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解黎晴:辛亥革命前后的“桃源三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6 19:00 3

摘要:解黎晴,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江河文学》《大地》《绿叶》《文化月刊》《飞天》《峨眉》《华夏散文》《散文天地》《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青春》《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星星》《芒种》等380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1500多件作品。亦有作品相继

资讯来自;原创 解黎晴 走向

“走向”是什么?

高山流水,白雪阳春,

独立部落,放牧我心。

“走向”干什么?

弘扬优秀文化,尊重自由创作;

聚集文艺薪火,致力公益传播。

为什么关注“走向”?

关注走向,倡导深度阅读。

品味走向,亲近本土人文。

作者简介:

解黎晴,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江河文学》《大地》《绿叶》《文化月刊》《飞天》《峨眉》《华夏散文》《散文天地》《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青春》《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星星》《芒种》等380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1500多件作品。亦有作品相继在台港澳及海外付梓并被《散文选刊》《党政干部文摘》《文摘报》《中国剪报》《少年文摘报》《写作报》等转载。曾48次获全国及省市级文联、作协和《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散文》《青年文学》《鸭绿江》《散文百家》《长江文艺》《地火》《文学报》等举办的全国性文学奖。

辛亥革命前后的“桃源三杰”

文 / 解黎晴

从梵净山的大峡谷里咆哮而来的沅江千里奔流锦绣桃源,武陵、雪峰山脉携手夹峙的两岸,不仅有武陵渔郎名播九州的问津亭,三闾大夫贬谪流放吟绿沅芷的思屈亭,楚平王偕秦国公主赏荷釆菱的楚望亭,更有仙境百姓为纪念辛亥革命的元勋宋教仁、中华民国的重要领导人覃振和民主革命活动家胡瑛而修建的三杰亭,千古英雄为中国民主革命建立彪炳千秋的功勋而永志纪念的三杰亭。

玉带路畔,护城堤下,占地面积达80平方米的三杰亭,由10根水泥柱础临江畔陡崖而立,四条铁索缠绕柱间挽紧的栏杆围成三角形的石板台基,三根直溜溜的水泥圆柱支撑起这座三角形5米高的石亭,翼然雄峙在上柜川上文昌阁至下矶抗洪纪念碑之间的沅江游道上。探骊龙爪引朝天宝顶竞秀,黛瓦罗伞张华盖高擎问天;迎坝上清风,携翘楚飞檐凤舞九天;邀阁旁明月,纳云气涛声洞开四围;虚位以待,眺东西南北;初心不改,历春夏秋冬。

我的脚步朝三杰亭走去。

(三杰亭 周桂成摄)

三角亭右两米处立有一方镌刻并红漆“三杰亭修建记” 的石碑——因湖湘文化的熏陶,人才辈出,星海扬波;在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更是名震八方。其中出生于桃源县的宋教仁、覃振、胡瑛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又同时投身中国民主革命洪流,携手共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建立了休戚与共的革命情谊。三人少时同在漳江书院就读,因不满封建专制,倾向革命,后与黄兴一起创立华兴会;三人同期东渡日本,求学早稻田大学,进行革命活动并成为同盟会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三人同是反清武装起义的发起人和积极参与者,逆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革命豪情;三人同为武昌起义的发动者,参与创建中华民国,立下彪炳千秋的功勋,故被誉为“桃源三杰”( 由于形势复杂,人品高低,世人对“桃源三杰”又有“龙、虎、狗” 的评论)。

读罢碑文,心潮荡漾不己,不觉踏上三级台阶,步履徐缓地走入亭内。但见“三杰”的生平分别勒在亭中央树立的三角石碑上——

共和国魂宋教仁

“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上海沪宁即将北上的火车旁数声枪响,惨遭暗杀的宋教仁中弹倒地,时年仅31岁。宋教仁以其出色的才华,奔放的激情,为实现资产阶级的理想,为中国民主宪政而献身的第一人流尽了最后的一滴热血。

宋教仁(1882—1913年)字得尊,号钝初,亦作遁初,别号渔父。1882年4月5日生于湖南桃源上坊湘冲(今漳江镇渔父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并度过了他相对平静的少年时光。6岁进私塾, 10岁遭父丧,知书达理的慈母志励柏操,持家教子,将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宋教仁颖悟早慧,志向高远。一年除夕,母亲万氏口占一联:“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

