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争夺AI时代话语权的关键期,全球头部AI企业的发展不仅决定自身存亡,更关乎其所属国家能否主导规则制定权。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直言,AI模型将有一个全球性的开源标准。“从国家利益来说,采用美国标准很重要。”
科技发展关乎国运,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今年年初,DeepSeek不仅惊艳了中外科技圈,更在全球政策、资本、产业层面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争夺AI时代话语权的关键期,全球头部AI企业的发展不仅决定自身存亡,更关乎其所属国家能否主导规则制定权。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直言,AI模型将有一个全球性的开源标准。“从国家利益来说,采用美国标准很重要。”
于是我们今年看到了AI agent的爆发式增长、应用层出不穷,点燃了全行业参与的热情,俨然成为了最热。
在舆论焦点之外,AI大模型所依赖的底层技术和算法突破,也推着目前被称为“AI最大落地场景”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启全球规模化落地竞速赛。
去年7月在武汉火出圈的“苕萝卜”——萝卜快跑今年正式向海外扩张,赶在美国自动驾驶出行公司Waymo、特斯拉Robotaxi之前,抢占市场先机,率先全球规模化落地。
从2月官宣出海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萝卜快跑先后落地迪拜、阿布扎比,与Uber、Lyft等全球主要出行平台达成合作。其中与Lyft的合作,计划在欧洲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打造欧洲最大的自动驾驶车队。
Robotaxi的全球布局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延伸,是技术之争,更是标准之争,与AI大模型领域一样,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将决定未来产业的走向。
Robotaxi竞赛提速
木头姐Cathie Wood曾直言,10年前预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分别是美国的Waymo、特斯拉和中国百度的萝卜快跑。
十余年积累,一朝成熟。今年上半年,这三家公司已迅速进入跑马圈地的火拼阶段:
3月,萝卜快跑与Robotgo合作,打造中东最大无人驾驶车队。特斯拉Robotaxi拿到美国加州网约车许可证,Waymo随即扩大在美服务范围;
4月,Waymo宣布在日本东京启动道路测试;
5月,萝卜快跑在迪拜开始道路测试,有消息称海外已拓展至瑞士和土耳其;
6月,特斯拉 Robotaxi 于美国得州奥斯汀启动运营;Waymo 申请纽约市运营许可,其加州服务范围扩大 50%;萝卜快跑则在香港获批测试;
7月,萝卜快跑宣布与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达成战略合作,年底前先进入亚洲和中东地区,再逐步扩展至全球其他市场。Waymo宣布奥斯汀运营范围从37平方英里扩大到90平方英里;
8月,萝卜快跑宣布与北美第二大出行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2026年率先落地英国、德国,随后将在欧洲市场扩大至数千辆。
萝卜快跑无疑是三家中全球化推进跑得最快的一家,而奔跑速度与落地能力、技术实力息息相关。
目前全球并没有统一的自动驾驶准入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一国家内不同州市、区都有不同的规则,因而增加了Robotaxi全球规模化落地的难度和门槛。
特斯拉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欧洲推出完全体FSD,但受限于欧洲严苛的自动驾驶规则一直没有被批准。6月11日,马斯克曾直接在X上抱怨迟迟等不到荷兰政府以及欧盟的批准。
欧盟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标准堪称全球最严,目前暂无Robotaxi车队在欧洲大规模落地。这意味着,萝卜快跑此次与Lyft合作,或将成为第一个在欧洲规模化落地的玩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Lyft是美国第二大出行平台,2024年约占美国34%市场份额。今年4月,Lyft从奔驰与宝马手中买下欧洲网约车平台FreeNow打开欧洲市场,FreeNow服务覆盖9个国家,超150个城市,630万乘客。
Lyft在欧洲市场选择萝卜快跑而非美国本土企业,主要原因在于萝卜快跑在中东高温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多元规则市场的落地经验。
比如在右舵左行地区的落地经验。
萝卜快跑、Waymo、特斯拉的主要测试地都是左舵右行。而右舵左行地区因方向盘位置、道路标识识别、会车逻辑等与左舵右行不同,因此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技术适配要求更高,也是头部Robotaxi全球化布局时需要攻克的难点。
