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生金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7 09:38 2

摘要:13.33公顷香菜田如绿毯般铺展,细密的叶片上还凝着晨露,风过时,辛香混着泥土的微润扑面而来。田垄间,数十名村民弓着腰,铁铲轻起便带起一簇翠绿,掌心翻飞间,整齐的菜株已码满竹筐。

八月的湟水河,如一条绸带蜿蜒东去,两岸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这幅泼墨般的夏日画卷里,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吴家庄村的香菜地里正跳动着最鲜活的色彩。

13.33公顷香菜田如绿毯般铺展,细密的叶片上还凝着晨露,风过时,辛香混着泥土的微润扑面而来。田垄间,数十名村民弓着腰,铁铲轻起便带起一簇翠绿,掌心翻飞间,整齐的菜株已码满竹筐。

这是洪水镇第二茬香菜丰收的景象,更是洪水镇农业版图上一个生动的注脚。然而,洪水镇这片沃土上的农业故事,远不止于一垄香菜的丰饶。

作为乐都区农业版图上的农业大镇,洪水镇21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00公顷耕地如星星般点缀其间。近年来,洪水镇党委、政府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以“稳粮、护地、兴科、强产”为笔,在这片沃土上细细描摹,正写出一篇农业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筑牢粮仓根基,让“饭碗”端得更牢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在洪水镇的田野上,这一理念正化作精耕细作的实践,洪水镇始终把粮油生产摆在首位,让每一寸耕地都迸发勃勃生机,努力让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实。

“过去种地,种子肥料全靠背篓扛,坑洼路难走,忙一季下来腰累弯了,收入却没多少。现在不一样喽,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机器隆隆跑一遍,活儿就成了!”说起洪水镇农业生产的变迁,洪水镇下王家村村民王大爷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

机械化的普及,像给农业生产装上了“加速轮”,正推着洪水镇一步步迈向农业现代化。洪水镇高级农艺师徐有庆的话道出了变化的关键:“如今,全镇水浇地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从育秧到收获‘机器代人’,不仅节省成本,还让乡亲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里解放出来。”

政策红利率先为洪水镇的农业增产“铺路”,220余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精准直达粮油种植户,近60万元用于专项扶持蔬菜产业,真金白银的激励让农民种粮热情高涨。在湟谷湾合作社的马铃薯示范田,6.67公顷试验田集成了脱毒种薯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油油的薯苗下,饱满的块茎正悄悄膨大,亩产较传统种植提升近三成;威嘉合作社的13.33公顷油菜田,良种与密植技术碰撞出“高产火花”,成了全镇人争相学习的样板;下沈家村13.33公顷小麦示范片里,旱地膜侧栽培技术给地块穿上“防护衣”,让昔日“望天收”的旱地亩产稳稳增长。

这些“点上的突破”,正像涟漪般扩散,带动洪水镇粮油作物实现“面上的提升”。洪水镇,正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定力,用新理念唤醒土地,用新技术激活产能,用新模式富裕农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粮袋子”正越装越满,饭碗端得越来越稳,书写着新时代粮食安全的生动答卷。

守牢耕地红线,让每寸沃土焕发新活力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守住这方沃土?洪水镇的答案是:把责任扛在肩上,让每块地都有人管。

洪水镇将全镇的耕地细细“拆解”,像切蛋糕般分到每个村庄,一张清晰的“责任田”分布图就此绘成。这些耕地信息同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鼠标一点,哪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谁是管护人、现状如何,一目了然。

在洪水镇,从镇干部到村干部,再到田间地头的巡查员,每个人都成了耕地的“守护者”,让保护责任从纸面落到实地。“以前这块地荒着,草比人高,看着真心疼。现在整治出来种上油菜,绿油油的多喜人!”村民李大爷蹲在田埂上,轻抚着饱满的油菜籽笑开了花。

针对耕地撂荒、“非粮化”等“顽疾”,洪水镇亮出“硬手段”,建立“周巡查、月通报”机制,巡查员每周踩着泥土走遍田间,发现问题立刻登记,月底通报整改情况,绝不拖延。2021年,60.34公顷撂荒地全部“唤醒”;2022年,278.32公顷“非粮化”耕地回归粮田,曾经的闲置土地重焕生机。

洪水镇党委政府深知,守护耕地既要筑牢“防护墙”,更要下好“提质棋”。在全镇540公顷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中,“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地生根,专人定期巡查水渠走向,及时检修机井设备,让田块成方、沟渠相连、道路相通的图景处处可见。

从撂荒地变成“金土地”,洪水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牢耕地红线。如今,这片土地上,每一寸耕地都被珍视,每一分潜力都被挖掘,这片沃土孕育着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希望。

科技点燃引擎,让产业驶向“快车道”

