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全球 35% 人口的主粮,贡献了约 20% 的全球热量供应,其产量稳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提高小麦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在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寻找绿色可持续的增产方案成为农业领域的迫切需求。植物促生根
小麦作为全球 35% 人口的主粮,贡献了约 20% 的全球热量供应,其产量稳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提高小麦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在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寻找绿色可持续的增产方案成为农业领域的迫切需求。植物促生根际细菌(PGPR)作为天然 “生物肥料”,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作物生长,其中荧光假单胞菌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促生功能备受关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待深入探索。安徽农业大学团队在《Microbiological Research》发表研究,揭示荧光假单胞菌 P34 通过调控小麦基因表达和重塑根际微生物,显著促进小麦生长,该成果于 2025 年 8 月正式接受。
团队聚焦荧光假单胞菌 P34,旨在解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 P34 如何通过调控小麦基因表达直接促进生长;二是它如何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群落间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最终揭示 PGPR 促进小麦生长的分子和生态双重机制,为优化生物菌剂应用、推动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支撑。
荧光假单胞菌 P34 通过调控小麦基因表达和重塑根际微生物,显著促进小麦生长
研究团队开展了 25 天的盆栽实验,将小麦分为两组:一组接种 P34 菌液,另一组用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通过多维度技术解析 P34 的作用:
表型监测:测定小麦生物量(鲜重、干重)、根系形态(长度、分叉数)、叶片氮磷含量及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转录组分析:利用 RNA-seq 技术筛选小麦根系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聚焦氮磷运输、碳水代谢、激素合成等关键通路;微生物组分析:通过 16S rDNA 和 ITS 扩增子测序,追踪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识别关键微生物类群的增减。直接促生长:小麦长势全面提升接种 P34 后,小麦幼苗鲜重增加 39.6%、干重增加 29.7%,根系鲜重更是激增 84.1%,根系长度、分叉数分别增加 17.4% 和 23.6%。叶片氮含量提高 17.8%、磷含量提高 43.1%,根际土壤有效磷增加 14.5%,实现 “长势旺、养分足”。基因调控:激活作物 “生长引擎”
RNA-seq 发现 3166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高亲和力 nitrate 转运蛋白基因(NRT2.1)上调增强氮吸收,蔗糖合成相关基因激活提升能量供应,生长素合成基因(YUCCA2)上调促进根系发育,而脱落酸受体基因下调减少生长抑制,全方位激活小麦生长潜能。微生物重塑:打造 “友好微环境”
P34 显著改变根际微生物结构:有益菌如 Massilia(增加 496.6%)、Pseudomonas(增加 968.7%)富集,这些菌能辅助溶磷、固氮;潜在病原菌(如 Olpidium)减少 30% 以上。同时,细菌中与运动性、趋化性相关的通路激活,真菌中丛枝菌根真菌增加 30%,进一步强化养分吸收和抗病能力。
研究的突破在于整合了分子和生态视角:一方面明确了 P34 通过调控小麦关键基因直接促生的分子通路;另一方面阐明了其通过富集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间接改善环境的生态机制。这种 “双重调控” 模式为理解 PGPR 与植物 - 微生物互作提供了全新框架。
该研究为生物菌剂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P34 有望作为核心菌剂制成生物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缓解土壤退化;其重塑根际健康微生物群落的能力,还能提升作物抗病性,降低农药依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守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农业提供 “减碳增效” 的新方案,助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