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青春传承绘霓裳 童心共筑民族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6 18:31 3

摘要:为深化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8月5日上午,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于吉首市乾州街道蔬菜社区牙博仕口腔二楼会议室开展“民族服饰件件美”主题志愿服务课程。本次课程由志愿者李娜主讲,通过知识讲解、互动创作与文化共情,带

“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与青少年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8月6日讯(通讯员 廖肖珠 王雅琪 孙慧雯 尚贺)为深化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8月5日上午,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于吉首市乾州街道蔬菜社区牙博仕口腔二楼会议室开展“民族服饰件件美”主题志愿服务课程。本次课程由志愿者李娜主讲,通过知识讲解、互动创作与文化共情,带领青少年沉浸式探索民族服饰的多彩世界,让民族文化基因在青春互动中悄然传承。

课程伊始,李娜以充满童趣的互动问答点燃学生热情:“同学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呀?”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五十六个”回应中,一场串联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探索之旅正式启程。志愿者巧妙以“串门认民族小伙伴”为喻,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民族多样性,为后续文化解码埋下兴趣伏笔,让知识学习从“被动听”转向“主动探”。

在“认识民族服饰”核心环节,李娜以“服饰如何呼应生活”为线索,串联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等民族文化。从“草原骏马骑士”的生活场景切入,讲解蒙古族长袍“骑马便利、昼夜保暖”的实用设计,让学生理解“服饰是生活方式的镜像”;结合泼水节“色彩鲜艳、轻盈灵动”的特点,关联民族“能歌善舞、热爱自然”的性格,让傣族服饰文化符号具象化;聚焦“穿在身上的史书”,解析裙装图案里的迁徙故事、银饰承载的“驱邪祈福”寓意,引发学生对苗族服饰传统工艺与文化记忆的双重惊叹。

李娜通过“为何崇尚白色”“藏袍为何单袖穿”等朝鲜族、藏族互动问答,解密文化逻辑,让知识学习兼具思辨性与生活温度。讲解中,李娜深情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像夜空繁星,各自闪耀独特光芒,民族服饰就是他们最绚丽的文化名片!”引导青少年体会“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

进入“绘画民族服饰”创作环节,志愿者为学生分发定制绘画单,鼓励自由选择心仪民族服饰进行创作。从勾勒蒙古族长袍的方正轮廓,到为傣族筒裙填涂清新绿、粉,孩子们在“画草图—上色”的步骤中,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艺术表达。李娜穿梭于课桌间,为构图迷茫的学生拆解“先画轮廓再添细节”的技巧,帮色彩搭配困惑的孩子甄选“藏族红与绿的热烈呼应”“苗族银饰的清冷点缀”,让创作过程成为文化理解的二次深化。

作品展示时,学生们踊跃登台分享:“我画的苗族服饰,银饰会‘叮当响’,就像把故事穿在身上!”“藏族藏袍的袖子好灵活,牧民干活太聪明啦!”志愿者以“你的家乡有哪些少数民族”“想给服饰加什么创意”拓展交流,用肯定与好奇营造“人人都是文化传播者”的氛围,让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分享中升温。

课程尾声,李娜以“民族服饰的守护与传承”为落点,寄语学生:“这些服饰里藏着祖先的智慧、历史的温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财富!希望大家今后看到民族服饰,都能想起今天的故事,主动去发现、去分享更多民族文化的魅力!”简短话语将课堂体验延伸至生活,让文化传承从“一时触动”变为“长期行动”。

此次活动以“知识讲解—文化共情—实践创作”为脉络,让青少年在趣味互动中领略民族服饰之美,在艺术表达中深化文化认同。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文化+志愿”的实践路径,让民族文化在青春互动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