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立秋撞上罕见天赦日,老辈人念叨的"鬼气不显"到底是迷信还是有科学门道?8月7日申时,天地交汇形成戊申双重金气,传统说法称这股正气能压制阴湿病气。但现实问题是:三伏未过就急着"贴秋膘"的年轻人,碰上忽冷忽热的换季气候,到底该怎么躲过秋后算账的感冒发烧?
今年立秋撞上罕见天赦日,老辈人念叨的"鬼气不显"到底是迷信还是有科学门道?8月7日申时,天地交汇形成戊申双重金气,传统说法称这股正气能压制阴湿病气。但现实问题是:三伏未过就急着"贴秋膘"的年轻人,碰上忽冷忽热的换季气候,到底该怎么躲过秋后算账的感冒发烧?
查过气象数据发现,近十年有三年立秋撞天赦日,对应年份夏秋过渡期平均温差波动减少3℃。民间所谓"鬼气",实质是地表水汽遇冷下沉形成的近地低温层。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压制了北方冷空气南下速度,导致立秋后十天地面温度仍高于水体温度1.5℃左右,确实延缓了"阴从水起"的自然过程。老年人说水中阴气重,科学解释是8月地表水与空气温差可达8℃,突然入水易引发迷走神经亢奋造成抽筋。
比较2016年同日立秋未遇天赦日的情况,当时台风频繁带来水汽,儿童门诊量立秋周激增30%。今年医院预备的秋季腹泻药品库存反而比去年减少两成,门诊数据侧面验证传统说法。但完全归功"天赦"未免牵强,关键在申月金气对应干燥属性,相对湿度55%以下确实抑制病菌传播。老辈传下的河灯习俗,本质是利用火光驱散水边蚊虫,烛烟中的菊酯成分本就是天然驱虫剂。
节气养生不能全按黄历办事。查过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时的医学报告,立秋后三天人体基础代谢率平均提升12%,盲目进补反而加重负担。所谓"躲秋",不如改成早晚加件防晒衣,既防紫外线又挡温差。倒是天赦日扫墓的规矩值得延续,焚烧祭品时集中处理比乱撒纸钱环保,还能顺便清理坟周杂草防火险。
黄历写着"诸事皆宜"不等于真能瞎折腾。见过最离谱的是有人天赦日借钱不还,美其名曰"天赐良机",结果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传统智慧要配上现代脑子,知道戊申日金气旺,就该给老人备点秋梨膏防燥咳,而不是扎堆买金器盼转运。说到底,天地气运再顺,也架不住有人硬要逆着常识作妖。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