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学生假期“万一综合征”上热搜 拆解焦虑背后的成长课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6 21:45 1

摘要:“万一家里要用呢?”“万一有突发情况用得上呢?”“万一假期想学习了呢?”近期,一条名为“广东大学生放假时的万一综合征”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万一家里要用呢?”“万一有突发情况用得上呢?”“万一假期想学习了呢?”近期,一条名为“广东大学生放假时的万一综合征”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所谓“万一综合征”并非临床术语,而是一种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的趣味现象,特指广东大学生在假期离校前因“万一要用到”的心理,将用剩的半卷卫生纸、几斤重的配套专业书、瑜伽垫等各种非常规物品打包回家,结果尽数沦为家中摆设的行为。这种行为看似荒诞,实则映射了年轻群体在生活场景切换中感到不适与焦虑的深层心理状态。

真实案例精心收拾的行装成“废品”

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梁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为了执行自己定制的暑期健身计划,她将瑜伽垫、囤积的蛋白粉,甚至运动手环都郑重地收进行李箱夹层。“当时想着万一在家想健身却缺装备消磨热情呢?万一练出马甲线开学惊艳全宿舍呢?”结果当小梁置身于空调房的舒适中时,她还是选择了居家休息。导致带回来的蛋白粉至今未拆封,瑜伽垫逐渐被家猫当作磨爪的天堂,唯一坚持的就是每天给猫铲屎时顺带踩两脚瑜伽垫——仿佛这样就算勉强发挥了使用价值。

小梁的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对假期健身计划的过度期待,却忽略了在家的舒适环境可能导致计划搁置。

小梁的瑜伽垫被当成猫抓板

复习专业知识、备考各种资格等级考试,也是广大学生假期自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广东某职业学院的小吴同学每次放假都会带几斤重的专业书回家,“想着万一要预习下学期内容,或复习旧知识点”,就连拓展阅读的书也一股脑塞进箱子。然而,假期开始后,他很快被娱乐活动吸引,今年大概率会和以往一样,直到即将开学时才发现,大部分书籍连翻都没翻过。对专业考试的焦虑感让他不敢“轻装简从”,但或许假期尽情地放松能让他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开始下一学期的学习生活。

接受采访的小吴

与“健身装备焦虑”“学习用品焦虑”类似,衣物打包也成为部分学生的负担。广州大学生小柔回忆,以往放假她想着万一暑假要跟朋友外出旅游打卡、拍照的话,就必须要精心准备穿搭,于是她总会带很多衣服和装饰品回家。结果假期大部分时间都是穿着睡衣在家里躺着,那些精心准备的衣服和配饰几乎失去用武之地。

“我觉得‘万一综合征’虽然听起来有点搞笑,但其实反映了我们年轻人的一种心态,就是想为可能出现的场景做好准备,不想错过任何机会。”小柔表示,这次假期她吸取了过往的教训,只带了必备衣物。

专家解读释放从行李到人生的焦虑需放下“过度努力”

针对“万一综合征”,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指出,过度准备背后实则是大学生对假期不确定性的焦虑。

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将星分析称,从个体行为到群体现象,“万一综合征”可以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当前的青年群体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与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多为焦虑驱动下的精英教育倾向者,同龄人之间也存在高度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容易激活年轻人的全能自恋感,另一方面又激发出害怕落后、害怕错失的焦虑感。

“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假期时出现一种‘既要又要还想要’的状态。”张将星表示,表面上看像是强迫行为,比如什么都想带回家,其实是对可能出现的糟糕后果的一种回避性准备,“行李越重,心才越安”。

但她强调,焦虑不一定是坏事。“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焦虑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表达,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情绪过渡。”面对“万一综合征”,大多数人完全可以释然一笑对待,比如她本人在旅行途中也拖着一个装满“万一有用”的大箱子,“我也是有‘万一综合征’的中年人缩影。”

在日常心理咨询中,张将星和同事们常常见到学生通过另一种形式表达“万一综合征”——“考证达人”和“百分百好学生”。“万一用人单位需要这项证书怎么办?万一一松懈成绩就掉下去了呢?万一让大家看不起我了怎么办?”她认为,同学们的这些想法本质上都源于一种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感与掌控欲。

面对这些情况,不同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张将星介绍,如动力学流派强调“觉察即疗愈”。“我们要给来访者表达、看到、理解情绪背后需求的机会。越能看清情绪的根源,越能找到合理的回应方式。”而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路径中,咨询师则会协助学生厘清“意义”与“无意义”,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努力方向。“有时候,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是——‘放下过度努力’。”

她也提醒,如果“万一”的负担过于沉重,已经影响日常生活,不妨尝试寻求专业帮助。“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万一有用呢?”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自媒体博主“青椒姐姐”朱立芳指出,在校园里,学生的生活是被课表、社团、社交圈规训得有序且可控的,但是回到家中,熟悉但无规的环境容易带来节奏脱轨的失控感。而面对这种失控,很多学生会试图通过带更多东西来寻求一种虚拟的掌控感,“把能准备的都带上,仿佛就能多一层保障。”

作为从学生时代走过的“过来人”,朱立芳坦言自己曾有类似体验:“假期带了一堆东西回家,直到开学很多都没用过。”在她看来,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从稳定校园向变动社会过渡的阶段,焦虑本身是自然的适应反应。“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万一’都准备齐全。”朱立芳老师建议,大学生可以尝试建立一份必带清单与可选清单,前者如证件、电子产品、常用药品等,后者可根据需求临时增减。“收纳物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会收纳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加有适应这种变动性的能力。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记者手记成长的行李不靠装得多靠收得准

“万一综合征”表面上是打包行为,实则是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转换产生的生活焦虑,也是面对复杂物品取舍时,大脑为节省精力,采用“全带比筛选更省力”的决策,却忽略了假期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记者采访发现,广东大学生患上“万一综合征”,往往是因为对假期需求缺乏明确规划,用“过度准备”缓解失控感,以及在物质丰富时代培育出“拥有即可能”的思维定式,从而在潜意识里进一步强化对物品功能的过度想象。

“准备得越多,就越心安”是许多大学生在离校前的心声,但行李箱之外,真正值得被带走的,也许是对生活节奏的清晰判断力。假期生活的确存在变数,但若能基于实际场景和个人需求有策略地筛选、取舍,再搭配自己想好的补救方法,轻装上阵也未尝不是一种有准备的选择。

面对“万一综合征”,与其抗拒焦虑,不如理解焦虑、接纳自己。不需要把所有生活的可能装进行李箱,只需在心里留好一个“万一有用”的缓冲空间。学会判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是在学会如何生活。成长的行李,从来不靠装得多,而是看收得准。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黄子瑶 黄麒臻 陈子纯 黄炫超

图丨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