翌日初曙,宋教仁翻身下床,奔向牌楼,擂鼓三通,万氏急忙披衣倚门,问钝初因何敲鼓?宋教仁笑答:“初春雷未动,发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婚后第二年即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入读县城最高学府——创建于明末、系湖南四大书院之一的漳江书院,在维新人物、思想开明的前任山长黄彝寿和治学严谨、注重才德的继任山长瞿方梅的影响下,开始萌发反清革命意识,并经常与同窗好友文骏、瞿方书、胡瑛、覃振等纵论天下大势,遂成莫逆之交。

宋教仁还在书斋挂上了“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 的楹联,激励自己以社稷为重,抒发了安邦定国的襟怀。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时在1902年。“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为他打开了一片新视野,由此走上反清救国的革命征程,直至生命的最后终结。

为推翻满清王朝,1904年2月,宋教仁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建华兴会,被推举为副会长。旋即谋划起义,因事泄遭清廷追捕,逃亡日本。先入东京政法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发起、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后改为《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任总庶务兼撰述。1905年7月,宋教仁和孙中山、黄兴等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司法部检事长,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不久,孙中山、黄兴离开日本,同盟会总部工作交由宋教仁主持。1906年冬,宋教仁和孙中山、黄兴一起制定《革命方略》,为同盟会的纲领性文件。1907年3月,宋教仁同白逾桓等赴满洲,发动群众,联络会党、“马贼”,于沈阳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计划“南北交攻、共图大举”。

但因白逾桓被捕,起义流产。宋教仁便与吉林夹皮沟武力反清的韩登举接上关系,并从韩处得悉日本“长白山会”正制造所谓“间岛问题”,企图侵占我国延边一带领土。便放下手中工作,决心挫败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冒险乔装成日本人,改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摄取证据,并先后到汉城图书馆和日本帝国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于1908年写成长达6万多字的《间岛问题》一书,该书为清政府在中日交涉中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宋教仁在11省同盟会长大会上提出著名的“革命上中下三策”,主张“就沿江各省,同时并举,先立政府,然后北伐”。从而确立了将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的正确决策,为武昌起义作了思想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赴武昌,支撑大局,发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在早期的辛亥革命党人中,宋教仁是惟一对现代宪政制度、共和制度、现代法治以及议会制度和政党政治进行过深入、系统研究的资深专家。1912年初,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总裁,协助孙中山负责起草、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令。这些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共和制度宪政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在国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旋风。

1912年4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宋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此时,孙中山交出了政权,黄兴交出了军权,他们都企图在袁的领导下,通过发展实业,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宋教仁也曾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但却始终关注政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原则,不为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所动,反对独裁专制。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黄兴同意,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成立政党内阁、责任内阁,以此来制约袁世凯,并周游全国各省发表演说,鼓吹政党政治,揭露袁世凯的独裁腐败,宣传国民党的政治主张,锋芒毕露,使国民党在全国众、参两院选举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袁世凯在斗不过、压不垮、中不伤、拉不拢宋教仁的情况下,乃萌杀机;刚抵申城的宋教仁便接到袁发出的 “即日赴京,商决要政” 的急电。宋教仁在拟离沪去京的沪宁火车站,被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与世长辞,制造岀震惊中外的谋害惨案。

宋教仁的逝世,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哀思。人们把宋教仁视为“共和国之国魂”、“自由之神”,被时人赞誉为“第一流政治家”。孙中山亲致诔词:“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谭人凤亲自办理丧事,在上海闸北区购地100余亩,修建“宋园”,安葬宋教仁于其中。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为宋教仁儿媳叶惠英亲笔签发烈属证明,确认宋教仁为革命烈士。1981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宋教仁墓园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瞻仰。

忠诚战士覃振

宋教仁被刺,覃振痛失良师益友,强烈要求“彻底追查主谋,明示天下,借正人心”。他在辛亥革命的激流中投身反清活动,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覃振(1884—1947年)字理鸣,原名道让,清末因参加革命被通缉,改名振。生于1884年4月17日,世居桃源县境东北部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镇响水垱村)。覃振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异常,博览群书,关心时政,志向远大。1899年,进入漳江书院,与胡瑛一起对同在漳江书院读书的宋教仁尊而从之,相交莫逆。

