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女权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从武汉大学杨某媛事件角度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00:33 1

摘要:NGO 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公益事业或促进社会变革的民间组织。

一、NGO究竟为何物?

NGO 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公益事业或促进社会变革的民间组织。

其主要特点包括:

独立性:NGO并不隶属于政府部门,拥有自主决策与独立运作的充裕空间。它宛如一片自由的天地,在不受行政指令过多束缚的环境下,依据自身的理念与规划前行。非营利性:该组织所获收益并不会用于成员的分配,而是坚定不移地投入到实现组织的使命与目标之中。这份对利益的淡泊,使得它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既定的事业,宛如一泓清泉,纯净且执着地流向远方。公益性:NGO始终密切关注着社会公共议题,诸如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医疗改善、人权维护以及灾害救援等领域。它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恰似璀璨的星辰,照亮社会前行的道路。

NGO 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灵活响应社会需求,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公民参与。但是一些NGO组织通过操纵意识形态,以非政府组织作为掩饰,渗透目标国家,进行颜色革命等颠覆活动,值得警惕。

比如,根据福特基金会官网查询信息,武汉大学多次接受资助。

1.2007年资助编写地图集:2007年7月,福特基金会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编写一份中国国家性别平等与发展地图集的名义,向武汉大学资助了93,325美元,要求地图集按性别划分关键特征。

2.2009年资助开发法律课程:2009年9月,福特基金会以法学院为中国法学院编写和传播性别与法律教科书和课程的名义,向武汉大学资助了36,724美元。

3.2011年资助相关研究:2011年12月,福特基金会以公众利益和发展法律研究所研究参与大学法律服务项目对法律学生职业选择和专业发展的影响力为由,向武汉大学资助了46,070美元。

4.2012年资助法律援助项目:2012年3月,福特基金会以向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外联活动,以促进公益法的概念和积极影响的名义,向武汉大学资助了242,677美元。

5.2013年资助举办论坛和招聘会:2013年4月,福特基金会以公共利益和发展法律学院为法律非政府组织和法律专业学生举办为期两天的公共利益法律职业论坛和招聘会的名义,向武汉大学资助了14万美元。

福特基金会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发起文化冷战时期曾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展开合作,美国政府利用基金会做掩饰渗透目标国家的大学、工会等组织,进行颠覆活动。有观点认为,福特基金会资助武汉大学性别与法律相关研究,是试图通过占领学术话语高地,将西方性别理论转化为中国高校的“官方课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性别观”。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其认知可能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为,进而引发性别对立,最终达到撕裂社会共识、制造社会动荡的目的,为颜色革命制造土壤。

二、官方微博等舆论阵地失守。

2025年8月1日,复旦大学官博引用波伏娃“我能确定的是,我一定能走出困境”。华中科技大学同步推送“在波伏娃那里,我获得‘我相信、我决定、我满意我自己的力量’”。浙江海洋大学推荐了波伏娃的著作《清算已毕》。哈尔滨工程大学则发布了与华中科技大学类似的内容,强调从波伏娃那里获得的力量。

在武大杨某媛事件引发网络舆情的背景下,在同一时间集中发布涉及有关内容,并非孤立的学术讨论,而是一场精心选择的“巧合”,更像是别有用心的另类“声援”,一次精心的女权舆论策划,试图将舆论从杨某媛被网友扒出的各种疑似违规情形,转移到男女对立的路子上,而这次意图中最理想的做法无疑是借着高校学术讨论的外衣,做着背后政治目的的勾当,将原本是非分明的学术争议引导到性别对立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是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思想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波伏娃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保守而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索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她在194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女宾》,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巩固了她的女权主义形象 。1954年,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此外,波伏娃还在1945年和1979年分别创办了杂志《现代》和《女性问题》 。

波伏娃强调性别压迫的复杂性和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的次级地位,提出了“他者化”的概念,反对将女性视为天生的被动对象,认为女性是经过社会和文化的塑造才成为了“女人” 。她的存在主义女性思想为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前面提到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其个人生活和思想在学界及公众视野中一直存在争议。

首先,波伏娃与萨特开放式的亲密关系常被提及,他们主张“契约式婚姻”,彼此保持独立又相互依存,这种关系模式在当时保守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争议,甚至被批评为违背传统伦理,这种关系瓦解了婚姻与家庭的伦理基础。此外,波伏娃在自传中提及的与年轻学生的情感纠葛,也被部分人质疑其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

其次,她的《第二性》虽被视为女权主义经典,但其中部分观点引发持续讨论。例如,书中对女性“他者化”的分析,被部分学者认为过度强调社会建构而忽视生理差异;还有她对母职的批判性描述,如将生育视为女性被束缚的因素之一,并积极推动堕胎合法化,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只享受欲望的欢愉,却拒绝承担繁衍后代这一自然与社会双重责任的极端利己主义。

其实,女权主义在武汉大学早有端倪。2014年4月14日晚,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举办的“女权主义、法律人与社会变革”讲座。该讲座由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主办,主讲人是《女声报》主编吕频。

吕频是中国的一名极端女权主义者。1972年1月13日出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亚分校、罗格斯大学。她曾任《中国妇女报》妇女权益部主任,后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以撰写妇女权益相关文章为生。

2009年,吕频成为妇女监测网络“女权之声”的负责人 。她曾组织过“占领男厕所”“受伤的新娘”等女权活动,还发起过“万人签名敦促反家暴立法裸照行动”等。据香港媒体报道,2015年吕频策划参与极端女拳活动被警察缉捕后逃亡美国,滞留于美国并参与更多中国女权活动在海外的组织与开展。此外,她还曾发表过关于代孕的不当言论,对代孕行为持错误观点。

三、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无声且激烈。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斗争在这里主要体现为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与较量,其核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从挑战来看,高校面临着多元思潮的渗透影响,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歪曲党史国史、否定英雄先烈;错误社会思潮可能误导学生对国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知;同时,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更趋隐蔽,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等途径传播其价值理念,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构成考验。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

1. 厦大“洁洁良”事件。

2018年4月,厦门大学研究生田佳良在网上发表辱华言论。田佳良在微博上看到某活动现场观众离开后留下大量垃圾的相关内容后,转发并评论“恶臭你支”。当有网友提醒她这是侮辱中国的意思时,她不仅没有改正,还坚持使用该词,并将指责她的人骂作“粉红豚”。此外,网友还发现田佳良本科期间发表的6篇期刊疑似存在抄袭、学术造假的情况。事件发生后,厦门大学于2018年4月23日给予田佳良留党察看一年、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后因辽宁师范大学认定田佳良本科发表的论文存在抄袭,且在留党察看期间她再次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2018年8月15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给予田佳良开除党籍的处分,学校也决定中止其博士培养、给予退学处理 。

2.四川大学张薇事件。

2023年6月7日,四川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薇,在广州地铁上怀疑一位大叔偷拍自己,在大叔让她查看手机相册证明清白后,她仍认定大叔是偷拍惯犯,并在网上发文称大叔偷拍动作娴熟,还诅咒大叔出门必死。该事件引发众怒,随后网友扒出她可能存在校园霸凌等过往劣迹,还有人质疑她在保研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2023年6月21日,四川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张薇存在违反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行为,但考虑到她已公开道歉并取得被诬陷大叔的谅解,学校本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张薇留校察看处分,同时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张薇留党察看处分。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既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义。当代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极易被蛊惑煽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更应该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做好守门员。

来源:天空之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