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27日,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针对上市公司越博动力2018年—2022年的财务欺诈及信披违规,开出3000多万罚单,并首次对“帮凶”罚款230万元。
这几年,A股市场上数据造假的公司越来越多。
2025年6月27日,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针对上市公司越博动力2018年—2022年的财务欺诈及信披违规,开出3000多万罚单,并首次对“帮凶”罚款230万元。
监管这记重拳,不仅撕破了越博动力的“皇帝新衣”,还直击幕后“造假产业链”,意在穿透式打击A股财务欺诈的全链条参与者。
越博动力上市首年就胆大包天,虚构4.25亿元空气营收,占当期公开数据86.08%;利润注水1.53亿元,虚增幅度达到匪夷所思的546.3%——相当于把1块钱的生意,包装成了6.5块。
如此肆无忌惮的财务欺诈,彻底践踏了资本市场的诚信红线。
从“昔日大白马”到“今日黑天鹅”,回看越博动力的A股史,其财务欺诈的草蛇灰线,或许2018年IPO前早就伏脉千里了。
2009年初,中央出台相关文件,正式将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承诺提供高额财政补贴。
2011年,随着政策逐渐落地,该产业链的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此时,正在奥联电子就职的李占江,嗅到了行业的巨大红利,决定辞职下海经商。
2012年4月,32岁的李占江,在南京科技园租了两间房,成立小作坊——越博动力,业务主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车辆系统,兼营其他零部件以及电子产品等。
2013年,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开始细化,乘用车根据里程最高补6万/辆、客车根据车身长度最高补50万/辆、专用车根据电池容量最高补15万/辆……
丰厚的补贴对于新能源供应链的成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成了某些不法分子眼里的“唐僧肉”。
2015年—2016年,“骗补”风波席卷整个行业,很多车企罔顾市场需求,疯狂生产以6米客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型,原因就是补贴高于造价。
当骗补黑名单公之于众,越博动力头号欠款方“东风特汽”赫然在列!
更致命的是,越博动力IPO前三年即2015年—2017年的财报显示,其主营收入几乎与应收账款同步大幅增长。
“骗补”风波让越博动力本就脆弱的财报,更加风雨飘摇。
即便如此,越博动力竟赶在补贴退坡前,于2018年5月惊险闯关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可是,“初心若偏,步步皆陷。”
高额补贴和激增的应收账款,虽然能在短期助力越博冲刺IPO,但本质上掩盖了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为越博动力日后的崩塌埋下了“财务地雷”。
摊牌了,不装了!
越博动力IPO后,立马上演业绩变脸术——归母净利润从上年度的9425万降到2121万,同比暴跌77.5%!
而到了2019年,越博动力平地一声惊雷,归母净利润居然爆出7.88亿巨额亏损,直接炸懵投资者!
自此,越博动力深陷财务泥潭,公司对外解释新能源补贴到期影响了公司净利润。
实际上,越博动力的病根远不止此。
早在越博IPO前,2015年至2017年营收和应收账款就异常同步飙升,其主要原因在于越博加入了沃特玛联盟。
该联盟以“电池三巨头”之一的沃特玛为理事长、越博动力为副理事长,通过战略合作、资源共享或技术互补,绑定全产业链上下游,并要求下游车企必须采购联盟零部件。
越博动力就是该联盟中的电机总供应商。背靠沃特玛联盟,越博业绩飙升、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藤蔓攀高枝,枝断首坠地。
联盟的“带头大哥”沃特玛,因核心产品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仅14.3%达标,远低于政策补贴门槛,导致库存积压如山,资金链几近断裂。
同时期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已转向三元电池,能量密度显著领先;沃特玛却因资金链断裂致使三元电池研发受阻。
技术升级迟缓,导致沃特玛的市场竞争力急剧下滑。2018年中期,沃特玛遭遇断崖式下跌,行业排名跌出前十。
大厦将倾,依附其上的产业链企业自然难逃厄运。
2018年越博动力财报显示净利润暴跌超七成!这还是虚增后的利润数据,实际越博动力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另一方面,受“骗补”影响,政策红利开始转向——非个人车辆的补贴需在行驶3万公里才可领取。
一石激起千层浪,“3万公里”政策相当于下游车企的回款周期至少要延期一年以上。
而沃特玛和越博动力的资金回笼受制于下游整车厂的付款节奏,资金链的质量开始恶化。
作为沃特玛联盟的“现金奶牛”,下游车企“东风特汽”曾为联盟贡献了约1/3的营收,更是越博的头号欠款户,其欠款占比高达63.25%。
然而到2018年底,东风特汽竟以802台厢式货运车转让越博动力来抵债,市场一片哗然。
2019年,越博被迫计提5.12亿坏账;2022年,越博通过关联交易转让部分欠款;最终,2024年越博动力因失去信披能力,被勒令退出深圳创业板。
从退出回看入场:最讽刺的是,越博动力当初的IPO招股书中,根本没有提及沃特玛联盟这个单一大客户,如果当时充分披露了公司业务主要来自该联盟,铁定无法上市。
当然,越博动力的小动作肯定不止于此。
或许在IPO前,越博动力就已经借助沃特玛联盟中的关联方,对2015年—2017年的财报数据注入了不少水分。
虽然,目前监管趋势也在强化"穿透式审查",但是,利益链的复杂性仍导致灰色操作屡禁不止。
从越博动力欺诈案可以看出:监管对A股财务欺诈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升级,比如首次处罚配合造假方,释放严打造假产业链的信号,但仍有大量股民认为处罚力度不够、上市公司违法成本太低。
究其根本,A股的定位从来都是扎根于国家的基本面。
14亿人口,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制造业、依靠制造业。资本市场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托举实体经济。
A股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它不以资本回报率为核心,而是以实体经济支撑率为根本使命。
而且,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处在新兴阶段,害怕“一棍子打死”。因此,我们的监管更侧重警示教化、整体保护,而非“杀一儆百”。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A股亏损过亿的企业占比超1/3。
若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些亏损企业中的一大半会被退市。但A股却异常包容亏损企业,让它们继续活跃在交易榜单上。
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经济逻辑与社会考量。
仔细研究,这些亏损企业虽然净利润为负,但营收规模依然可观。也就是说:它们仍在维持生产和就业。
这种“赔本赚吆喝、亏损不退市”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资本市场机制与社会民生相博弈的结果。
倘若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没有投资者愿意干这种不赚钱的生意。
但放在国内经济环境下,14亿人,需要这些不太赚钱的上市公司如毛细血管般,默默维系着社会的运转。
说到底:实体经济是根,股市是脉——输血保生存,造血谋未来。
-END-
参考资料:
1.每经网:《监管对越博动力造假追责至第三方,筑牢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防线》
2.投行小兵:《监管点名!如此巧合!公司上市当年就疯狂造假虚构利润1.5亿,申请IPO业绩爆发增长是不是也该查查?》
3.皮海洲:《对造假帮凶就该追责且应全面追责》
4.能源碳道:《一文看懂补贴政策驱动下的新能源“十年”》
5.雪球:《A股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停滞不前?》
作者:铭靖
编辑:柳叶叨叨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