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PLoS ONE》的一位编辑注意到投稿量异常激增,随后期刊撤稿了100多篇论文。一项独立研究对该期刊的撤稿历史进行了深入调查。下文整理自Nature官网在2025年8月4日的报道,原文标题是“Exclusive: retraction-prone
2022年,《PLoS ONE》的一位编辑注意到投稿量异常激增,随后期刊撤稿了100多篇论文。一项独立研究对该期刊的撤稿历史进行了深入调查。下文整理自Nature官网在2025年8月4日的报道,原文标题是“Exclusive: retraction-prone editors identified at megajournal PLoS ONE”。
针对《PLoS ONE》期刊出版记录的一项分析发现,该期刊全部撤稿论文中,有近三分之一和45名曾担任期刊编辑的研究人员有关。
8月4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这项研究发现[1],2006年至2023年间,这45名编辑经手的论文占《PLoS ONE》发表论文总数的1.3%,但他们接收的论文,却占该刊2024年初702篇撤稿论文的30%以上。其中有25名编辑,其本人在《PLoS ONE》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后来也被撤稿。
这项PNAS研究并未披露45名编辑的姓名。但Nature新闻团队通过独立分析《PLoS ONE》的公开数据和"撤稿观察网"数据库,确认了5名经手了后续撤稿论文数量最多的编辑。截至7月14日,这5名编辑接收的论文约占PLoS ONE撤稿论文总量的15%。
这项PNAS研究的作者、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Reese Richardson表示,"这些学术欺诈留下的痕迹如此明显,绝不可能是少数不良作者单独所为,期刊任命的编辑存在共谋行为,才使得这种情况发生。"
PLOS的学术伦理主管Renee Hoch回应称:"PLOS集团早已意识到该问题,我们都及时将涉事人员从编辑委员会中除名,并对问题论文采取必要措施。研究中讨论的问题并非PLoS ONE特有,整个出版行业的期刊都面临类似挑战。"
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员Cassidy Sugimoto表示,该研究无法判定被标记的这些编辑是蓄意让有问题的论文通过评审,还是存在"玩忽职守"行为。论文被撤稿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包括无意的错误、作者署名争议或学术不端。
撤稿率高的编辑们
《PLoS ONE》期刊依赖数千名志愿学术编辑处理投稿并监督同行评审,由22名专职编辑提供支持。
PNAS研究团队检视了《PLoS ONE》从2006年创刊至2023年底发表的276,956篇论文,追踪了134,983名作者和18,329名责任编辑。研究发现:22名编辑接收的论文后续撤稿率很高;另有33名编辑接收的论文在PubPeer被标记的频率显著高于随机概率。此外,分析还识别出21名作者会将稿件定向投递给这22名高撤稿率的编辑。
学术伦理主管Hoch否认《PLoS ONE》存在系统性允许作者选择责任编辑的情况:"本刊通过算法匹配投稿与具备相应专业资质的编辑,少数情况下由PLOS员工在人工调研后指派。绝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指定编辑的请求既不会被采纳也不会被考虑;即便个别情况下被考虑,也会严格审查潜在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问题
2022年,《PLoS ONE》一名编辑发现某位作者的投稿量异常激增,展开调查后,该期刊批量撤稿超百篇论文。调查显示,部分学术编辑存在反复处理同批作者稿件、与其合著论文及操纵评审流程的行为。
对期刊记录进行分析时发现,2020至2023年间19名来自4个国家的研究者担任学术编辑期间,存在相互处理投稿的情况。他们接收的论文超半数最终被撤稿,撤稿声明均提及相同的作者身份、同行评审及利益冲突问题。
Nature核查确认了这19人中的3名编辑。土耳其的植物生物学家Shahid Farooq,因其经手论文的撤稿数量高成为《PLoS ONE》的"问题编辑"之首。2019至2023年间,Farooq负责处理的79篇论文中有52篇被撤稿,撤稿通知指出这些论文"属于作者身份、利益冲突及评审流程存在问题的系列投稿"。Farooq本人还有7篇合作论文因相同原因被《PLoS ONE》撤稿。
Farooq在给Nature的邮件声明中表示,其做出的编辑决定完全基于审稿人意见,且编辑缺乏检测利益冲突的有效工具。PLOS出版伦理主管Hoch在2022年的新闻稿中承认,当时内部利益冲突审查机制尚无法识别"合作发表历史"。PLOS于2023年出台新政策防范出版流程操纵,近期多家期刊开始采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以标记潜在的论文工厂问题。
Farooq称《PLoS ONE》于2022年将其移出编委会,随后他主动辞去了《Frontiers in Agronomy》、《BMC Plant Biology》等其他期刊的编辑职务。"我的编辑工作现已全面停止,一旦已发表的论文出现问题,出版商总能置身事外。"
