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实拍1972年的中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1:55 1

摘要:有人说: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却充满人情味的年代;是一个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如火如荼的年代;是一个物质虽不富裕,但心灵却异常丰盈的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怀念。

为啥很多人怀念70年代?

有人说: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却充满人情味的年代;是一个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如火如荼的年代;是一个物质虽不富裕,但心灵却异常丰盈的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怀念。

也有人说:70年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代。它并没有那么完美,物资匮乏,日子太苦了,根本不是现在人能想象到的;另外还有好多事不能说;经历过70年代的人,都不会怀念那个年代。

笔者认为: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的特点。或许它不够完美,但教会了人们坚韧。时代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其说怀念那个年代,不如说是怀念那个年代逝去的青春岁月。怀念,是铭记。忘记,更是释怀。

下面这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一个叫“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国外组织,在1972年访华时拍摄。记录了当时中国人日常生活最真实一面。

这些照片大概共有数千张,笔者挑选其中一部分,分享给大家。看完这些既遥远又熟悉的老照片,你的内心一定也会感慨万千。

1972年,考察团来到上海工人新村,采访了一位姓鲍的工人家庭。男主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很满意。有班上,有工资,生活上有保障。

这是鲍姓工人家庭的两个孩子,姐妹俩坐在小饭桌边吃饭,四菜一汤白米饭,生活上真不错,超越了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

1972年,上海一名女工退休时的情景。光荣退休,脸上喜气洋洋,工友们敲锣打鼓为她送行。这样的场面,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1972年,河北一户人家,祖孙三代站在院子里合影,他们看上去淳朴善良。当时的北方,很多农村都是这种样式的房屋和院落。

为了欢迎外宾参观,村子里的女青年们正在排练文艺节目。她们戴头上柳条帽,换上压箱底的漂亮衣裳,舞蹈充满了斗志。

1972年,北京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工农兵学员们正在认真上课,一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是乡亲们评选出来的,因此,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深造机会。

1972年,北京31中的女学生们,身穿泳衣跳进泳池,似乎能听到她们的欢声笑语。青春,是定格在泳池边溅起的水花。

1972年,火车站上,不少乘客正在等待上车。当时人们出行,火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戴着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在车站上维持秩序。

1972年,南方电子厂里,已经有标准化的车间,工人们穿着白大褂,正在组装和调试机器设备。

1972年,北方农村,当时耕地主要还是靠畜力。犁地后进行耙地,把地整理平整。耙地时,还要有人把一些坷垃敲碎。

1972年,知识青年们跟着老农一起去地里干活,边走边向他们请教农业生产经验。知识青年把青春洒在了农村,无怨无悔。

1972年,河北遵化沙石峪,村干部叫来一名背着小药箱的女子,她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一行人正在赶往田间地头,为社员们排忧解难。

1972年,上海造船厂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劳动。仔细看,一线工作岗位上,既有男工,也有女工人。她们不怕脏不怕累,女子也能顶起半边天。

70年代,不少工厂都自己开办有托儿所、幼儿园,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照片中,几名保育员正在照看孩子。

1972年,一名军人带着家人到长城旅游,摄影师为他们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当时长城上游客不是很多,附近的山上光秃秃的。

延安是当时很多人梦想去看看的地方。照片中三名工作人员站在桥上,身后是延安桥和宝塔山上的宝塔。

1972年,部队上的医务兵来到当地一家聋哑学校,免费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孩子们胸前佩戴着像章,摄影师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

1972年,上海汽车展上,几辆国产轿车停在站位上,看上去很拉风。有人说这是上海牌汽车,当年一般人还真开不起。

1972年,天津五七干校里,几名干部正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当时,全国有五七干校100多所,一直到1979年,各地的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1972年,北京一家商店里,瓜果蔬菜摆放得很整齐。几名女子提着菜篮子,在选购水果。后墙上写着时代标语。

1972年,北京十三陵景区里,一对年轻的恋人正坐在椅子上休息。男子手拿价值不菲的相机,女孩拿着两瓶汽水。那时候,自由恋爱刚刚兴起。

1972年,天津一所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课, 每个人都很认真。这样的画面,是很多七零八零后的回忆。

1972年,河北沙石峪,社员们利用农闲季节,组织起来为村里的小学修建操场,不少小孩子也加入其中,场面很壮观。

1972年,天津一所小学校里,学校组织孩子们勤工俭学。照片中这个小男孩,正在把小灯泡装进包装盒,干得很认真。

1972年,一所中学的体育课上,学生们手拿木棍,做出拼刺的动作。他们动作一致,喊杀声震天。

1972年,在一座码头上,搬运工人正在往岸上卸载货物。他们工作很是体力活,赚得也是辛苦钱。

1972年,河北唐山街头,一名老人家正在卖冰棍。白色的木箱上写着“为人民服务”,街上人们大部分穿的都是蓝色的中山装,太有年代感了。

70年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繁忙的唐山街头,一名父亲推着自行车向前走,车上坐着他的两个孩子。

结束语:回望70年代,或许不够完美,但它用它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坚韧、团结与希望。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际上那个,现在才是最好的时代。还是那句话:不忘初心,珍惜当下!

来源:春桃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