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这单加5块,谁接?”“加50也不去!”这段对话发生在上海浦东仁恒公园世纪小区门口的骑手临时休息区。骑手群里的定位被标成红色骷髅头,备注只有三个字——“拉黑区”。有人晒出后台截图:系统连派三单,加价无人领,最终超时退款。骑手不是矫情,而是算账:同样的三十
“兄弟,这单加5块,谁接?”
“加50也不去!”
这段对话发生在上海浦东仁恒公园世纪小区门口的骑手临时休息区。骑手群里的定位被标成红色骷髅头,备注只有三个字——“拉黑区”。有人晒出后台截图:系统连派三单,加价无人领,最终超时退款。骑手不是矫情,而是算账:同样的三十分钟,别的小区能送三单,这里只能送一单,收入腰斩。更憋屈的是,骑手发现自己像“展品”——保安贴身、业主围观、摄像头全程跟拍。尊严和钱包同时被挤压,拉黑成了唯一的反抗。
在骑手们流传的一张截图里,该小区的订单被标注为“高危区域”,并配上了一个骷髅头的表情。有骑手在群里吐槽:“送一单赔三单,谁爱去谁去。”更有甚者,直接在接单软件上设置“屏蔽该地址”,哪怕系统给出额外的加价补贴,也无人响应。这种集体拉黑的行为,在骑手圈子里迅速发酵,成为了一种无声的抗议。骑手们的情绪从最初的抱怨,逐渐演变为愤怒,最终形成了共识:这个小区,不接也罢。
一位资深骑手在群里发了一段长文,讲述了自己在该小区送餐的“噩梦”经历。他提到,有一次接到该小区的订单,正值午餐高峰,平台承诺的配送时间是30分钟。然而,从进入小区开始,他就被要求乘坐摆渡车,等待其他骑手一起出发。由于摆渡车一次只能载6人,他排在第12位,这意味着他至少要等待两班车。而每班车的间隔时间是10分钟。就这样,仅仅进入小区就花了20分钟。更让他崩溃的是,到达楼栋后,还需要排队等待保安陪同上楼。最终,这份外卖迟到了整整45分钟,顾客拒收,平台扣款,骑手一天的收入化为乌有。
这位骑手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该小区的骑手微信群里,类似的抱怨每天都在上演。有骑手表示,自己曾尝试与物业沟通,希望能优化流程,但得到的回复却是“这是为了业主的安全考虑”。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让骑手们感到被轻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制度性的歧视。于是,拉黑成为了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机制。
流程像闯关游戏:
•第一步,门口扫码登记,交出电瓶车钥匙,被发一张号码牌。•第二步,走地下车库,穿过两道门禁,登上仅能坐六人的摆渡车。•第三步,抵达楼栋后,按号码排队,保安跟随上楼,其余骑手在车里数天花板。
一位骑手回忆,他送的是两杯冰美式,等轮到自家号,冰块早化成水,客人当面投诉“怎么喝”。保安耸耸肩:“我们规定就这样。”
有骑手把这段经历剪成短视频,弹幕刷屏:“这不是送外卖,这是看房团。”
这段经历在骑手圈子里迅速传播,成为了一个笑谈,但笑谈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一位骑手在视频下方留言:“我送的是饭,不是罪。”这句话引发了大量共鸣,点赞数迅速破万。
该小区的摆渡车制度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已经实行了数年。据物业介绍,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小区的安全和秩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却成为了骑手们的噩梦。摆渡车的运行时间是固定的,每10分钟一班,但骑手们的订单却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即使骑手到达小区门口时刚好错过一班车,他也必须等待下一班。而每班车的容量有限,一旦人数超过6人,剩下的骑手只能继续等待。
更令骑手们感到不满的是,保安的陪同制度。按照物业的规定,每位骑手在进入小区后,必须有保安全程陪同。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骑手在小区内迷路或发生意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安的陪同却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一位骑手表示,自己曾多次在该小区送餐,对路线已经非常熟悉,但仍被要求由保安陪同。而保安的陪同也并非全程,只是在骑手进入楼栋时跟随一段距离,然后便站在一旁监督。这种既无实际作用又浪费时间的制度,让骑手们感到无比荒谬。
在一次送餐过程中,一位骑手遇到了极端天气。当天上海突降暴雨,骑手冒雨赶到小区,却被要求乘坐摆渡车。由于雨势过大,摆渡车的车窗无法完全关闭,骑手和外卖都被淋湿。到达楼栋后,保安以“安全考虑”为由,拒绝让骑手乘坐电梯,要求步行上楼。最终,这份外卖迟到了一个小时,顾客拒收,骑手不仅被平台扣款,还收到了差评。这位骑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不是在送餐,我是在参加一场生存挑战。”