三家之中,目前只有萝卜快跑打通了右舵左行地区。香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右舵左行城市,2024年11月,萝卜快跑获得香港首批相关牌照并开启道路测试,萝卜快跑也是香港首家能够在公开道路上行驶并获批载人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
除此之外,萝卜快跑基本可以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不需要从零开始做本土化适配。
例如,最近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队获准直接进入迪拜标志性城区测试,一步跨入城市级应用阶段,不需要再走“场-路-区”的测试。即先示范场测试,再进入示范道路测试,接着进入示范区测试的过往自动驾驶车队落地测试流程。
这得益于百度Apollo的端到端大模型Apollo ADFM。百度自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萝卜快跑无人车已迭代到第六代,采用“大模型+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徐宝强曾称,在有了端到端大模型后,一座城市从0到1完成全域无人驾驶运营准备,只需要半年。
资本市场验证了Lyft加入“萝卜朋友圈”的选择是正确的:8月4日Lyft与萝卜快跑官宣合作后,股价一度连涨两天,报收14.51美元。花旗分析师在报告中称,萝卜快跑与Uber、Lyft的合作凸显了百度在全球Robotaxi领域的认可度,持续增强商业前景。
Lyft的CEO连夜在LinkedIn上分享了这个好消息:“萝卜快跑的成就有目共睹,提供覆盖15个城市的1100万次服务,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第六代车是专为自动驾驶而生的无人车。 这意味着我们能将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连同安全、可靠与隐私保护,带给数百万欧洲用户。”
相比之下,Waymo虽然在美国多个区域有不俗的运营成绩,但其测试范围局限在北美,尚未证明其在欧洲左舵右行和复杂交通路况下的技术能力。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人机共驾的L2-L3阶段表现优秀,但到了L4-L5的Robotaxi阶段却难以处理复杂场景。在奥斯汀首秀上,特斯拉Robotaxi仍需要配备安全员,且无法处理前方车辆倒车等复杂场景。
Robotaxi:不容有失的战场
如今的Robotaxi已正式跨入商业化阶段,高盛研究员在一份报告中称,投资者已无需关注“技术是否可行”更应将关注焦点转向市场规模与潜在增速。
ARK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球Robotaxi数量将达到约5000万辆,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约10万亿美元,为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制造商、车队所有者和自动驾驶平台提供商创造约34万亿美元的企业价值。
政策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传统汽车制造国早已经针对自动驾驶立法,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实施产业部署。此前,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案》获得王室批准,为无人驾驶产业在英国的发展建立了全套的法律框架。
Robotaxi涉及AI、汽车产业、出行生态、物流货运等多个行业,Robotaxi话语权是一场关乎未来物理世界规则话语权的重要博弈。
如果说生成式AI是信息革命的加速器——快速提升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的“软基建”;那么Robotaxi就是物理革命的推进器,是缓慢但深刻地改变人类在物理空间的移动方式的 “硬基建”。
也因如此,美国从去年9月开始,对中国智能汽车频出禁令。
2024年9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以国家安全之名,提议禁止销售或进口集成了来自中国相关特定软硬件的网联车。美国商务部信息和通信技术办公室负责人利兹·坎农预计, 任何在中国生产并在美国销售的汽车都将被列入禁令范围 。
今年1月,美国商务部有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在美国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软件禁令将于2027年起生效,硬件禁令根据车型分别于2029、2030年实施。
与此同时,降低美国自动驾驶监管门槛,简化流程以支持本土自动驾驶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持下,Waymo不断扩大运营区域,每周单量从5万单翻3倍至15万单,反超萝卜快跑。
在如今的全球局势下,中国科技企业更应积极出海,在全球舞台上争夺话语权,定义新规则。这场没有硝烟的竞速,关乎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败,更关乎一个国家在AI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阿田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