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立秋意味着凉爽的秋天来了,空调可以关、热茶可以泡,甚至开始贴秋膘。但立秋只是“气候转折点”,不是“温度断崖式下滑”。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立秋后仍处“三伏”之中,暑热未减,湿气正浓,反倒更容易因忽视调养而诱发中暑、脾胃病、心脑血管事件等健康问题。
你知道吗?一年中最容易“中暑”的时候,竟然是立秋之后?
很多人以为,立秋意味着凉爽的秋天来了,空调可以关、热茶可以泡,甚至开始贴秋膘。但立秋只是“气候转折点”,不是“温度断崖式下滑”。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立秋后仍处“三伏”之中,暑热未减,湿气正浓,反倒更容易因忽视调养而诱发中暑、脾胃病、心脑血管事件等健康问题。
立秋该怎么养生?吃什么?做什么?忌什么?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结合门诊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结合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为您梳理出“立秋养生三吃、二做、一禁忌”,不仅贴近生活,更经得起科学考验。
“立秋三样吃”,不是迷信,是顺应生理节律
门诊中,我遇到一位退休老教师张阿姨,立秋后开始进补,天天炖牛肉、吃枸杞,结果不到半月,出现消化不良、舌苔厚腻、腹胀、口干口苦等症状。这正是“秋补”过早、过重的典型表现。
立秋虽是“阳消阴长”的开始,但暑湿未尽,人体仍处“阳热偏盛”的状态。此时应“缓补”,而不是“大补”,否则容易“火上浇油”,损伤脾胃。
第一样要吃“莲藕”。藕性凉味甘,能清热生津、润燥止渴,是对抗秋燥的一把好手。现代营养学也发现,莲藕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尤其适合立秋后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的人群。
第二样建议吃“银耳”。银耳被称为“平民燕窝”,其胶质成分丰富,不仅能养阴润肺,还能提高皮肤弹性。对立秋后常见的呼吸道干涩、咽痛有辅助缓解作用。中医认为,银耳入肺经、胃经,能调节肺气、滋润肠道,现代研究则指出银耳多糖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样推荐“南瓜”。南瓜性温味甘,健脾养胃、润肺益气。许多老年人立秋后容易出现胃口差、大便稀溏,适量食用南瓜可改善脾胃虚弱。南瓜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对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增强黏膜屏障功能,也有积极作用。
饮食调节,不仅要顺气候,更要顺体质
“两件事”,每天花5分钟,功效胜过吃补品
立秋后门诊中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秋乏”:明明天凉了,人却更没精神、提不起劲。很多人以为“秋乏”是身体懒,其实是昼夜节律紊乱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不畅的表现。
第一件事:午间闭目养神10分钟。不一定要睡着,即使只是放松身心、安静休息,也能显著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有助于缓解疲劳、提升下午的专注力。研究表明,短暂午休可降低心率和皮质醇水平,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第二件事:每天黄昏前快走30分钟。立秋后昼短夜长,晚间锻炼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建议将锻炼时间提前至傍晚前,选择快走、太极或八段锦等中低强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增强心肺功能,同时避免夜间兴奋影响入睡。
运动,是最便宜的免疫调节剂。
“一禁忌”,别因一时舒服,埋下健康隐患
很多人一到立秋就忍不住开空调、吹凉风、喝冰饮,尤其是“空调族”,整天待在封闭房间,结果出现头痛、肩颈僵硬、胃胀恶心等症状,这其实是典型的“空调病”。
立秋最大禁忌:贪凉。
中医强调“寒从口入,湿从脚生”,立秋之后夜间温差加大,若贪凉不节制,极易诱发风寒感冒、胃寒腹泻,甚至加重已有的关节炎、哮喘等慢性病。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避免冷风直吹,夜晚睡觉加盖薄被,保护好腹部和脚部;少食冷饮,多用温水泡脚,以助阳气内敛。
立秋,是“收”的开始,也是修复的良机
很多人忽略了,立秋是五运六气中“金气”主令的起点,属肺金当令。中医讲“肺主秋”,此时养肺尤为关键。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慢性咽炎、肺气肿、支气管炎等问题。
门诊中一位老慢支患者,每年夏末秋初必因复发入院。我建议他从立秋开始,晚上用百合、麦冬、枸杞煮水代茶,辅以呼吸操训练,三年下来病情显著缓解,冬季发作频率大幅下降。可见,“未病先防”远胜“病后再医”。
传统智慧,值得今人传承
立秋还有一个古老仪式——“贴秋膘”。但现代人多为代谢综合征高发群体,肝脂、血糖、血压皆不容忽视,盲目贴秋膘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妨转化思维,把“贴秋膘”理解为“补充元气”,即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来调养五脏。
立秋还常伴“秋燥”之苦。建议用梨、蜂蜜、芝麻、百合等“润肺生津”之品,结合“少辛多酸”的饮食原则,帮助收敛肺气,滋养体液。
秋天的第一杯银耳羹,不是浪漫,而是修复
从医学角度看,立秋标志着人体代谢节律的转向,是身心重整、免疫回归的起点。顺应自然节律、饮食有度、起居有常,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全民养生”。
别让健康输在季节节点的忽视上。
再忙,也别忘了吃三样,做二事,避一忌,顺应节气,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你也曾在立秋后反复感冒、消化不良、情绪烦躁,不妨试试这些简单又实用的建议,也许会让你少生一次病、多睡一个好觉。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家人朋友。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与财富。关注我,了解更多节气与健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做健康生活的守护者!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琦,冯兴华,李成文.中医体质与节气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02):179-18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10):721-738.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健康科普田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