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在餐厅吃面,前面就摆着一个Labubu公仔,对着她笑,乍看她似乎很凄凉,但她却说自己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永远不会背弃她的伴侣。
文︱邱立本
情绪价值就是寻找“爽”点,逃离现实烦嚣,进入可以按摩情绪的世界,开拓利润丰厚的情绪经济圈,一刀直插集体心灵,挑动最敏感的神经,发现刹那间就是永恒。
情绪价值是时代的最强音。在二十一世纪初叶,越来越多人都毫不掩饰地拥抱情绪价值,一种在碎片化生活的节奏中,寻找“爽点”,孤独的,但却永远不会寂寞。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在餐厅吃面,前面就摆着一个Labubu公仔,对着她笑,乍看她似乎很凄凉,但她却说自己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永远不会背弃她的伴侣。
但她其实还戴着耳机,对着手机,刷她喜欢的爽剧——霸道总裁爱上了我却最终被我抛弃的反转再反转的情节、穷小子被所有人歧视但却最后逆袭成功的励志故事。这些微短剧,三十秒就有一个小高潮,打你一巴掌,或是泼你一身的红酒,或是被人推进游泳池,然后上演一场英雄救美。严肃的艺术评论家对这些微短剧嗤之以鼻,但小老百姓爱看、沉迷、被每一集最后悬念的“勾子”勾住,就一直看下去,最后要灌钱进去看完,才舒了一口气。
这开拓了一个情绪经济圈,只要能创造一个让消费者感到“爽”的叙述,逃离现实的烦嚣,进入一个可以按摩情绪的世界,追寻一个暂忘一切的天地。
中国微短剧的厉害之处不仅是内容,而是它的传播方式,在手机的竖屏,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无论是地铁上、巴士上还是床上,都在极短的时间感受戏剧化的人生与人生的戏剧化。
那些看似狗血的情节,没有什么铺垫,没有起承转合,而是一刀直插观众的集体心灵,挑动最敏感的神经。就好像爱情小说的名言:刹那间就是永恒。
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鲁汉(Marshall McLuhan)说过:媒介就是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微短剧的短平快,就是善用手机的平台,以最简便的方式,让观众可以进入一种刹那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境界。
这也和网络上大量流行的长篇电视剧的简捷版一样,一口气看完《甄嬛传》,一口气看完《琅琊榜》等,让观众可以多快好省地感受本来要看几个礼拜的作品。
情绪经济圈也包括微短剧背后的网络小说,也是高潮迭起,但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留有伏笔。这其实就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传统,每一个回合结尾都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一环扣一环,让读者看到欲仙欲死,欲罢不能。
中国的网络小说,其实就是微短剧的感情大后方,每天约千万的作者都在创作不同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丰沛的灵感资源。中国人的情绪经济圈正在不断扩大,远征美国,也席卷东南亚,写下现代的文化“出海”传奇。
来源:邱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