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海边爆红后,八旬用12年造伙山酒店,一砖一石皆用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7 11:03 1

摘要:他们大多被古镇的繁华与洱海的柔软牵绊住了,很少有人抬头望一望,看到不远处的“伙山”。那里有几百户的村民,大量未经开发的风景,藏着更真实、朴实的生活。

本文图片 45

全文 2893 字

阅读约 8 分钟

添加MISS微信

designhotel-s

给洱海另一种视角的居停

每年,有无数人来到大理双廊。

他们大多被古镇的繁华与洱海的柔软牵绊住了,很少有人抬头望一望,看到不远处的“伙山”。那里有几百户的村民,大量未经开发的风景,藏着更真实、朴实的生活。

但八旬看到了。

他是双廊第一批设计酒店木夕大里·洱海的设计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双廊人,我们熟悉的夕上·双廊也是他的祖宅。

难以想象,他在伙山上造了十二年的酒店。不是为了再复制一个五年满房酒店的神话,而是踏踏实实地造一个自己的建筑梦。

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可能是数次推倒后的重生。

如今,这间酒店终于开业了。

它俯瞰洱海、离天空更近,为游客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双廊居停。但背后,属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双廊人的情感与理想。

Part 01

伙山,是真实的

伙山离双廊古镇很近,大约二十分钟车程。当地人说,伙山的名字来源可能是,“伙伴们的山”。

上山的路不好走,算不上崎岖,但拐弯不少,如果是不熟悉的司机也容易走错路。

路上,时不时会看到当地的村民在自建房前锄地摘草,叉腰聊天。比起热闹的双廊古镇,这里好像更接近生活真实的样子。

约一盏茶的时间,就能抵达酒店。

山上大部分土地荒草丛生,红岩裸露,但走进木夕大里·伙山时截然不同。

草坪齐整,植物茂盛,偶见小花伶俐可人。烈日下,时不时有喷气式的水雾滋养着它们,一切欣欣然,充满向上的力量。

被这些力量包围的,是一栋同样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初见时,我就觉得它很符合一句话,“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从外观看,它大量使用当地石材堆砌,未经雕琢的颜色自然地融入到周遭中,像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是粗粝的、敦厚的、扎实的。

