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63年5月在大渡河战败,全军覆没。七十二年之后,1935年5月,红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也来到大渡河。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处境,红军为什么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而能够安然脱险?
老周
摘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63年5月在大渡河战败,全军覆没。七十二年之后,1935年5月,红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也来到大渡河。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处境,红军为什么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而能够安然脱险?
图1:大渡河流域安顺场泸定桥位置示意图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63年5月在大渡河战败,全军覆没。七十二年之后,1935年5月,红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也来到大渡河。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处境,红军为什么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而能够安然脱险?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五王之一,在太平天国早期屡立战功,声威卓著。在平定天京事变后,受到红袖群猜忌,担心遭到不测,便率部出走,脱离洪秀全领导,最高峰时候追随他的太平军高达30万人。石达开一路转战,经过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等省,但苦于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始终处于流动作战状态,部队损失很大,还有一些部队后来又回归洪秀全麾下,所以在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年底前后进入四川时,石达开率领的部队只剩下约4万人。
清军随即调集重兵,对进入四川的石达开围追堵截,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5月,石达开在清军的重压之下,被迫率部进入山高路险的大渡河地区。
大渡河,古称沫水、泸水——泸定县泸定桥,就是泸水安定的意思。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境内的果洛山,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大渡河基本上是南北走向,从北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泸定县,在流到石棉县的安顺场时,以几乎90度的直角转向东流,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
大渡河西有大雪山与贡嘎山,东有夹金山,两山夹一河,使得大渡河流域的地势非常险峻。
安顺场(古称紫打地),位于大渡河由北转向东流的拐点,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川西小村庄,但到了近现代,这里却因两场著名的战役而闻名天下。一场是1863年的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另一场就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期著名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图2:安顺场因为两场战役而闻名天下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部到达安顺场。这时,大渡河对岸没有清军的一兵一卒,因此当天有大约1万太平军顺利渡河。但看到夜色将至,夜晚大军渡河不太安全,如果全军分为两股隔河立营,又担心分兵势单会被敌所乘,所以石达开又命令已经渡河的一万人重新渡河返回南岸。
当晚,石达开的王妃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下令全军庆贺三天。但第二天就大雨滂沱,河水暴涨。三天之后的5月17日,当太平军准备渡河时,不但河水已经大涨,而且清军也赶到了对岸,再要想渡河显然就非常困难了。太平军随后几次组织强渡,都被清军击退,就此陷入绝境。
石达开三天没有渡河,还有两种说法,一是石达开想要全军一举渡河,所以决定先赶造船只,有了足够船只再渡河。二是当时石达开的辎重后队还没有到达,所以他是等待后队。不过身经百战的石达开,必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完全可以一边渡河一边造船或等待后队。所以这两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不管什么原因,石达开在安顺场耽搁了三天,就此错过了渡河的绝佳时机。此时,清军不但已经赶到了安顺场对岸,而且其他各路清军也都陆续赶到安顺场以北、以西、以南,完全包围了石达开。
加上彝族土司岭承恩占据马鞍山,截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太平军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在多次强渡、突围都失利后,困守27天的太平军弹尽粮绝,石达开为了保全剩余的6000将士的生命,向清军提出自己愿意带着儿子投降,换取保全六千将士的生命。得到清军同意后,石达开带着5岁的幼子石定忠以及部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自缚出降。
6月27日,石达开和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一起在成都被凌迟处死。而清军并没有守信,六千放下武器的太平军后来都被屠戮殆尽。
图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塑像
七十二年之后,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大渡河。红军到达安顺场是5月24日,比石达开到达安顺场,晚了整整十天。别小看这十天,5月中下旬大渡河刚刚进入汛期。24日的水位在正常的情况下肯定要比5月14日高。此时红军当时面对的大渡河,河宽300米,水深3米,流速每秒4米,水下多暗礁,水面多漩涡,既无法架桥,也无法泅渡。而且,国民党军在安顺场对岸是有守军的。所以,红军的处境其实比石达开还要险恶。
