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已执行38年的军控协议,曾在1987年由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亲手缔结,如今却在美俄剑拔弩张的对峙中轰然倒塌。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真没想到,俄罗斯的脾气还是一如既往!
当地时间8月4日,克里姆林宫毫无预兆地宣布:俄罗斯正式退出《中程导弹条约》。
这项已执行38年的军控协议,曾在1987年由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亲手缔结,如今却在美俄剑拔弩张的对峙中轰然倒塌。
这份条约的废止绝非寻常外交动作。它的核心条款——禁止研发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曾是维系全球战略平衡的关键支柱。
图| “战斧”导弹
38年来,美俄据此销毁了超过2600枚导弹,而如今,俄罗斯单方面撕毁协议的举动彻底颠覆了欧洲安全架构。更令人警觉的是,莫斯科的决策过程完全避开国际视线,事先未泄露丝毫风声,凸显普京政府已进入危机决策模式。
就在宣布废约前24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 Truth Social”上高调宣称:“两艘美军核潜艇已部署至俄罗斯邻近区域。”
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
尽管未说明潜艇是否携带核弹头,这种模糊威慑恰似在俄罗斯家门口亮出匕首。
俄国家杜马议员列昂尼德·伊夫列夫犀利点破实质:“美方在用行动宣告——我随时能在你门前舞剑。”
俄罗斯的反击迅捷而凌厉。宣布退出条约后数小时内,俄军立即启动“榛树”高超音速导弹部署计划。这些导弹从白俄罗斯发射仅需20分钟即可覆盖整个西欧,而远东方向的“伊斯坎德尔-1000”系统更将驻日美军基地纳入瞄准镜。
梅德韦杰夫的警告此刻显得格外沉重:“当对手把刀架在你脖子上,放下盾牌是最蠢的选择。”
图|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
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源于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限期解决令”。自7月14日起,他连续压缩谈判时间窗口:从50天骤减至8月8日的最后期限,威胁否则将征收100%关税,并对购买俄石油的国家实施“次级制裁”。
普京在拉多加湖与卢卡申科会晤时,以一句“所有的失望都源于过高的期望”轻蔑回应特朗普。
图| 俄罗斯总统普京
当白俄罗斯领导人随口提及俄罗斯“夺走”土地时,普京立刻纠正为“收复”失地——一词之差,道出俄方视乌克兰问题为不可妥协的历史使命。此刻的莫斯科已认定,特朗普的“交易艺术”不过是外交讹诈6。
战场态势更强化了普京的底气。俄国防部7月31日宣布控制顿涅茨克重镇恰索夫亚尔关键区域,尽管乌方否认全城失守,但承认战局“极其艰难”。当泽连斯基宣称“需等待俄罗斯政权更迭”才愿谈判时,和平解决的最后缝隙被彻底焊死。
图|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俄罗斯的废约决定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六年战略挤压下的绝地反击。2019年特朗普政府以“俄方违约”为由退出《中导条约》时,普京仍保持战略克制,继续遵守条约限制。期待用自我约束换取西方善意,避免世界重回两极对抗。
图|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
然而北约东扩的步伐变本加厉。东线战场,美军“堤丰”导弹系统进驻菲律宾吕宋岛,2500公里射程的“战斧”巡航导弹覆盖南海及俄远东。西线方向,波兰罗马尼亚的陆基导弹、德国谋求部署的“台风”系统,构成对莫斯科的15分钟打击圈。
波罗的海军演甚至模拟进攻加里宁格勒——终于逼出俄罗斯的拼死反击。
图| 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条约本身的不平等性也在此刻凸显。《中导条约》长期压制俄罗斯的中程导弹技术优势,却放任美国在欧洲部署核武器。
当美国在波兰部署“宙斯盾”系统时,俄方多次揭露其发射装置可改装进攻性导弹,但警告始终被无视。这种战略失衡,使条约在莫斯科眼中早已沦为束缚手脚的锁链。
图| 波兰接收数架美国AH-64武装直升机
最令人窒息的危险信号来自核威慑层面。梅德韦杰夫在回应特朗普通牒时,特意提及苏联时代的“死亡之手”系统——这套半自动化核反击机制可在国家领导层覆灭后自主发射核导弹。俄罗斯核武库现役5580枚核弹头构成的终极威慑,迫使美方不得不紧急踩下刹车。
图| 波兰总统杜达与美国总统特朗普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火速表态“决不允许美俄直接军事冲突”,被媒体解读为“挂免战牌”。《纽约时报》分析则揭露特朗普核潜艇部署的虚实:战略核潜艇无需抵近即可实施打击,调动消息更可能是心理施压。
当俄军无人机在克里米亚炸毁苏-30SM战机时,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红线,稍有不慎便会滑向深渊。
图| 美国“明尼苏达”号攻击型核潜艇
军控体系的崩塌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德国重启核武器部署讨论,日韩加速导弹防御建设,而维系美俄战略平衡的最后绳索——《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将在2026年到期。全球核不扩散机制面临冷战以来最严峻的崩塌风险。
图| 德国总理默茨出席“立陶宛旅“组建仪式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战略定力成为关键稳定因素。就在美俄关系恶化的当口,中俄“海上联合-2025”军演如期在远东海域展开。
中国“绍兴舰”“乌鲁木齐舰”与俄“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混编演练,共享雷达数据、开放战术信息的深度协作,向华盛顿传递明确信号。中国在亚太的导弹威慑力有效牵制了美国东西夹击的战略企图,为俄罗斯争取到喘息空间。
图|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持续进行中
两国的协调更体现在国际多边舞台。联合国安理会涉疆涉港决议遭中俄联合否决,金砖国家与上合组织框架内持续推动去美元化——这种背靠背的战略协作,极大压缩了美国单边施压的空间。
当印度因采购俄石油遭美国关税威胁时,新德里一面公开强硬回击“与俄合作无需第三国评判”,一面却有多家国企悄然暂停俄油进口。唯有中国始终以行动诠释“朋友来了有好酒”的东方智慧。
世界正目睹冷战铁幕的重新降下,只是这次,核按钮的红色警示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刺眼。
历史经验表明:当大国只剩下武器可以对话时,第一枪响起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
1.《反击美国核威胁?“最后期限”将至,俄罗斯放话部署中导》2025-08-06 06:48 | 来源:环球网
2.《普京:首批量产型“榛树”导弹已交付俄军》2025-08-02 10:26 | 来源:央视新闻
3.《普京:如果有人对迄今俄乌和谈成果感到失望,那是因为“期望过高”》2025-08-01 20:56 | 来源:环球网
4.《联合防空+反舰+反潜……中俄舰艇编队完成海上科目演练》2025-08-05 21:12 | 来源:央视新闻
来源:趣观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