1903年,覃振与宋教仁、胡瑛同时离开漳江书院,升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1904年春,覃振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华兴会,因在校宣传革命,为当局不容,最早到达日本,进入弘文学院,后又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与仇鳌、罗杰等人为响应华兴会而发起建立新华会,为武装反清作准备。1906年,覃振在扶桑结识黄兴。6月由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任总部评议员。

不久覃奉命回湖南,倡设“留学事务所”,接待留日后返湘学生,协助禹之谟开展同盟会湖南支部的工作,参与公葬革命烈士陈天华、姚洪基于长沙岳麓山。旋任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与刘复基、林修梅等策应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又逃亡日本。1908年,覃振奉同盟会指令,准备策划在长江中下游发动起义,不幸在长沙被捕下狱。敌人严刑逼供,覃振滔滔抗辩,坚贞不屈,被判终身监禁,先后系狱长沙、桃源四年之久。在狱中,仍然关心革命,与革命党人蒋翊武秘密联系,分析时局,提供方策。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覃振在湖南光复后出狱,任湘桂联军督战官,领兵援鄂,任大元帅府参议,参与部署大江南岸防御事务。11月,覃振和宋教仁、胡瑛分别作为湖南、湖北代表,在上海、南京参加17省代表会议,商议组建革命政府。“桃源三杰”再次聚集同一战线上,并肩奋斗,参与创建中华民国。覃振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后又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覃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继续为民主共和而努力奋斗。并与蒋翊武等回湘,策划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覃振又欲挺身刺杀袁世凯,被黄兴极力劝阻,乃再赴北京入众议院,力倡弹劾袁世凯。袁对覃恨之入骨,扬言予以严惩,又被迫避难日本。1914年,覃振在日本继续坚持革命立场,参加“欧事研究会”,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任湖南支部长。派学生吴先梅将袁世凯在东京收买华侨、学生拼凑“筹安会”的坐探蒋士立惩毙。1916年,覃振组织和参加湖南的反袁驱汤运动,率护国军扼守湖南西、南两路。1917年护法运动,覃任湖南检阅使,联络各路护法军,击败驻湘北洋军。

1924年,覃振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参与起草党章。孙中山逝世后,覃参加西山会议,成为西山会议健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覃振先后任南京政府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长、立法院副院长、代院长,司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覃振与蒋介石集团始终有一定的距离,也有意见分歧。常设法掩护和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尽管覃振于大革命后期因政治立场右转而误入歧途,但在中华民族与日寇作殊死搏斗的年代,为抗战,为中共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日本投降后,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支持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与共产党人保持密切关系。1947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终年63岁,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终其一生,覃振自始至终不屈不挠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奋斗,为在中国建设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努力。在“桃源三杰”中,他没有宋教仁那样的光彩,也没有胡瑛那样的丑行。他始终捍卫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说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名忠诚战士。

精神领袖胡瑛

辛亥春,清政府的大牢里,一南一北关着两个名闻中外的同盟会英雄,一个是关在武昌府监狱里的日知会一案的主犯胡瑛,一个是关在北京刑部大狱里的谋炸摄政王的汪精卫。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胡瑛入狱后面对严刑拷打拒绝招供,写下绝命诗“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汪精卫入狱后自料必死,也写下绝命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俩的英雄气概和豪迈诗篇在海内外影响广泛,虽被判处“永远监禁”,身陷囹圄,却鼓舞着一代革命青年的反清信念,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

胡瑛(1884—1933年),原名祖懋,字敬吾,后改名瑛,字经武,号宗琬。生于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今郑家驿乡)小吏之家,其父以知县候补湖南,遂从浙江绍兴迁居桃源,胡瑛幼年时,父兄先后去世,家境贫寒,靠母亲雷氏女红洗衣为生。戊戌变法前夕,胡瑛去省城读书,接触到维新思想,不久变法流产,他目睹国家主权横遭外国列强践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产生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

1903年,与宋教仁、覃振同学漳江书院的胡瑛转学就读于长沙经正学堂。遇黄兴从日本留学回国,在长沙明德、经正两校任教,时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受其影响,胡瑛在校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黄兴的高徒。清末,反清力量中盛行革命暗杀风,1903年冬,胡瑛结党暗杀劣绅王先谦未遂,被开除学籍,引起官府注意,为避逮捕,逃赴武昌。由于认识到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军队不可,遂经黄兴介绍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展开军运工作,“结纳同志,运动武阳夏三镇新军” 。