但走进后,空间又是细腻的、趣味的。

它非一般酒店的惯用设计逻辑,行走公区好似揭开层层盲盒,八旬用自己天然的艺术感赋予这里犹如剧场般的诗意呈现。

灯光黯淡,几处台灯、一些蜡烛成为基础光源,黑色石板、原木等材料都散发着自己原本的肌理与光泽,空间结构、家居的多元赋予视觉以变化。

人忍不住朝光走去——

在原木楼梯间,绿植顺着大面积的落地窗钻进视线里,与反射的镜面构成一幅完整动态图景。

在亲水平台,椅子面前是一棵刚种下不久的树木,小憩片刻,也能汲取它的力量。

在餐厅,傍晚时分最浪漫,摇曳的树影投射于桌面,上演一幕名为夕照的舞剧……

木夕大里·伙山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情感,一份感受。

身处在其中时,能直接地感受到和土地、自然的连接。正如八旬对我说的那样,他非学院派出身,所以做设计凭的是直觉,讲究的是真实。

Part 02

十二年

造另一种视角的大理

站在伙山上望出去,是少见的俯瞰洱海的视角。远处的苍山山顶云雾缭绕,对岸的双廊古镇依偎在洱海旁,原本热闹的气氛也因距离而显得清远了几分。

十二年来,八旬无数次站在这里,干活累了用风景治愈自己,喘口气,再重新投入工作。

在伙山上造酒店并不容易,八旬像是一个“苦行僧”。

他执着,拒绝投资,只想认真做自己的事,一旦有了资金就来建一点。没有电,造电压站;没有水,深挖两口一百多米的井。

他操心,从基础设施到园林园艺,从建筑至室内,无微不至,都是心血。

对他来说,这早就已经不只是一个酒店了,更像是他倾注了多年建筑理想的结晶。因此像呵护孩子一样,面对每一块砖、每一片瓦。

诚恳,是能被感受到的。

我住的房间有一整面落地窗。

精心选择的观景角度,将海天一色的景致送到眼前。

在黑色与深木色为主导的空间中,景成为唯一主角。无需多余繁复修饰,棉麻质感的家居便是舒适感的来源。

厚实宽敞的沙发足够容纳任意坐姿,方正的茶几上摆放着几本书籍,邀请住客坐下来,感受静谧的度假时光。

卫生间也诚意十足,超大的面积,配备浴缸、全身镜以及不菲的备品,让洗漱沐浴都能成为享受。

窝在床上,躺在窗前,打开一点窗,听听鸟叫,五感被激发,旅行的意义在回归。

熟悉大理的人都知道,“老网红”木夕大里·洱海才是八旬做的第一间木夕,从2020年开业至今,仅七间房,几乎一直保持着每天都满房的态势,且回头客约达六成。

○ 摄影:柠檬

作为双廊第一批设计酒店,它打破常规酒店以居住作为主要功能的理念,着重于度假感的营造,将大量空间让位给公区,引领了整个双廊酒店的潮向。

木夕大里·伙山可以看成是大里的升级版,也是蜕变版。

它体量更大,容纳着八旬十数年来的情感,“木夕”即为“梦”,建筑随着这片土地在生长,八旬的梦也是。

Part 03

一个建筑梦

八旬总是穿得简单,爱素色,一头长发扎起时露出棱角分明的脸,往那一站,就像画报,有几分不怒自威。

从出生开始,他就在一直待在这片土地上,跟着家里捕过鱼、造过船。

双廊火的这些年,人来了又走,但八旬不一样,他一直在这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双廊是诗和远方,但对于八旬来说,就是家。

因为足够熟悉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所以八旬总是好心地充当着“桥梁”的角色。

当年作为第一批大理“移民”的北京导演张扬来这找房子住,八旬就是那个给他找落脚点的人;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室内设计师谢柯,也是八旬将自己的祖宅交给了他设计,才有了标杆级的精品酒店夕上·双廊。

○ 夕上·双廊

他像一个锚点,不仅是许多人与双廊发生故事的起点,更是守候在家中等着远行朋友归家的灯。

2014年辞去原有工作后,八旬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建筑上。

他对建筑的热爱来得很纯粹,非学院派出生,跟着画家赵青一起盖房子,起初摸索着做了一个白族小院,然后造了一间广受认可的粉四酒店,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建筑,他回答简单,“这片土地给了我很多,我就是想做点什么出来。”如此直接、朴实,倒显得我的问题太功利了些。

他的确是这么践行的。

村民家的房子需要建筑师,他自告奋勇;店里的员工要新建房子,他身体力行。而且一律免费,不收钱。

○ 摄影:柠檬

前不久,他刚给合作了十几年的伙伴小洋造了个新家。

建筑高三层,混凝土基底与红棕色木墙将传统与现代感融合地刚刚好。室内尊崇小洋的需求与审美,随处可见的窗户令人不错过自然分毫,还能令阳光时刻倾洒;三层楼不同的动线分隔出一家子各自独处的空间,层次分明。

有生活有美梦,这是小洋的家,也是八旬一直在为这片土地所赋予的能量。

正式迁入新家的那天,六百多位乡民来小洋家吃流水席,喜气洋洋。

Part 04

书店、美术馆

不赚钱的都做了

比伙山上的酒店更早面世的其实是伙山美术馆——一个灵感来源于日本直岛当代美术馆的建筑实践。

与其说是实践,倒不如更像是实验。

六年时间里,八旬边思考边建造,换材料、换思路,推倒又重建,经历着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的痛苦与快乐。没钱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车和客栈。

最终,美术馆才到了如今的模样——清水混凝土浇筑建筑立面,整体自外向内渐高,螺旋形通道连接各层,内部圆形、拱形等多种切割造就视觉变化,狭长而高耸的通道将观者的注意力指向内心。

在茂密的丛林里,它的存在合理中又带着一丝意外。

八旬,也在更多的地方,制造着类似的“小意外”。

双廊古镇上,“大理双廊国际艺术中心”在围挡了几年后,终于面世。这里有草坪、沙滩、广场,是游客及本地人忠爱的休闲场所,而不定期举办的各类艺术活动,也令体验更丰富多彩。

○ 摄影:五听

不远处的山茧书店,也是他的手笔。

书店有两层,底下售卖有趣的周边,二楼是咖啡与书籍的天下。倾斜的窗户设计,令沿街座位消解了几分喧嚣。角落中摆放的沙发与茶几,像是酒店一角的缩影。

○ 摄影:五听

我到的那天是周末,店里人不多,十分安静。不禁让人感慨,在这般商业地带,能有一个空间让人驻足,很是难得。

正如八旬总是希望的那样,双廊可以再慢一点。

采访的最后,我问八旬,对双廊的未来是否有畅想。

他说,做好每一天,保有期待就够了。就像在伙山上造酒店,我起个头,等着更多的人来填满。

注:除标注外,其余图片均由雷坛坛拍摄

今日话题

你住过木夕大里吗?

留言和我们分享

我们将抽取两个幸运粉丝

每人获得一晚木夕大里·伙山的房券

科勒KOHLER / 艾高AIGLE / 蔚蓝卡地亚LA CADIERE

来源:最佳设计酒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