大渡河流域有两条路,大路是翻越小巷岭,经越西县,到达大树堡渡口,渡河后走雅安市富林镇就可以前往成都。
小路则是走冕宁县,由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安顺场渡口水流很急,渡河难度比较大。而且还要经过彝族区,难度肯定比大树堡渡口要大。
石达开走安顺场是因为之前派先锋赖裕新走大路,遭到清军阻击,赖裕新阵亡,前锋部队伤亡惨重。所以,石达开认为清军在大路方向实力很强,难以突破,所以才率领主力走小路了。
红军为什么要走小路?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军认为红军不会选择石达开覆辙的小路,所以在大路集中主力拦截。但红军通过破译国民军密码,掌握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情况,所以自然避实就虚,选择走小路。
红军到达安顺场之后,只找到一条小船,其余的船要么被国民党军带到北岸,要么就被凿沉。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由1营长孙继先率领,一共18人组成突击队,强渡大渡河。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组织了全团所有的轻重机枪为突击队提供火力掩护。
图4: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
驻守安顺场对岸的是川军27军刘文辉部的第5旅第7团。虽然有一个团,但刘文辉的部队是川军中装备最差,战斗力最烂的部队。面对红军猛烈的火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还有神炮手赵章成发射的三发迫击炮,准确摧毁了守军的三个碉堡,使得守军大为惊骇,军心动摇,士气崩溃。红军突击队上岸后,守军便迅速溃败。
控制安顺场渡口后,红军立即组织渡河。不过这条小船只能乘坐30人,一个来回需要至少一个小时。三万红军要想靠这条小船渡河,至少需要四十天!即便后来又找到三条小船,要想全军渡河也需要十天。而国民党军追兵三四天之内就能赶到。靠这几条小船在安顺场渡河,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时安顺场村里有一位已经90岁高龄的前清秀才宋大顺,他当年是亲眼目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此后几十年,他就一直在研究如何破解石达开面临的困局。这时他就向红军献计,要想全军渡过大渡河,彻底摆脱困境,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夺取安顺场以北160公里的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
图5:大渡河沿线300公里唯一的桥梁泸定桥
那么,石达开当年为什么不北上泸定桥呢?因为从安顺场到泸定桥中间要过松林河,这条河虽然没有大渡河那么宽,但也不小,而且水流湍急。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松林河上的松林桥,长四十八丈(约160米),高五丈(约16.6米),而且还被彝族土司拆断了。所以石达开无法渡过松林河北上泸定桥。
1902年,当地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地形地貌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松林河上游河道被截断,下游就成了可以轻松徒涉的松林溪。所以,红军从安顺场赶往泸定桥时,已经没有松林河的阻隔了。
红军立即兵分两路,主力为左纵队,由林彪率领,从南岸出发,过松林地奔袭泸定桥。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继续在安顺场渡河,由刘伯承和聂荣臻指挥,在北岸沿大渡河向泸定桥进军,从背后包抄,协助左纵队抢占泸定桥。
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飞兵急进,一昼夜强行军160公里,于5月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立即发起强攻,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从已经拆掉桥板的泸定桥上,攀爬铁索。
图6:红军攀爬铁索强攻泸定桥
驻守泸定桥的只有川军刘文辉部第5旅38团的1个连,连机枪都没有,战斗力很弱,加上第5旅主力遭到了红军右纵队的攻击,已经溃败。还有红四团3营7连在下游约2公里处扎竹筏寻隙偷渡,进行侧翼迂回,策应突击队的正面强攻。守军见侧后已经出现了红军,斗志尽丧,被红军一举夺取泸定桥。
红军胜利夺取泸定桥,危如累卵千钧一发的危机也就彻底解决了。
另外,石达开失败,红军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彝族的关系。最初石达开和彝族的关系还不错,但他疑心太重,认为彝族和清军有勾搭,所以就凌辱、扣押彝族首领,引起彝族的强烈敌意,不但频繁袭扰太平军——石达开4月15日从金沙江出发,5月14日到安顺场,走了29天。而同样的路程,红军只用了21天。石达开多用了8天时间,主要原因就是不断遭到彝族的袭扰。如果石达开也只用21天,那么5月6日就能顺利到达安顺场,这个时候就算耽搁三天,也完全可以从容渡河。
而且,此后彝族还截断了石达开的粮道,拆断了松林桥,彻底断绝了石达开北上泸定桥的唯一机会。
图7: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反观红军,在先头部队遭到彝族袭击的情况下,依然严守民族纪律,绝不还击。刘伯承还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成立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由小叶丹任支队长。因此,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赢得了宝贵时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红军实际上是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打出了一个组合拳,接连两步棋才彻底摆脱了危机。而石达开由于松林河阻隔,无法改道去抢占泸定桥,只能困守安顺场,最终粮尽弹绝全军覆没。
这就是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兵力,同样的处境,红军最终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敬请支持。
来源:知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