1904年2月,年方20的胡瑛参加黄兴、宋教仁组建的华兴会,随后,黄兴委托宋教仁、胡瑛组织华兴会湖北支部,宋、胡在武昌联络孙武、张难先、吕大森等发起组建革命机关“科学补习所”,并任总干事。预定当年10月10日起义的消息泄露,机关被查封后,他又加入刘静庵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1905年春,清户部侍郎铁良行至湖北,胡瑛与王汉侦知排汉干将即将离开汉口北返,不料两人抵大智门时火车已开出,二人尾随铁良行至河南彰德,王枪击铁良未中,被清兵紧追而投井自尽,胡瑛募金收其遗骨殓葬后,潜逃日本避难。

1905年6月,胡瑛转考早稻田大学。8月,胡瑛参加了在东京召开的同盟会成立大会,任总部评议员并协助机关报《民报》主编张继,常为之撰稿。同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宋教仁、胡瑛召集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应而至者五、六千人”,“瑛最后登台,痛论日本措施无状,及今后应对方案,条举目张,全场赞扬,声声雷动。当被推为中国留学生总会代表”。日本当局迫于中国留日学生的激愤抗议,所谓的“取缔规则”不了了之,胡瑛“从此名噪中外”。并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成为著名的革命党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胡瑛奉孙中山之命回国,联络日知会举义响应,并发动鄂西会党,拟到长江中下游流域酝酿起事,以声援、策应萍浏醴起义。刚抵武昌,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悬赏缉捕起义者,因奸细告密,胡与日知会张难先等八位要人皆被捕。胡入狱后,因声名显赫,官府特别重视,但因未获证据,便对他施以酷刑,因他是“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的主要负责人,又是刺杀铁良的主谋,“三罪齐发”,被拟处斩刑。胡瑛视死如归,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绝命诗:“昆仑紫气郁青苍,种祸无端竟白黄;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河山寂寂人何在,岁月悠悠恨更长;我自乘风归去也,众生前路苦茫茫。”

日知会原是武昌美教堂圣公会设立的阅览室,因有教会背景,此案轰动中外,除革命同志奔走营救外,教会中的美籍人士亦出面致电北京美国公使向清政府外务部交涉,同时,在京的吴禄贞等人亦向肃亲王上条陈,劝其勿杀党人,免增满汉恶感。清廷迫于内外压力,又出于缓和满汉矛盾的考虑,致电湖广总督“从轻办理”。此案一直拖到宣统元年(1909)才宣判,除一人病死、二人保释外,其余六人,四人判处有期徒刑3至15年,刘静庵、胡瑛被判“终身监禁”。

当时,反清思想在武汉学界、军界已深入人心,判刑的六人一时成了英雄。23岁的胡瑛被关押在武昌臬司狱,虽然身在狱中,慕名前往拜会的学生、士兵络绎不绝,武汉各革命团体领导人亦常到狱中晤谈,请教方略。“问及党务”最多者,当属1911年1月(宣统三年)成立的革命团体“文学社”之三巨头蒋翊武、刘尧澂、詹大悲。蒋、刘是湖南人,文学社以湖南人居多,胡是革命前辈,又与黄兴、宋教仁关系密切,他们遇事即往狱中“商大计,决进止。詹大悲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逢人便讲:‘萱庵(胡在狱中别号)真天下才也。’由此胡逐渐形成左右文学社革命活动的力量。”(贺觉非编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版,P30)

胡瑛不仅是武汉革命青年的“精神领袖”、文学社的最高顾问,他还是武汉革命党人与同盟会要人联系的枢纽。身陷囹圄的胡瑛利用狱中的条件,出谋划策,策划武昌起义的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胡瑛12日获救出狱后即被推为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时年27岁。为设法阻止帝国主义列强援助满清王朝,干涉辛亥革命,胡瑛促黎元洪等就军政府对外政策和处理与各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之间的关系达成共识,并以黎元洪的名义亲笔起草了《致汉口领事团照会》。这一照会,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份外交文件,第一次正式照会。胡瑛于10月13日亲赴汉口,向各租界阐述中国革命宗旨和军政府的对外政策,促使驻武汉、北京的外交使团发表声明“严守中立”,这对军政府来说,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也是胡瑛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的浓重一笔。胡瑛也因之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任外交部长,也是中国外交史上担任“外交部长”这一职务的第一人。

