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背出诊”到“云端问诊”——乌鲁木齐基层医疗跃迁绘就健康生活新图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1:34 1

摘要:1990年的一个寒夜,努尔包拉提·伊里亚斯骑着自行车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的土路上颠簸。他的医药箱里,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和听诊器——这就是当时牧区医生的全部装备。如今他手持便携B超,通过手机就能与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他的行医故事,正是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

近日,西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居民健康随访。(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李晓青 娜扎开提·柯 尤木)1990年的一个寒夜,努尔包拉提·伊里亚斯骑着自行车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的土路上颠簸。他的医药箱里,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和听诊器——这就是当时牧区医生的全部装备。如今他手持便携B超,通过手机就能与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他的行医故事,正是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健康管家”在身边

织就基层医疗防护网

57岁的努尔包拉提·伊里亚斯是乌鲁木齐县水西沟卫生院的医生,从医36载他仍旧记得1990年的那个雪夜,他摔了8跤,才用马车辗转将一名患急性阑尾炎的牧民送到医院。

“那时卫生院就几间房,连血常规、尿常规都做不了。突发急病只能用马车转运。现在,20分钟就能到最近的医共体医院。”他拍拍身后的救护车,满脸喜悦。而诊室里的“老三样”也已被便携B超取代,检查数据还能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

上个月为东梁村的孕妇做产检时,他用手机把影像上传到县医共体平台,半小时就收到市妇幼保健院的诊断回复。他翻着云端里的孕妇档案,从建档到产后随访,各级医院的服务像接力赛般无缝衔接。

“现在牧民们常说,党和政府把医院修到了家门口,把医生送到了毡房里。”基层服务升级让努尔包拉提·伊里亚斯感到幸福,高新区(新市区)居民张亮也对此连连称赞。

在张亮的指引下,8月4日记者来到了高新区二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了他的家庭医生李娜。

李娜的笔记本里,第37页记录着张亮的血糖变化。

“2021年第一次上门时,他的空腹血糖13.8,脚踝肿得穿不上鞋。”李娜用红笔圈出那个危险的数字,旁边密密麻麻记着随访轨迹:“3月调药”“5月教家属做糖尿病餐”“7月血糖6.1,能跳广场舞了”……

如今,张亮会定期去社区医院复诊。

“以前是脚疼得站不住才去医院,现在医生比我还清楚我的身体状况。”他手机里存着家庭医生团队的联系方式,从用药提醒到饮食建议,随时能收到专业指导。这种“小病有人管、大病有人转”的安心,来自乌鲁木齐日益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家乡镇卫生院、161家村卫生室织成的健康网络,让60%以上的常住居民有了“专属健康管家”。

在乌鲁木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日益丰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从2009年不低于15元,到2024年逐步提高至94元,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服务内涵的不断丰富: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0—6岁儿童保健……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上19项扩展内容,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各族群众的健康。

乌鲁木齐市卫健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张巧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3家乡镇卫生院中,共有101家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及以上,达标率达95.28%;40家机构达到推荐标准,达标率达37.74%。20家机构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评定合格并加挂为社区医院,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健康礼包”送上门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最近,碱泉街社区居民赵磊因头晕来到碱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社区医生刚把影像上传至远程系统,市友谊医院的专家就打来紧急电话:“立刻转诊,怀疑脑出血!”

从社区医院到三甲医院的绿色通道,他得到及时救治,如今已经康复出院。这背后是乌鲁木齐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成效——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中医药管理局)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2017年,乌鲁木齐开始探索医联体与专科联盟建设。截至2024年11月,以市友谊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市属7家医院为龙头的7个医疗联合体,已与405家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并向下与228家医疗机构签署了21个专科联盟项目。

2024年,在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成立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医疗集团、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和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医疗集团。

医疗集团成立后,每周三都是扬子江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下沉门诊日”。市中医医院院长邓德强、副院长帕力旦·吾布尔下沉至此提供一级医院收费、三级医院服务;在正扬路社服中心挂牌陈战斌、赵晓华、李涛名医工作室及“中医治未病中心分站”;体育馆路社区的居民发现,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带着设备来坐诊,家门口就能做胃肠镜检查。

各医疗集团运营以来,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家门口的“健康礼包”,2024年开展双向转诊同比增加34.38%、门急诊人次同比提升42.87%。2025年1—6月,集团内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287596人次、同比增长34.2%,让“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从承诺变成了日常。

“潮”起来的中医药

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原来中药能这么好喝!”25岁的陈文婷举着一杯乌梅饮,在沙依巴克区七一酱园广场的中医药夜市上自拍。酸中带甜的饮品里,藏着乌梅、山楂、桑葚等药食同源的智慧,这让她对“苦药汤子”的刻板印象彻底改观。

8月6日,西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严晓东正用热红外线断层扫描仪给居民做检查。

“这机器能把‘气血不通’变成看得见的图像。”他指着屏幕上的热区解释,这个旗舰中医馆里,推拿床旁摆着智能理疗仪,中药柜旁设着药膳体验区,去年中医诊疗量同比增长80%,超1.5万人次。

2023年5月,乌鲁木齐市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尝试中医药现代化传承路径,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圈”传播,为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赋能。

西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王玮介绍,中医馆还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名中医来中心坐诊,结合居民就医看病的需求,扩大和拓展中医药服务,开展更多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和康复保健服务,紧密联系医联体单位开展定期坐诊、转诊等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

中医药服务由于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社区群众青睐。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卫健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科了解到,至2024年,乌鲁木齐市创建三级中医医院2所,15所市级公立非中医医疗机构均规范设置中医科。10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建设中医馆,并面向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遴选建设30个旗舰中医馆,60个中医阁,引领基层中医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药、受益于中医药。

多说一句:用行动诠释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站在水西沟卫生院门前,努尔包拉提·伊里亚斯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与崭新的救护车并排停放,似乎在讲述乌鲁木齐医疗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

当农牧民孕妇通过手机就能获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断,当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家庭医生的服务,我们看到了医疗改革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改变了就诊方式,更重塑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期待。家庭医生磨破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随访记录就像一份用心的承诺书,记录着基层医者如何用脚步丈量健康的温度。

乌鲁木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构建,是国家关怀民生的有力见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9年的15元提升至2024年的94元,12项基本服务拓展为12项加19项扩展内容。8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家乡镇卫生院、161家村卫生室,共同编织成一张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服务网络,这一庞大网络的搭建,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以及对群众健康需求的精准把握。

广袤大地上,我们见证着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用行动诠释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也看到了各族群众如何在优质医疗服务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这,正是健康中国最生动的注脚。(李晓青 娜扎开提·柯尤木)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