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办高校喊着要"降学费、强就业",但现实比招生简章残酷得多。某中部省份民办学院公示账目显示,学费收入的62%用于偿还校区建设贷款,真正投入教学的不足20%。对比美国私立大学运营模式,斯坦福大学学费只占年收入的16%,主要依靠校友捐赠和专利授权。国内民办高校想降
今年高考家庭最扎心的两难选择:砸几十万读民办本科到底值不值?
河南、山东等地连续三年出现民办本科降分补录仍招不满的情况,甚至有学校投档线比专科还低50分。
核心矛盾就两个:四年多花十几万换来本科学历,碰上就业寒冬根本回不了本。
民办高校喊着要"降学费、强就业",但现实比招生简章残酷得多。某中部省份民办学院公示账目显示,学费收入的62%用于偿还校区建设贷款,真正投入教学的不足20%。对比美国私立大学运营模式,斯坦福大学学费只占年收入的16%,主要依靠校友捐赠和专利授权。国内民办高校想降价,除非能找到第二条造血通道。
就业指导中心成摆设已是公开秘密。广东某民办高校计算机系应届生自曝,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全是当地小作坊,实习工资还没送外卖高。反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去年把华为认证课程嵌入教学,毕业生平均起薪直接冲到8500元。产教融合不是挂块牌子就完事,得让学生摸到真家伙。
换个角度看,部分民办高校其实已经趟出新路。浙江某民办院校专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直接包下整层教学楼改造成直播间,大三学生双十一期间人均带货提成过万。这类学校虽然学费没降,但家长算账清楚:孩子毕业就能接住饭碗,多花的学费权当创业本金。
说到底,学历贬值时代,高校的胜负手早就不在分数线高低。广州民办高校圈流传的生存法则很现实:要么把学生送进大厂流水线,要么教会他们自己造饭碗。当二本毕业生集体涌向咖啡师培训,高校的教学楼该不该腾出空间摆咖啡机?这个问题比降学费更重要。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