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实现“双过半”任务,上半年贵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7 11:33 1

摘要:8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六大产业基地”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

8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六大产业基地”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8%,顺利实现“双过半”(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任务。

现代化工业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排头兵、主引擎。2025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新年第一会”和“新春第一会”,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健康医药、生态食品、纺织服装和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兴数据,建立“5+3”工作机制,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6+3+3”现代化工业体系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耦合发展实现突破。贵州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开阳“磷硫钛铜铁锂氟”耦合循环一体化、瓮安矿化一体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产业等项目落地建设。1至6月,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33.2%、14.0%。

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全链条贯通。贵州加快“电动贵州”建设,宁德时代、中伟、裕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贵州项目加快释放产能、扩量增产,吉利贵阳基地、奇瑞(贵州)产业基地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1至6月,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其中,新能源电池产能累计已达53GWh;汽车产量达9.7万辆、同比增长265.6%,增加值同比增长83%。

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不断扩能增容。贵州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多能互补”和“多业并进”,加快实施大型风电、光伏、抽水蓄能项目,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1至6月,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提速焕新发展。贵州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有色、化工、酱酒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钢铁、建材、新材料行业加快推进。遵义铝业发布全国首个电解铝复杂体系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贵州轮胎成为全国轮胎行业首家获评全球“灯塔工厂”企业。1至6月,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3%。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5%。

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持续巩固提升。贵州积极对接中国消费名品方阵,深化“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主动融入消费名品全球传播系列活动,遵义、毕节成功联合申报“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区域品牌;提升以“历史经典”茅台、“时代优品”习酒为引领的贵州名品方阵国际竞争力。1至6月,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15.9万千升,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支撑更加有力。贵州抓好国家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加快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1至6月,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其中,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贵州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培育壮大纺织面料、成品服饰等特色产业集群。发挥生态优势,做足特色文章,老干妈入选“时代优品”,贵州辣椒制品、贵州刺梨汁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食品培育名单。1至6月,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食品制造业增长19.2%,医药制造业增加值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贵州支持贵阳贵安、安顺积极构建航空动力电池及材料、航空材料及零部件配套、整机低空制造产业链条,在市州层面重点打造一批“低空+”应用场景示范。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一批大模型应用场景、重点行业数字化平台。加快发展新兴数据产业,释放工业数据资产价值。

总的来看,上半年贵州全省重点产业发展态势总体稳健,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当前重点产业发展仍然稳中存忧,部分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不断增多。下一步,贵州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强力推进“富矿精开”战略,推动磷、煤、氟化工耦合循环一体化发展,推进铝、锰、钛、硅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原料—材料—部件—系统—最终产品”的产业发展生态。巩固酱香型白酒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加强“四区多点”保护建设,拓展酒饮新场景,加快酱酒全国化、国际化进程,壮大优强白酒企业舰队,打造世界级酒产业集群。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争取新一代整机、关键零部件等贵州制造,推动国产大飞机配套产业在黔延伸布局。聚焦“场景+市场+制造”,谋划布局低空制造产业、未来材料、人工智能、新兴数据等未来产业。在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数字制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智能网联、智能终端等产业,拓展存储设施、网络设备等算力硬件配套产业;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支持大型企业示范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等应用场景。

以产业发展“含新量”“含绿量”提升工业发展“含金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打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培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次发展、互促互进的创新生态。支持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等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工业经济与生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发展生态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优势。推进工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完善绿色制造单位创建和服务体系,培育扶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着力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在全面落实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30条”的基础上,加快贵阳贵安“五优”开发区改革。强化“亩均论英雄”,完善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强度、主导产业占比等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三年行动,完善铁路专用线、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培育壮大市县工业主导产业。动态调整认定一批工业大县和特色工业县,滚动实施市县主导产业“一图三清单”,用好矿产、能源、市场、人力、龙头企业等资源和优势,培育壮大县域市场主体,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完善产业项目服务管理机制。健全谋划精准、投有保障、建设有序、管理规范、使用高效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重大项目建设“5+3”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业拟招和在建项目服务、领导领衔推进、动态监测服务、问题会商化解机制,持续增强县域工业发展动能。

记者: 曹轶

来源:动静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