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了!今年不同寻常,6个好消息和3个坏消息要知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11:32 1

摘要:夜里睡觉不盖肚子,早上起来就觉得肠子在打鼓——这时候“立秋病”就悄悄登场了。立秋虽非寒冬,却是肠胃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口子。有句话说得好:“早晚凉,病上床”,一点不假。

夜里睡觉不盖肚子,早上起来就觉得肠子在打鼓——这时候“立秋病”就悄悄登场了。立秋虽非寒冬,却是肠胃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口子。有句话说得好:“早晚凉,病上床”,一点不假。

今年的立秋并不寻常,从全国气象数据看,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比往年更厉害几分。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监测显示,多个省份7月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而高温之后紧跟着的立秋,就像一把刀子,割开了季节的分水岭。

你可能以为立秋一到就凉快了,错。真正的凉气还在后头,表面秋意,其实“秋老虎”正磨着牙

这个节骨眼上,有6个对咱健康有利的“好消息”,但也藏着3个不得不提的“坏信号”,要是忽视了,吃亏的可不是别人。

好消息一:落汗少了,电解质不再乱成一锅粥

盛夏那会儿,走两步就汗流浃背,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一出汗就容易丢钾丢钠,心慌乏力、头晕眼花。立秋一到,汗少了,体内电解质也逐渐恢复平衡

这对心脏病人尤其关键。心脏就像一台“泵”,电解质乱了,它就容易“打滑”,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心律失常。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夏季因低钾诱发房颤的比例比春秋高出35%以上

但这不等于可以放松警惕,一到晚上天凉,别再拿风扇对着吹,别再赤身露体贪凉,肚子一着凉,拉肚子、胃胀说来就来

坏消息一:热着热着,忽然凉了,心血管最怕这一下骤变

“秋后一凉,血管先慌。”这不是吓唬你。昼夜温差一大,血管就像橡皮筋,忽紧忽松,最容易出事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数据显示,每年8月至10月,心梗、脑梗的发病率比5月高出约22%。特别是早晨六七点钟,气温最低的时候,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最厉害

别小看这一点点温差,血压高的人、三高人群、老年人,起床别着急,慢慢来,洗脸用温水,喝点温开水,别一冷就抖,血管先抖出个麻烦来

好消息二:湿气慢慢退了,身体轻松不少

“湿邪如绳,缠上就难解。”南方朋友尤其懂这话。夏天湿气重,很多人一到下午就犯困,关节发沉,连舌苔都厚得像糯米纸。

立秋一过,空气变干,湿气慢慢往体外排,整个人都轻快了。这时配合饮食和运动,正是祛湿强身的好时机

广东省中医院的研究指出,立秋后进行温和运动,如步行、太极,有助于加速体内湿气代谢,改善疲劳和免疫功能

坏消息二:咳嗽、哮喘、慢阻肺,趁你不备就来“闹腾”

干燥带来的不只是清爽,还有呼吸道的“烦恼”秋燥伤肺,一点不假。秋风一起,鼻腔干、喉咙痒、早晚咳,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痛苦加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临床追踪中发现,每年立秋后一个月,是慢阻肺患者复发的“高峰期”,尤其是曾经吸烟、长期咳嗽者,更要小心。

别等咳得睡不着才想起医院,日常得护肺,润肺养阴,多喝水、少辛辣、避粉尘,尤其别一早起床就抽烟,那是拿肺直接和秋燥对着干。

好消息三:胃口终于回来了,脾胃开始“醒神”

热天吃啥都没味儿,立秋一过,人就像被“开了胃”,饥饿感重新上线。这不是错觉,是脾胃开始“苏醒”。

中医讲“秋为收”,阳气往里走,脾胃运化能力增强,这时候适当进补,事半功倍。

但可不能乱补,尤其是油腻、炖煮类食物,别刚一转凉就大鱼大肉、火锅烧烤,胃还没适应,硬往里塞,容易积食、胃胀、反酸。

坏消息三:一着凉,肠胃先受罪,腹泻、胃炎说来就来

“秋风一起,肚子就闹脾气。”真的不是夸张。尤其是小孩、老人、肠胃敏感人群,早晚一凉,肚子一空,凉水一喝,拉肚子拉得人没力气

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统计,每年8月到9月,因急性肠胃炎就诊人数增长约40%,多数是因为食物不洁、饮水不净、夜间贪凉导致。

多喝温水、吃熟食,尤其早上别空腹吃水果,肠胃还没醒呢,冰凉一刺激,拉肚子立马登场。

好消息四:立秋养生,正是调理体质的“黄金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是个转折点,这时候养生,是一年中最见效的时间段

这不是玄学。中医强调“顺时养生”,立秋之气内敛,自律神经也跟着调整此时如果作息规律、饮食清淡、适当运动,对免疫力、情绪稳定、内分泌调节都有帮助。

特别是女性朋友,立秋养得好,月经、手脚冰凉、怕冷问题会明显改善

好消息五:睡得踏实了,褪黑素终于“上岗”

白天不再那么长,夜晚来得早,人体的生物钟开始恢复正常节律。褪黑素分泌增加,睡眠质量会比夏天更稳

这是身体的“自我修复工厂”开始运转的信号,睡得好了,免疫系统才有机会修复,细胞代谢也更顺畅

南方医科大学的一项睡眠研究指出,立秋后两周内,国人平均入睡时间提前约30分钟,深度睡眠时长增加10%,这是真正的“养命觉”。

好消息六:过敏少了,皮肤开始“消停”

夏天痱子、湿疹、皮肤瘙痒闹个不停,立秋后空气湿度下降,皮肤终于可以喘口气

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观察显示,夏秋交替是皮肤屏障修复的关键期,此时适当使用润肤霜、减少洗澡频率,能让皮肤从“战斗状态”恢复正常

但也提醒一句,干燥也可能引发瘙痒,尤其是老年人,别用碱性肥皂,洗澡水别太烫,越洗越干,越干越痒

立秋这么一过,是个“气血收敛、百病易显”的节气。说好听点,是调理好时机;说难听点,是“旧病复发”的开场锣。

别总把疾病想得太远,其实每天的作息、吃喝、穿衣,都是在给身体“上发条”。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回应你。

立秋来了,不是让你幻想凉爽,而是提醒你:该收的心收一收,该调的身调一调,别把秋天当成“喘口气”的时节,而是“重新上发条”的机会。

别等到真正的寒冬来临,才开始后悔没把这段时间用好。

参考文献:

[1]王文涛, 刘玉兰. 立秋节气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18): 1345-1349.

[2]赵丽芳, 胡建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秋季加重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2, 21(10): 763-768.

[3]杨丽, 黄明. 秋季节气变换对胃肠道疾病影响的观察与分析[J]. 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11): 905-908.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