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世界大学排行,中美俄差距明显:俄16所美107所,中国多少?

摘要:2024年全球教育领域迎来了又一次聚光时刻,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从美国到中国,从欧洲到亚洲,不同国家的大学在这份榜单中的表现关乎学术荣誉。

文|知史通今

编辑|知史通今

2024年全球教育领域迎来了又一次聚光时刻,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从美国到中国,从欧洲到亚洲,不同国家的大学在这份榜单中的表现关乎学术荣誉。

这次的排名中一个显著的数字差异却引发热议:一些国家在上榜高校的数量上遥遥领先,而另一些国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断崖式”的差距,究竟意味着什么?

排名一发布就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无数讨论,美国高校再一次以压倒性的优势领跑,107所高校上榜,数据惊人。

仔细翻阅榜单,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等熟悉的名字稳居顶端。更令人瞩目的是前一百所高校里美国竟然占了三分之一。

这样的数字不禁让人感叹,这些高校早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标杆。同时俄罗斯的表现则显得有些让人遗憾,仅有16所高校上榜。

最出色的莫斯科国立大学虽然跻身前百,但排在第95名,和美国高校的辉煌成绩相比,确实形成了强烈反差。

不过也并非全无亮点,俄罗斯高校的排名在细微之处悄悄提升,比如前八百名中新增的两所高校,显示出其在国际教育竞争中的努力。

而中国的成绩则显得亮眼,榜单显示中国共有128所高校上榜,数量上甚至超过了美国,这一成就引发了广泛关注,清华大学以亚洲第一的身份排名第十二,更是为中国高校争了光。

而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却更耐人寻味,尽管数量上中国领先,但在排名质量上却与美国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前十名中美国高校依旧占据主导,中国顶尖高校未能跻身其中。

美国的教育资源丰富,俄罗斯在奋力追赶,而中国高校则在数量与质量间寻找平衡,这种格局是数字的较量,更是教育理念和政策实践的竞争。

对比这三国的教育表现谁能在未来的全球教育版图上赢得更多话语权?

排名之外的价值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大学排名的光鲜数字上时,有些学校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放下排名专注本土教育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早在两年前就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并非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出于对教育初心的坚持。

人民大学认为过度追逐排名会消耗巨额资源,还可能让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偏离原本的轨迹,背离教育的本质。

不仅是中国其他一些国家的高校也开始重新思考排名的意义,比如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虽然常年位居全球前列,但始终坚持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区域科研合作和教育创新上。

他们不盲目追求全球曝光率,而是优先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地社会,这种选择没有影响它的国际声誉,反而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学术认同和社会支持。

而追逐排名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演变成了问题,部分高校为了提升排名,不惜将资金优先投入排名评分权重较高的领域,忽视了学生实际需求。

一些学者指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均,而对于那些未上榜的高校来说,排名的压力更是让他们深感无奈。

他们或许在某些领域拥有独特优势,但由于评分标准的限制,始终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也有高校选择在排名之外另辟蹊径。

例如兰州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却明确拒绝参与国际排名,学校管理层认为与其将精力耗费在追逐名次上,不如脚踏实地扎根西部,培养本土人才。

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为兰州大学赢得了社会认可,也为它在教育领域树立了独特的价值标杆,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学排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

一所学校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榜单上,更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学生未来的塑造,排名之争为教育注入了竞争的活力,但如何避免功利化倾向,才是教育领域需要深思的问题。

这种反思发生在教育管理者之间,也渗透到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认知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放弃排名,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张成绩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的高校,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表现,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的参考,亚洲教育的崛起正打破英美高校长期垄断的格局,也让全球教育的版图更具多样性和竞争力。

亚洲教育崛起

当人们谈论亚洲教育时,总会将焦点放在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特殊的对比对象上,2024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中国高校以128所入榜的绝对数量优势令人侧目。

而俄罗斯则仅有16所高校入榜,显示出明显的差距,尽管如此这两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尝试在全球教育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中国高校的崛起无疑是亚洲教育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清华大学再次领跑亚洲,位列全球第十二,北京大学紧随其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稳步跻身全球前五十。

这些高校在数量和排名上的进步,与几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息息相关,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科研投入以及国际化合作,中国的高等教育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而这些进步背后也有隐忧,中国高校在国际学术声誉和科研质量上的表现,与美国高校仍存在显著差距。

尤其是在全球前十的榜单中,中国高校依然未能突破,美国高校的“霸榜”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俄罗斯的高校表现则呈现出另一种画面。

尽管整体数量较少,但莫斯科国立大学连续多年保持在百强榜单内,今年排名第95位,此外俄罗斯多所高校在前八百名中的排名有所提升,展现出稳步向上的趋势。

这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俄罗斯在教育体系上的调整,例如俄罗斯高校开始更加注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学术交流,试图通过扩大影响力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

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俄语高校的国际吸引力仍不及英语国家,这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中国和俄罗斯的不同路径如果单从科研产出和国际合作看,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俄罗斯凭借其文化特色和学术传统,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种多样性让亚洲高校的崛起变得更加丰富,也为全球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维度。

随着亚洲高校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成功不仅在于排名上的攀升,更在于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贡献。

例如中国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让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平等化的努力不仅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也拉近了社会阶层间的距离。

俄罗斯高校通过推进国际合作逐步打破以往的教育封闭性,为全球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教育的竞争不局限于高校内部的努力,国际学生的流动趋势也在塑造全球教育的格局。

全球化的浪潮让留学生的脚步变得愈发频繁,而留学趋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国家教育竞争力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美国依然是全球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每年吸引约150万名留学生,其中超过一半是冲着顶尖名校而来。

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拥有顶尖的教育资源,还以创新课程和广阔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全球目光。

这种强大的吸引力背后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高投入与灵活的招生制度,让全世界的优秀学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机会。

相比中国的留学环境虽不及美国自由和多样化,但凭借成本低、文化亲近等优势,成为许多亚洲与非洲留学生的理想选择。

2024年中国吸引了近50万名国际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清华、北大等名校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逐步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高校正试图通过改革提升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例如设立奖学金、优化留学生管理等措施,这使得留学生在中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俄罗斯的留学市场则展现了另一种特点,尽管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让其国际吸引力略显不足,但对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学生来说,俄罗斯仍是重要的留学目的地。

每年约有30多万留学生前往俄罗斯,许多来自中国和越南等邻近国家,特别是在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俄罗斯的教育质量和性价比仍具有一定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吸引力,俄罗斯近年来加大了对英语授课课程的投入,并通过奖学金吸引更多国际学生。

可这些努力需要时间来体现成效,与美中两国相比,其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留学数据来看,这些国际学生的选择是对教育资源、文化接纳度和未来发展机会的综合评估。

美国的顶尖高校形成了一种“人才虹吸效应”,中国则以广阔的教育改革潜力和区域优势,赢得了周边国家的信任,而俄罗斯正在用独特的教育特色开辟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世界大学排名的背后不只是数字的对比,更是各国教育理念、政策改革与全球竞争力的较量。

从美国的稳固地位,到俄罗斯的奋力追赶,再到中国高校的蓬勃崛起,每一份成绩单都在展示一种教育价值观。

界面新闻2023-09-28发布的《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领跑亚州》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

来源:知史通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