骑手最咽不下这口气:穿着制服的快递员骑着三轮车在园区里风驰电掣,外卖员却被“请”上摆渡车。
物业的解释是“快递员固定、外卖员流动”,听起来像技术问题,实则透露职业歧视:快递员有公司背书,外卖员像散兵游勇。
一位女骑手直言:“我穿平台制服、戴健康证,却被当成可疑人员。”
歧视一旦被制度固化,反抗就只能是集体拉黑。
这种双重标准在骑手圈子里引发了极大的不满。一位骑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对比了快递员和外卖员在该小区的待遇。照片中,快递员骑着电动三轮车,畅通无阻地穿梭在小区的林荫道上,而外卖员则排成长队,等待摆渡车。该帖子迅速引发了热议,评论区里充满了对物业的质疑和对外卖员的支持。
快递员与外卖员的待遇差异,并非偶然。据业内人士透露,快递公司通常与小区物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快递员的信息被提前录入系统,因此可以自由进出。而外卖平台由于骑手的流动性较大,无法提供类似的固定名单,因此被物业视为“高风险人群”。这种逻辑看似合理,实则充满了偏见。一位法律专家指出,物业的做法涉嫌职业歧视,违反了《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由于外卖员多为个体从业者,维权成本较高,因此很少有人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女骑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当天穿着平台统一配发的制服,佩戴着健康证和工牌,却仍被要求乘坐摆渡车。她试图向保安解释,自己每天都会在该小区送餐,对路线非常熟悉,但保安以“规定如此”为由,拒绝通融。这位女骑手表示,这种被区别对待的感觉,让她感到深深的屈辱。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真的低人一等。
这种职业歧视不仅体现在该小区,在其他高端小区也时有发生。一位骑手透露,自己曾在上海另一个高档小区送餐,被保安以“外卖员不得进入”为由拦在门外。他试图联系顾客,希望顾客能到门口取餐,但顾客以“不方便”为由拒绝。最终,这份外卖被退回餐厅,骑手不仅损失了配送费,还被平台扣款。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让骑手们感到无比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物业对媒体自信表态:制度已运行数年,未收到业主投诉。
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在业主群潜水三天,发现另一种声音:
•“上周点了家川菜,超时四十分钟,油都凝了。”•“我奶奶腿脚不便,想让人送上门,结果骑手电话求我自取。”•“物业说安全,可我宁愿自己刷脸让骑手进来。”
沉默的螺旋里,不便被“没有投诉”掩盖。业主与骑手被物理隔离,矛盾被延迟到下一次超时、下一次差评。
在业主群里,记者发现了大量对物业制度的抱怨。一位业主表示,自己曾因为外卖超时,与骑手发生争执。骑手无奈解释,是由于小区的规定导致无法及时送达。这位业主表示,自己当时非常愤怒,但听完骑手的解释后,反而对物业的制度产生了质疑。另一位业主提到,自己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每次点外卖都需要自己下楼去取。她曾向物业反映,希望能允许外卖员送货上门,但物业以“安全考虑”为由拒绝。
这些声音在业主群里迅速传播,引发了更多业主的讨论。有人提出,物业的制度看似保障了安全,实则给业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位业主甚至发起了一项投票,询问大家是否支持允许外卖员骑车进入小区。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业主表示支持。然而,这一投票结果并未得到物业的回应。
在记者的调查中,一位物业工作人员透露,其实物业也曾考虑过优化外卖配送流程,但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该工作人员表示,小区曾发生过外卖员与业主之间的纠纷,因此物业宁愿选择保守的制度,也不愿承担潜在的风险。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让业主和骑手都成为了受害者。
1.效率错位
外卖经济的核心是分钟级调度,摆渡车制度把时间切成十分钟一段,与算法赛跑必输无疑。2.歧视错位
以“流动性”为由设卡,本质是风险外判:物业把识别成本转嫁给骑手,骑手再把时间成本转嫁给业主。3.管理错位
真正的安全管理应提升数字化水平:人脸识别、临时通行码、轨迹追踪,而非复古式“人盯人”。当管理便利凌驾于民生需求,所谓“高端服务”反而成为低质体验。