走进洪水镇姜湾村的育苗中心,智能温室里的LED灯光如星辰般亮起,照亮了整齐排列的茄果类、叶菜类种苗。记者了解到,这里年繁育能力达2000万株,其中100万株嫁接苗正源源不断推广至周边村庄,为高原冷凉蔬菜装上了“良种芯片”。这抹科技亮点,正是洪水镇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你尝尝这香菜,脆嫩多汁,带着股清甜味儿!”在洪水镇的香菜种植基地,从外省转战而来的种植大户李聿傑掐下一片嫩叶,眼里满是自豪。今年初,他与团队来到洪水镇种植香菜,望着田垄里郁郁葱葱的香菜,他愈发庆幸当初的选择。

“这儿的冷凉气候是天生的‘保鲜柜’,再加上这水肥一体化技术,简直是‘神仙搭配’!”李聿傑指着田间埋设在泥土下的滴灌带笑道,开关一拧,水和肥料就顺着管道精准送到每株香菜根部,不仅省了人工,还让每亩地增产不少。

在乐都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洪水镇的香菜种植合作社更添“科技底气”。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落地田间,有机肥替代让土壤更有“劲儿”,绿色防控技术筑起病虫害“防火墙”。

得益于政策补贴,洪水镇农业机械化率已达70%,从耕种到收获全程“机器代人”,亩均生产成本直降近四成。记者了解到,洪水镇的香菜基地亩产稳定在1500余斤,亩均收入突破3000元。

科技的赋能,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洪水镇吴家庄村13.33公顷香菜田试种新品种,搭配滴灌技术,亩产一下子提升20%,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田”;洪水镇上窑洞村23.33公顷豌豆苗靠着“合作社+技术”模式,统一采用无菌育苗、错峰种植,成了省外超市货架上的“香饽饽”。

科技正像一束光,照亮洪水镇产业升级的道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特色产业正乘着科技的东风,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品牌照亮前程,让“土疙瘩”变身“金疙瘩”

夏日的洪水镇,田间地头涌动着丰收的气息:河西村的瓜田里,翠绿的西瓜在藤叶间藏不住圆润的身影;姜湾村的香菜基地,带着晨露的翠绿被整齐装箱,即将登上冷链车奔赴北上广……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声名远播香满园”,从“论斤称两”到“按质论价”,洪水镇正以品牌为笔,在沃土上书写着“土疙瘩”变“金疙瘩”的振兴故事。

“我们洪水镇种植的大白菜芯儿甜丝丝的,炖肉、清炒都好吃!”在洪水镇的白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们说起“乐都大白菜”,语气里满是自豪。作为有着百年种植史的“老品种”,依托洪水镇独特的冷凉气候和肥沃土壤,它长成了“株型高大、脆甜耐储”的模样。

洪水镇的333.33公顷白菜地贡献了乐都区四分之一的产量,年产值超2000万元,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正让这个“老伙计”迎来品牌化的新生。

不只大白菜,洪水镇的品牌矩阵正在悄然成形,“青藏门户·乐都果蔬”区域公用品牌涵盖各类特色农产品,高家湾仙女果、吴家庄承秀牌荞麦等忙着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在洪水镇,这样“小作物大产业”的故事处处可见,上窑洞村的23.33公顷豌豆苗田,每天能产出2000斤鲜嫩豆苗,经冷链处理后,不仅端上北上广的餐桌,还年销港澳500吨;河西村的4公顷“先正达嘉年华701”西瓜,靠着“科学种植+采摘体验”成了“网红”;百利育苗中心的100万株嫁接苗,像带着“洪水基因”的种子,在周边村庄结出丰收果。

“以前村民只种小麦玉米,现在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种特色果蔬,每年光土地流转费就有不少,加上在基地干活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洪水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沛算起了经济账,眼角的笑纹里都是满足。

如今的洪水镇,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品牌建设的“主力军”,靓柱林公司把45.33公顷荒山变成无公害仙女果基地,7.1万株果树年产80万斤鲜果,让“山间野果”成了礼盒里的“香饽饽”;耕耘合作社流转土地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让年产值达60万元,13个岗位、14.2万元土地流转费,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东牧湾农牧科技流转133.33公顷耕地种饲草,存栏715头肉牛,年销售额2700万元,还带动100户建档立卡户分红。

洪水镇党委书记许乃强表示,洪水镇将持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推动“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让更多“洪水产”贴上优质标签,从田间地头直抵千家万户的餐桌。

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农业基地的拔地而起、深加工项目的落地生根,那些曾藏在黄土里的“土疙瘩”,必将在品牌力量的浇灌下蜕变为富民兴村的“金疙瘩”。湟水之畔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延伸。(全媒体记者 周晓华 朱得君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