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抢光任务!这群老师把网课上成“知识狂欢” | 新网师一周观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05:30 1

摘要:本学期,我担任了林忠玲老师《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3.0》的助教。虽然初出茅庐,但在林老师的精妙设计、伍旭梅老师的热情担当、付冰洁老师的细致入微引领下,我经历了一场累并快乐着的蜕变。

2025年08月07日 5:30新网师

本学期,我担任了林忠玲老师《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3.0》的助教。虽然初出茅庐,但在林老师的精妙设计、伍旭梅老师的热情担当、付冰洁老师的细致入微引领下,我经历了一场累并快乐着的蜕变。

更震撼我的,是讲师、义工和学员们身上那股灼热的真诚与学习激情——这哪里是上课?分明是一场全员投入的知识盛宴!

01

课堂变“田野”:老师退后,学生当家

在传统课堂里,教师是舞台中央的主角,知识如同预设好的剧本,一切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苦不堪言,老师们叫苦不迭;而“学为中心”的课堂,则更像一片等待耕耘的田野,那学生就是播种与收获的主人,教师则是那位观察、适时引导的耕者。

“学为中心”的核心,在于激活学生,解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转变,对教师而言是角色的重新定义。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设计师”,教师的备课重心从“教什么”转向“如何支持学”。

“学为中心”的课堂,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当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过独立思考的困惑、合作探究的乐趣、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02

10秒抢光!学习任务成了“香饽饽”

每次林老师一发布新课内容,助教伍旭梅老师就开始针对任务进行这一单元的“抢任务”激动时刻。

4月19日,林老师刚刚在钉钉群发布内容,伍老师就第一时间将《2025年春第四单元课中分享任务领取清单》发至学习组长群。刹那间,如一场激烈的竞赛,短短约10秒,6个分享任务便被一抢而空。

抢到任务的小组长,如同凯旋的勇士,立刻在小组群里发送表情,传递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没抢到的,则如失落的行者,吐槽自己的设备不够灵敏。那场景,与过年抢红包时的热闹喧嚣别无二致。

作为助教,每次目睹组长们抢任务的火热场景,内心都如澎湃的浪潮,涌动着兴奋与激动。想一想时不时能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教师躺平、佛系等信息,而我们的课堂上却有一群老师为抢学习任务而或喜或忧,这份炽热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这一现象一方面源于网师课程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网师学员心中都深埋着不甘平庸的种子,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便会如破土春笋般蓬勃生长。林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大胆尝试让学员领任务,先自学、后分享,林老师仅在关键环节进行巧妙串联与深度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演绎了“学为中心”的课堂不应是老师“一个人的知识独白”,而应是充分激发每个学习者潜能的“精彩合唱”。凡是学员能讲的内容,都应让学员来讲,因为“教”才是最高级的学。

不少学友反馈,这种网课学习方式既充满趣味又富有意义,且切实可行,这样的模式深深吸引着学员,例如这个学期的学员京丽老师为了更加夯实理论,在暑期工作坊继续选修林老师的“学为中心”课程进行深度探索。

03

学分激励:成人学习者也需要“被看见”

学员们学习热情的高涨与林老师评价机制的优化升级有很大的关系。今年,林老师与我们助教团队精心商定,凡领取公共分享任务的小组,在最终总分计算时,组长和分享人将获得加分,参与小组讨论的学员也能同步加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同样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欣赏。

“教学评一体化”的科学原则,让学习更有目标、更有动力。“抢任务”现象在我们的课程实施图景中,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景了,这表明我们的课程已实现从讲师一人独奏到一群人合奏的华丽转身,从学员被忽视、沉默到有机会展示、成长的精彩蝶变。同时,也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提供了更好的一个范本。

04

结业典礼:把“学为中心”进行到底!

从视频《向光而行》的情境导入,到学员分享的公共发表,每个环节都藏着八次课程学习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学为中心。

典礼开篇的《向光而行》视频,我们特意选取不同年龄、性别学员的实践照片与体会视频,让多元视角在光影中完成“和学习伙伴对话”。这些真实素材构成的 “视觉叙事”用 “真实情境” 替代了传统的说教,让每位学友都能在他人经验中照见自己的课堂。

分享环节,三位优秀学员与一个优秀学习集体更是将“把讲台还给学生” 演绎得生动鲜活。他们围绕 “学为中心如何让课堂发生真实改变” 展开分享,既有个人的深度反思,也有团队的经验沉淀。其中郭永平、向东进、陈正贤老师、赵丽丽老师团队的分享并非被动发言,而是带着满满的 “预学成果”,用 “我的尝试 — 遇到的问题 — 突破的方法” 的结构化表达,完成了一次真实的 “成果汇报”。这场景,这像极了我们在上课中共学单里设计的探究任务。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里“质疑比答案重要”,所以我们在结业典礼中利用“课堂有点酷”平台设计了现场 “传小纸条” 即兴提问环节,学员提出的疑问不再是提前准备好的 “伪问题”。

林老师则用近10分钟的时间现场对话示范了什么是 “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用追问引导思考” 的高质量师生对话。当然学友们还不是很喜欢课堂直接提问,更多是表达对林老师的感谢。但至少这种形式能告诉大家,在技术赋能“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

纵观此次活动,从视频叙事到自主分享,从即兴提问到对话碰撞,传统典礼里领导致辞、专家总结的“独角戏”,在这次结业典礼中被拆解成 “学员主场 + 导师对话” 的协同模式,整场结业典礼实现了 “最大限度的学员讲”。

每个环节都指向“全员参与、全程投入”,每个设计都在构建 “温暖、对话、向上” 的场域。

当讲台真正成为学习者的表达舞台,结业典礼便不再是课程的终点,而是如第四单元“任务进阶” 所期待的那样 —— 让 “学为中心” 的种子,在每个参与者的实践土壤里继续生长。当讲台真正成为学习者的舞台,结业典礼便不再是终点。正如第四单元“任务进阶”的期待——让“学为中心”的种子,在每位参与者的实践中继续生长。

林老师开课时的灵魂追问:“学为中心”究竟是什么?答案就藏在这场学习之旅的每个沸腾细节里:

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表达者,

让每个分享都成为生长点,

让结束本身成为新的开始。

遵循“浪漫(感知)→精确(探究)→综合(创造)”的无限循环,理想课堂的真谛,不在于流程的完美,而在于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这,就是“学习真正发生”的温度与力量!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