瓜果,帮助身体顺利过渡。

肝脏解毒功能也在换季时面临挑战,尤其是夏天饮食重口味、熬夜多的人,肝火未退,立秋一到,容易上火、起痘、情绪烦闷。

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作息规律,尽量别熬夜。熬夜不仅影响免疫力,还会打乱体内激素节律,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

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今年立秋确实“不同寻常”。它不只是天气变化的信号,更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试炼。尤其是前面提到的五类人群,真的不能大意。

别再以为立秋是“凉快的开始”,而是身体“负担加剧”的前奏;别再以为“躲秋”是老一辈的玄学,其实是现代医学也无法忽视的健康智慧。

身边就有不少人,夏天挺健康,一到立秋就各种不对劲。吃不下,睡不好,情绪不稳,旧病又犯。问诊时一查,竟然都是因为换季时没调整好节奏。神经调节系统跟不上节气变化,结果就成了“秋老虎”的牺牲品。

别再忽视立秋这个节气了。它不是传统文化里的象征,而是身体健康的分水岭。

尤其今年的立秋,落在末伏的节点上,气候之交错、体感之复杂、对身体的冲击,都比往年更剧烈。五类人若不“躲秋”,很可能秋病未到,先被自己的免疫系统“打趴”。

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只要给身体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顺应,自然就能顺利过关。毕竟健康,从来不是靠“硬扛”,而是靠“顺势而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实施方案.2019年.
[3]中华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来源:药师小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