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本”两个字,像一根刺,扎在热搜上。谁在乎杨景媛到底读没读过西北师大?在乎的人,是那些正被学历焦虑反复揉搓的普通人。一张“三本”截图,比法院判决书传播得还快。它精准踩中一个集体痛点:名校资源那么少,凭什么她好像轻轻松松就占了两席?情绪一旦点燃,事实就被挤到角
“三本”两个字,像一根刺,扎在热搜上。
谁在乎杨景媛到底读没读过西北师大?
在乎的人,是那些正被学历焦虑反复揉搓的普通人。
一张“三本”截图,比法院判决书传播得还快。
它精准踩中一个集体痛点:名校资源那么少,凭什么她好像轻轻松松就占了两席?
情绪一旦点燃,事实就被挤到角落。
武大老师出来辟谣,语气克制:
“她是2017级世界经济本科,后来保研本校。”
没有咆哮,没有卖惨,只是把学籍档案摊开。
可很多人连点开大图都懒,直接滑走,继续骂。
谣言为什么跑得赢真相?
因为“三本”提供了最顺手的武器:学历鄙视链。
把对方拉下神坛,自己就能在想象中爬高一格。
法院说“无法认定性骚扰”,舆论却迅速倒向“男同学被冤枉”。
反转再反转,像一场没有裁判的球赛。
没人记得,最初讨论的是图书馆里到底有没有越界行为。
杨景媛的论文没评优,被拿来当笑料。
可扪心自问,多少人连选题都憋不出来?
嘲笑她的那一刻,其实是在嘲笑那个写不出论文的自己。
网络时代,最廉价的是“正义”,最贵的是“事实”。
前者动动手指就能批发,后者得翻档案、跑法院、等判决。
多数人只愿意付前者的价格。
学历、性别、权力,三条线缠在一起,剪不断。
今天被“三本”刺痛的人,明天也可能被“第一学历”卡住。
伤口轮流换位置,但疼法一模一样。
下一次,当“听说”两个字跳出来,先别急着转发。
停三秒,想想:
如果那张截图明天贴在自己身上,还笑得出来吗?
来源:拾光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