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一个隐形的阴霾正悄然在社会的角落蔓延——艾滋病,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名词,如今已不再陌生。据有关组织统计,世界每天有15000例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8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据统计,我国到2000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数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一个隐形的阴霾正悄然在社会的角落蔓延——艾滋病,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名词,如今已不再陌生。据有关组织统计,世界每天有15000例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8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据统计,我国到2000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数已超过60万[1]。这些数据表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传染病。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其学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HIV主要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CD4+ T淋巴细胞来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最终导致感染者对多种疾病失去抵抗力。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非常广泛的,不安全的性行为是HIV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无论是异性、同性还是双性之间的性行为,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都存在感染的风险。此外,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曾接受输血或移植器官者(尤其是在HIV高发地区)等都可能感染HIV,不论其性别、年龄、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普及HIV预防知识,推广安全性行为,并鼓励定期检测是防止HIV传播的关键策略。
艾滋病阻断治疗药物:预防与希望之光
尽管HIV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但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得感染HIV的人能够通过适当的治疗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并且大大减少了病毒传播给他人或发展成AIDS的机会。HIV阻断治疗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通常指的是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2]。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少感染HIV的风险,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一、PrEP(暴露前预防)
使用条件:
PrEP适用于那些没有感染HIV但具有较高风险暴露于HIV的人群,比如经常更换性伴侣或与HIV阳性伙伴发生性关系而不使用保护措施的人。
注意事项:
适应症确认:在开始PrEP之前,应确认个人是否确实适合使用PrEP,这通常需要进行HIV测试,确保个人并未感染HIV。
持续监测:即使开始服用PrEP,也应定期进行HIV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以确保药物没有失效并且个人健康状况良好。
依从性:为了达到最佳预防效果,PrEP必须按照医嘱规律服用。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服用频率,但一般建议每天定时服用。
安全性行为:即使服用了PrEP,也应该继续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套,以防止其他性传播感染(STIs)。
副作用管理:PrEP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副作用,如恶心、腹痛等。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针对那些可能已经暴露于HIV但尚未确诊感染的人群,有一种被称为“暴露后预防”(PEP)的治疗方案可以地阻止HIV在体内建立感染。
暴露后预防(PEP)是指在潜在暴露于HIV之后,立即开始服用特定组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并减少感染的风险。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HIV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阻止病毒的繁殖。例如,一些药物能够阻止病毒粒子进入宿主细胞,而另一些则能干扰病毒DNA的合成过程,从而抑制其进一步扩散。
二、PEP(暴露后预防)
使用条件:
PEP是在可能发生HIV暴露之后(如工作场所事故、性侵犯、意外针刺伤等情况)采取的紧急措施,旨在阻止病毒在体内建立感染。
注意事项:
时间敏感性:PEP的效果取决于开始治疗的时间,最好是在暴露后的2小时内开始,最迟不应超过72小时。
疗程坚持:PEP通常需要连续服用28天,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非常重要。
副作用监控:PEP包含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向医疗人员报告。
定期复查:在服用PEP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回访医院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监测是否有HIV感染迹象。
心理支持:面对可能的HIV暴露事件,心理压力可能会很大,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
无论是PrEP还是PEP,都不是100%的保障措施,而且都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如果认为自己可能需要使用这些预防手段,应该尽早与医生联系,这样才能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
虽然HIV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治疗手段,我们不仅能够降低HIV的传播率,还能为那些不幸感染的人提供希望和支持,让“与艾共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来源:
[1]范雪梅. 学生对艾滋病了解情况的调查[J]. 生物学教学,2002,27(11):29-30. DOI:10.3969/j.issn.1004-7549.2002.11.025.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协和医学杂志,2022,13(2):203-226. DOI:10.12290/xhyxzz.2022-0097.
来源:益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