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虽已响应起义,但东北各省犹存观望。胶东一带外侨云集,地处东北咽喉渤海湾一侧,若不促其据守势力倒戈,则可能导致清王朝龟缩东北,负隅顽抗。于是,1912年1月20日,由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派遣,率黄兴调拨的三千海军驻节烟台,就任山东都督,遂使青岛、威海等埠相继易帜,归向革命,清廷益为震惊。南北和谈后不久,袁世凯遂免胡职,改任为新疆、青海屯垦使,胡辞未就任。

民国元年(1912年)8月,中国国民党组建于北京,胡瑛为该党党员,并于不久的国会选举中当选为参议员。宋教仁被刺后,他弃职赴上海,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赣宁之役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三年9月,胡瑛的岳父饶智元及其亲友被袁世凯的军警以“乱党”罪名杀害,胡瑛的妻女逃亡日本避难。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瑛参与黄兴、覃振等人组建的欧事研究会。该会主张在欧战的形势下,应把“首在维护国家,愿政府一意对外”作为宗旨,甚至认为必要时可以“联袁对外”。

此时,袁世凯称帝紧锣密鼓,派人到日本劝说国民党人回国。黄兴商请胡瑛并告以乘机帮助蔡锷脱险以及讨袁计划。胡瑛不顾家仇和本身利害,于民国四年春回国。到京后,便常与蔡锷暗中密会,并与日公使馆取得联系,为蔡锷脱身进行安排。一夕晚间,蔡锷在小风仙处请客,胡瑛借机送蔡锷赴崇文门车站,由日使馆人员送蔡至天津,乘轮赴日本。

好友宋教仁被刺,使胡瑛力主与袁妥协。1914年底,胡瑛发表“民主不适合于中国论”,背叛革命,抛弃了为之而奋斗半生的民主共和。1915年8月,胡瑛被袁世凯收买,同杨度等发起建立筹安会,通电全国,名为“共商国体”,实则拥护袁世凯称帝。这种变节行为,为中国人民所不齿,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所不悦。黄兴说:“胡经武无志节,可恨可怜”。帝制活动失败后,胡瑛在政治上仍是攀龙附凤。民国6年,孙中山揭起护法旗帜,各省接踵响应。胡瑛先是栖身广州军政府在湘西起兵,后又支持主政湖南的赵恒惕。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孙中山令胡瑛北上,联络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使得曹锟、吴佩孚的统治迅速瓦解,事后冯玉祥任命胡瑛为国民第一军高级参议。

北伐在即,胡瑛被委任为广东政府驻晋总代表,做阎锡山的工作。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胡瑛支持冯、阎倒蒋,胡瑛被阎任为第十路军总指挥,失败后被通缉,又为蒋介石所不容。民国20年夏,胡瑛避难汉口租界。是年长江大水,胡瑛居住之地亦被大水所浸,他在楼上数月,热湿气熏蒸,穷困潦倒,又患肝腹水病,愁苦不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淞沪战起,各方人士呼吁共赴国难,覃振、傅汝霖趁机向蒋介石为胡瑛进行疏解,取消逮捕令。

覃振邀胡瑛到南京。胡瑛因与日首相犬养毅相识,并有不少朋友是在野党或知名人士,愿意赴日本阻遏其侵华政策。蒋介石同意拨给经费,助成此行。但胡瑛终因病情恶化,住进中央医院治疗,只得以待时日。不料手术消毒不良,术后第7天即1933年9月14日在南京溘然长逝。终年49岁。身后囊空如洗,赖国民党耆旧覃振等人为之请恤,代为治丧,方得成殓。

纵观胡瑛的一生,他有着光荣的前半生,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后由一名有虎虎生气的革命青年,堕落为帝制的吹鼓手,终使他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人物。

徘徊三杰亭内,手抚石碑,一股豪气随沅江的蜿蜒,水坝的雄姿和杨柳的婀娜勃然而来!河滩上,依稀留下了三位英杰一行行或深或浅的足迹;三杰亭千古耸峙,依依陪伴着日夜奔流的涛声……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