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稍微有些佛学基础的普通百姓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出家后都会废除原有姓氏,统一以“释”为姓,再由剃度师赐予法名、法号。这一传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传千年的呢?这一切,都要从道安大师说起,一位对中国佛教做出诸多卓越贡献的佛教大师。
稍微有些佛学基础的普通百姓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出家后都会废除原有姓氏,统一以“释”为姓,再由剃度师赐予法名、法号。这一传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传千年的呢?这一切,都要从道安大师说起,一位对中国佛教做出诸多卓越贡献的佛教大师。
道安大师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自幼聪颖,年幼出家,精通儒玄,工于辞赋,善属文章。咸康元年(335年),礼拜当时北方佛教领袖佛图澄为师,深得真传,且常代师讲经说法,解疑答惑,其同参道友,个个叹服,以致当时盛传:漆道人,惊四邻。
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北方战乱不休。为避战祸,道安师徒400余人离开北方,驻锡襄阳。在襄阳的15年间,道安大力弘传大乘般若学,每年宣讲《放光般若经》2遍, 创立“本无宗”学派,时东晋四方学士竞往师之,达官贵人纷纷供养亲近。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王苻坚素闻道安之名,攻克襄阳,礼请道安至长安,驻锡五重寺。在苻坚的支持下,道安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选经翻译,一一详加校订、作序。在长安的7年,共译出佛经14部183卷,约100余万言。在译经过程中,道安还总结了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出佛经翻译“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对日后佛经的翻译影响甚大。
同时,道安还广泛搜求各种译本,对各经译者和翻译年代进行严密考订,严格辨别真伪,评定新旧,加以筛选整理,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
道安
随着佛法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僧团日益增多,为使僧尼行有节度,道安参照当时已有的律学,配合实际需求,制定出一套僧尼戒规,将僧尼活动纳入轨范,对当时僧团影响甚大。
道安精于禅定,编注了许多禅学经典,后来又专研般若学,创立了魏晋“六家七宗”之中的“本无宗”。汤用彤先生概括道安在佛教史上的功绩有:经典之整理、戒规之确立、弥勒净土之信仰。为了规整当时的僧团组织,道安制定了僧尼上经、礼忏的许多规范,其中有一项规定一直沿用至今,那便是“以释为姓”。在《高僧传》中这样讲到:“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
“释”字当然是源自于佛教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儒释道”、“释家”这些常用语中的“释”字也是同义。但实际上中国佛教僧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以“释”为姓的,在汉末魏晋时期,有沿用俗姓的僧人如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朱士行,有承袭师姓的僧人如玄学名士支道林。
道安以前,出家人都从师姓。当时的高僧大德大多来自西域天竺、月支等国,出家人大多也以“竺”、“支”为姓,因姓氏不一,导致门派分歧渐多,非常不利于佛教的传播发展,道安以“大师之本,莫尊释迦”,遂倡导出家人一律以“释”为姓,门下弟子纷纷云从。
当然这种涉及“宗室”、“户口”的大事必须得有充分的理据才可行。《高僧传》中记载:“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道安本身是当时的大译经家,在参与到四部《阿含》之一《增一阿含经》的翻译过程中,他受到其中有关“四种姓同归沙门释姓”的启发,于是认为舍弃本姓、统依释姓是确实符合佛陀在世时所教诲的。传入中国的《增一阿含经》记载:“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道安之见,与佛经不谋而合,这一举措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出家人均以“释”为姓。
道安之所以要将“释”定位出家人的统一姓氏,与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也是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用官都以家世来定品级,由此产生了许多世家大族,比如著名的王氏、谢氏。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姓氏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尽管僧人作为出家人,不需再求家世显赫,但如果有一个独特的姓氏,对于僧人团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利的,人们一听姓氏便知这是释迦牟尼佛之子弟,释氏也就成为一个以佛法僧三宝为贵的大“家族”。这也是道安对佛教与中国传统相调适、相融合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来源:历史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