这种三重错位,不仅体现在该小区,也反映了当前城市治理中的普遍问题。一位城市规划专家指出,外卖配送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小区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管理便利,而忽视了外卖配送的实际需求。这种单方面的制度设计,不仅给骑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损害了业主的利益。
在效率错位方面,外卖平台的算法是基于分钟级调度的,而摆渡车制度却将时间切成十分钟一段。这种时间上的不匹配,导致骑手无法按时完成订单,最终影响了顾客的用餐体验。一位外卖平台负责人表示,平台曾尝试与物业沟通,希望能优化配送流程,但物业以“安全考虑”为由拒绝。这种单方面的拒绝,让平台也感到无奈。
在歧视错位方面,物业以“外卖员流动性大”为由设卡,实则是一种职业歧视。一位社会学家指出,这种歧视的根源在于对职业的刻板印象。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外卖员被视为低端职业,因此不值得给予便利。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小区的管理制度中,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入手,消除对职业的歧视。
在管理错位方面,物业的管理方式显得过于简单粗暴。一位技术专家指出,现代科技已经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如人脸识别、临时通行码、轨迹追踪等,可以有效解决外卖配送中的安全问题。然而,许多小区仍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引发矛盾。这种管理方式的落后,反映了城市治理中的观念滞后。
网友献策五花八门:
•保安代送——让原本陪同的保安成为终点配送员,骑手只到大门口。•机器人配送——高端小区不妨采购自动小车,地下隧道直达电梯厅,科技感与效率兼得。•分级通行——对高星骑手、实名认证骑手开放门禁,快递员与外卖员同权。•时间窗口——早晚高峰允许骑手骑车进入,其余时段摆渡车兜底,弹性管理。
制度再设计的底线只有一句话:把骑手当人,把业主当用户,把管理当服务。
在求解之道方面,各种方案都有其可行性和局限性。保安代送的方案看似简单,实则增加了保安的工作量,且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一位保安表示,自己每天需要陪同数十位骑手上楼,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如果再承担配送任务,恐怕难以胜任。此外,保安并非专业的配送人员,可能在配送过程中出现差错,反而引发业主的不满。
机器人配送的方案则显得更具前瞻性。一位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有多款配送机器人可以满足小区内的配送需求。这些机器人可以通过地下隧道或地面道路,将外卖直接送达业主家门口,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然而,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且需要小区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对于已建成的小区来说,改造难度较大。
分级通行的方案则更具操作性。一位外卖平台负责人表示,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信用良好的骑手,给予其进入小区的权限。这样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提高效率。然而,这一方案需要物业与平台的深度合作,且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时间窗口的方案则显得更为灵活。一位物业管理专家指出,小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特定的时间段允许骑手骑车进入,其余时段则使用摆渡车。这种弹性管理的方式,既能满足业主的需求,又能保障安全。然而,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物业与业主、骑手之间的充分沟通,且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骑手拉黑小区,看似小事,实则是数字时代城市治理的试纸。
算法可以优化路线,却无法优化傲慢;技术可以识别面孔,却无法识别尊严。
下一次,当一位老奶奶点了一份热粥,我们希望她不再听到“对不起,您的小区我们进不去”,而是门铃响起,骑手笑着说:“您好,粥还烫着。”
城市的体面,不只在玻璃幕墙的倒影里,也在骑手弯腰递餐的那句“祝您用餐愉快”中。
#外卖困局 #城市治理 #数字鸿沟 #职业尊严 #最后一公里
来源:炎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