Nature分析锁定的另一名问题编辑是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者Zhihan Lv(又名Zhihan Lyu),其经手的高撤稿论文数量位列第二。2017至2021年间,Lv处理的54篇《PLoS ONE》论文中有43篇被撤,其中31篇为今年集中撤稿。所有撤稿声明均提及评审诚信问题及出版流程操纵。
Lv还曾担任Wiley旗下已停运的Hindawi出版社400余篇论文的编辑,其中多数已被撤稿。2024年,Springer Nature旗下《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撤回了Lv担任特刊主编的2018年专刊26篇论文中的24篇(含Lv合著的1篇研究论文)。这些撤稿理由包括:编辑流程违规、评审不当、无关引用、图像篡改、生造术语、内容超出期刊及专刊范围。
Lv向Nature表示,他当时并未意识到向自己负责编辑的特刊投稿存在利益冲突。2022年,《PLoS ONE》将Lv移出编委会,并撤回了其后期参与合著的3篇论文。Lv告诉Nature:"这3篇文章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将我列为合著者,我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毫不知情,在期刊撤稿前联系我时,我已就此情况向期刊说明。"
但在2023年,PLOS向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出警示(Lv于2021年至2024年9月任职于该校),对其涉嫌参与论文工厂的活动表示关切。该校调查认定,其一篇《PLoS ONE》论文"存在学术不端嫌疑"。
作者身份争议
中国的研究者Haibin Lv在Nature统计的问题编辑中位列第三。2021至2022年间,他为《PLoS ONE》处理的28篇论文中27篇已被撤稿,期刊指出这些论文存在"评审诚信问题、内容雷同及出版流程操纵"等问题。剩余1篇论文于今年6月被期刊发布"关切声明",标注存在评审与引用问题。
Nature同时发现,Haibin Lv在2021-2023年间为Hindawi旗下《Journal of Sensors》编辑的113篇论文中,已有88篇论文被撤稿。值得注意的是,其经手的两篇已被撤的《PLoS ONE》论文合著者中还包含Zhihan Lv,但后者声称自己"未经同意就被署名为作者"。Haibin Lv向Nature解释:“我与Zhihan Lv是多个项目的合作者,但处理这两篇论文时与其他匿名投稿一视同仁。"
调查还显示,这两位研究者在2022-2024年间共同署名发表了10篇论文,其中6篇发表于IEEE主办的会议论文集,目前未被撤稿。IEEE对此拒绝置评。
Nature调查榜单的第四位是巴基斯坦的农学家Adnan Noor Shah。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其经手的24篇《PLoS ONE》论文中18篇被撤稿,其中17篇撤稿声明指出存在"作者身份、利益冲突及评审流程"问题。Shah还有5篇合著论文因类似问题被撤,同时涉及文献引用异常及内容重复发表问题。
Nature调查发现,2022年Shah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期刊发表的论文中,三位合著者同时出现在其担任编辑时处理的四篇论文的作者列表中。期刊出版方Frontiers表示,正对Shah经手的20篇文章展开调查。
本次调查还发现,癌症研究者Aamir Ahmad是《PLoS ONE》最高产的编辑。他现任《Non-coding RNA Research》主编,2017年起兼任Springer Nature《Scientific Reports》癌症领域的编辑。
2012至2020年担任《PLoS ONE》编辑期间,共处理了851篇论文,其中2017和2018年分别达273篇和246篇(此前年均约39篇)。Ahmad解释说,"我未主动要求处理如此多稿件,可能期刊基于我四年工作经验增加了委托。每周处理五六篇论文并非繁重任务。"
Ahmad经手的851篇论文中仅有9篇被撤稿(在Nature榜单中位列第六),撤稿原因涉及图像重复使用和细胞系污染问题。去年,Frontiers集团也因数据真实性的顾虑撤回了其编辑的一篇论文。
Ahmad向Nature强调,"我从未蓄意放过有问题的论文,编辑很难识别图像篡改行为,被撤论文均经过资深编辑初审和后续同行评审”。
他曾在密歇根州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工作近十年,期间与知名学术造假者Fazlul Sarkar合作过,据"撤稿观察网"数据库显示,Sarkar已有50篇论文被撤。Ahmad与Sarkar合著的35篇论文中有13篇因图像操纵被撤,但他表示"在问题曝光前完全不知情,其他编辑和审稿人也未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同样解释了为何我也未能识别所处理稿件中的少数异常"。
参考文献:1.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 Aug 12;122(32):e2420092122.
文章整理自Nature官网:
来源:CFBDSIRJ21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