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变现!汉中十堰给出答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6 18:31 3

摘要:“水稻快抽穗了,需要复水。”顺着村民李长兴的手指望去,一家一户的小田块已连成一片,稻田周边开沟挖槽,打开田埂上的鱼道,水便缓缓流进稻田里。自2018年尝试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以来,他的家庭农场已扩展到260亩。

稻浪里藏着怎样的增收密码?

碧波中涌流着哪些发展新机?

汉中的鱼跃给出答案

十堰的产业写下注脚

两地正用发展诠释着

生态与经济,本是同频的歌

汉中

以绿生金成就鱼米之乡

晨曦微露,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新光村的水田里,绿油油的水稻正拔节生长。

“水稻快抽穗了,需要复水。”顺着村民李长兴的手指望去,一家一户的小田块已连成一片,稻田周边开沟挖槽,打开田埂上的鱼道,水便缓缓流进稻田里。自2018年尝试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以来,他的家庭农场已扩展到260亩

在城固县龙头镇的一块连片稻田里,几台插秧机同时进行机械化插秧作业。汉中城固县委宣传部供图

“你瞧,那边稻叶动着呢,底下准是有鱼!”李长兴笑着指向稻田,水里草鱼、鲢鱼、鲫鱼自在游弋。“遇上好年景,平均每亩地能收550公斤水稻、300公斤鱼!”

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如今,“稻—鱼、稻—虾、稻—鳖、稻—鳅、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已成为城固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该县公路、高铁、航空无缝衔接,让生产资料运输、农产品外销更加便捷,为产业规模扩张插上了翅膀。

城固县种植柑橘已有2000多年历史,让这颗小小的果实走得更远、为果农带来更大收益,是世代橘农的心愿。城固胜强柑橘合作社理事长胡胜强自2011年起拓展柑橘出口业务,每年收购柑橘5000吨以上,其中3000余吨远销中亚地区,成为柑橘出海的先行者。

桔农们将刚采摘下的桔子进行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刘俊强 摄

作为中国最北缘的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城固县23万亩柑橘地年产柑橘32万吨,其中,2000亩获国家有机柑橘生产基地认证,10万亩获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为产业发展筑牢品质根基。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桔农脸上。刘俊强 摄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的“新丝绸之路”,城固柑橘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让中外群众共享酸甜味道。

在城固县,便捷的交通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化、标准化的种植方式,让因绿生美、以绿生金的故事不断上演。

城固县龙头镇智能育苗中心鸟瞰图。汉中城固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城固县文川镇文星村的弥珍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园区,猕猴桃长势良好,工人们穿梭在果园里,忙着日常的管护。

这座占地640亩的果园,坚持绿色、有机农业种植标准,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出产的果子果型整齐、清甜爽口,供不应求。园区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集体收入50多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猕猴桃喜获丰收。

在汉中,绿色是山川的底色,更是发展的亮色;是舌尖的清甜,更是日子的红火。这幅生动图景背后,是该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导向,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十堰

十堰一库好水激活百亿产业

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倒映着苍茫群山,更映照出十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以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担当,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开拓发展新局。2024年,十堰水经济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生产的橘汁。

丹江口市

“一分钟600瓶天然弱碱水下线,定制化产品三天即可送达客户手中。武当山水饮料有限公司车间内,董事长徐鹏对产业发展信心十足。一墙之隔的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每小时可下线3.6万瓶橘汁饮料。年消化柑橘10万吨的产能,让甘甜的“武当蜜橘”进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超。

房县

黄酒这一传承千年的佳酿,借助优质水源完成了华丽转身。昔日“农家土酿”经工艺创新与时尚营销,成为炙手可热的“国潮新宠”。气泡酒、威士忌等风味新品在各大直播间热销,品牌估值飙升至13.3亿元,年轻粉丝占比达65%,千年酒文化焕发出时代活力。

竹山县

富含锶锂的矿泉水成为“液态黄金”。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的天然饮用水产业与水疗康养项目,让护水人实实在在地获得了生态红利。

如今,十堰的水制品已远销海外,汉江清泉在中东、日本等地市场广受青睐。

房县黄酒深受北京市民青睐。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的水库水质。凭借这份“生态底气”,北冰洋、燕京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355家水企业星罗棋布。由定制水、功能饮料、深加工食品等组成的“水矩阵”,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产业勃发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产业链条的强力支撑。

郧西县河夹镇流铺村

“数智渔场”的负责人邓志松轻点手机 App,鱼池水温、溶氧量等数据便实时呈现。“一部手机就能管理25个鱼池,可远程投饵、智能控温,单池年产值突破百万元。”该县金钱湖渔业养殖基地的“渔光互补”模式更显智慧,光伏板下鱼虾欢腾,实现“一水两用、渔光双收”。

竹溪县

沃思饮品计划投资2.2亿元,同步规划母婴水、功能水生产线与千套康养民居,构建起“水源保护—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的绿色产业生态。

丹江口市

丹江口库区已建成28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拥有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专精特新企业,10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4个省级以上特色品牌,为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郧西县河夹镇箭流铺村数智渔场。

从“护水”到“兴水”,十堰正稳步朝着千亿级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迈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篇章。

短评

答好生态变现必答题

衡俊昌

生态保护一定要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吗?两者能否实现和谐共赢?陕西汉中与湖北十堰的不同实践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在汉中,农民李长兴的稻田既是粮仓又是鱼塘,一条田埂上的鱼道,流出了“一水双收”的致富经。而在十堰,从矿泉水生产线到柑橘深加工,从传统黄酒到网红气泡饮料,一库好水酿出了百亿产业。当产业遇上生态,当保护对接市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变现路径自然越走越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在此达成完美共振:资源“活”起来,保护“可持续”。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生态价值市场化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两地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逻辑:生态经济不是把山水“供”起来,而是让资源活起来。谁能率先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谁就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

对于地方发展来说,这不是锦上添花的选修课,而是决定未来的必答题。当生态红利开始反哺经济发展,我们就要顺势而为,转型发展,答好生态变现这道必答题。

当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当传统农业拥抱现代科技

汉中与十堰的故事证明

守护绿水青山

从来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

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与底气

答好生态变现这道必答题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