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广东报道了不少基孔肯雅热病例,而且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恰巧这种蚊子在我们这里有,而且还不少,大家看看图片是不是很熟悉的样子。反正晚上我在小区散步,经常被这蚊子追着咬
近期广东报道了不少基孔肯雅热病例,而且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恰巧这种蚊子在我们这里有,而且还不少,大家看看图片是不是很熟悉的样子。反正晚上我在小区散步,经常被这蚊子追着咬
于是身边就有朋友问这个基孔肯雅热到底是咋回事,如果不幸感染会有啥表现,咱们这也有很多这种花蚊子,会不会传播到我们这呀?今天就聊一聊这些问题。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尤其是这个关节疼痛有时难以忍受,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就是疼的直不起腰。关节疼痛以远端小关节为主如手腕,脚腕,手指和脚趾等。疼痛随运动加剧,伴有关节僵硬。多数患者关节疼痛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持续数周,个别患者会遗留关节功能损害。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听起来是不是也没那么可怕,最后说一说,这个会不会在山东爆发,首先由于咱们这边也有伊蚊,所以有发生的可能,但不大可能爆发。一方面,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需要伊蚊作为媒介,虽然山东有白纹伊蚊,但相比南方地区,其分布范围和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加强了对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通过加强口岸检疫、蚊虫监测与消杀、健康教育等措施,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简单来说,就是“有条件但难爆发”——存在病毒输入的可能,也有传播的媒介(白纹伊蚊),但因为媒介密度、防控措施等限制,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较低。
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做好防蚊(比如用蚊帐、驱蚊剂,清理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尤其在夏季蚊虫活跃期多注意,就能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突然高烧伴剧烈关节痛,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也能早发现早处理。
来源:远方的健康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