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凉亭乡:平凡日子里的“挣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1:12 1

摘要:今年五月,于我而言,迈过了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从城市楼宇里那些精致的营销策划案中抽离出来,重新踩进了这片生养我的茶山泥土里。三个月的浸润,日子像揉捻过的青叶,褪去了浮华,显露出生活最本真的脉络——那些浸润着汗水、茶香与无言坚韧的日常。

今年五月,于我而言,迈过了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从城市楼宇里那些精致的营销策划案中抽离出来,重新踩进了这片生养我的茶山泥土里。三个月的浸润,日子像揉捻过的青叶,褪去了浮华,显露出生活最本真的脉络——那些浸润着汗水、茶香与无言坚韧的日常。

村里工作的日子,不是办公室里公事公办的疏离。这里,迎面撞见的是喊你乳名的叔伯,是攥着你手絮叨家长里短的婶娘。一张张沟壑纵横的脸,是岁月写下的账本,你得用心去读,用情去还。敷衍不得,推诿不得。事情办砸了,不用谁责骂,自己心里那道坎儿,就像山梁一样横着,硌得慌。

晨光里的扫帚与掌心的温热

天还蒙着黛青色,露珠在草尖上打颤。同事的电话铃声,常常是唤醒村庄的第一声号角。早上五点,公益岗的叔婶们已聚在路边,扫帚划过水泥地的"沙沙"声,是乡村清晨最朴素的交响。他们多是留守家园的人,肩上担着孙辈的温饱和茶园的收成。这清扫的活儿,是政府给脱贫户的一份微薄暖意,更是他们守护家园的拳拳心意。看着被露水打湿的裤脚,看着清理干净后畅通的小路,那份踏实感,沉甸甸的,像极了农人手中饱满的谷穗。中午的日头最毒,却是我们入户为老人做养老认证的"黄金时间"。灶膛熄了火,他们在家摇着蒲扇。手机屏幕的光映着老人沟壑纵横的脸,指尖划过屏幕,"眨眼"完成了养老金认证操作。一句"麻烦你了,有贵娃长大懂事了",伴着硬塞进手里的西瓜、糖块儿,你要是不要,他们还给你生气嘞!那份朴素的认可,瞬间熨平了奔波的燥热,心底漾开的暖意,是以前公司里任何绩效奖金都无法比拟的甘甜。

夜幕下的灯光与肩头的重量

傍晚七点,暑气未消,村口大树下摇着蒲扇的纳凉人群,成了我们宣传茶园杂木清理、防溺水、防范电诈等工作的最好讲台。支书的身影,总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为那些年久失修、昏黄不明的路灯奔波,像守护自家门前的光亮一样执着。看他一次次往返乡里,只为给夜晚归家的人多添一分安心,那份"大家长"的担当,无声地刻在我心里。而第一书记,则更像一个开路的先锋,足迹同村支书一起踏遍乡内杨河村、王湾村和周边乡镇,心思系着核桃、中草药与丝瓜络种植与销售预案,同村书记一块儿商讨建设茶叶加工厂房的规划和考量,为村集体的钱袋子,为合作社的出路,在现实的夹缝里寻找着光。我尚在学习的路上,分包着几个村民组,当姑姑拿着医保单找我,李叔让我帮忙开证明时,那份被需要的信任便沉甸甸地压上肩头。也正是这些时刻,让我这棵刚扎下根的"新苗",更用力地往这片土地深钻——环境治理、移风易俗、防诈防溺、灾害监测……从前书本上的词汇,正一点点褪去油墨味儿,化作田间地头的脚步、灶台上的叮咛,进而变成实实在在的关切与行动。

生活褶皱里的韧劲

这向阳生长的和谐画卷下,是生活本身粗粝的纹理和无声的韧性。听同事讲了一个温暖又辛酸的故事。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拉扯着小学和初中的一双儿女,还要把村里"半边天"的担子稳稳扛住。听她平淡讲起那个寒冬:零下七八度,三个月大的小娃裹成粽子平放在电瓶车后座自制的"窝"里,稍大的孩子瑟缩着站在她腿前,一路颠簸着去打疫苗。那画面,无需渲染,我单是想象那刺骨的寒风和孩子懵懂的哭闹,就足以让人鼻尖发酸,而她却只道是寻常。她平静语气下藏着的泪痕,是千万农村女性为了美好生活而撑起一片天的勋章。

一家之主的责任与担当

一家之主的责任与担当,藏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是肩头扛起的柴米油盐,是风雨中为家人撑起的屋檐,更是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肯弯下的脊梁。就像我的二舅,一个常年守在重点公益岗上的身影。他曾被疾病击倒,又被生活的重锤反复敲打。生活的苦汁,仿佛都灌进了他碗里。可他干活儿从不含糊,除草修路,手脚麻利,像一棵被雷劈过却依然倔强生长的老树,带着一身的尘土与韧劲努力向上,正是无数个他们成就了"生态凉亭 美丽茶乡"的宜人环境。

在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上,所谓的"挣扎",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它就藏在那些天不亮就起身的身影里,融进日夜操劳的汗水里。

指尖上的晨露与生计

天边刚透出一点鱼肚白,后山的薄雾还没散尽。付大伯的身影已经在茶垄间晃动了。他的竹筐被露水打得湿透,沉甸甸地坠在背上。那双手在茶树枝头翻动,又快又准,一枚枚青叶被掐下。我看他采茶,总觉得他不是在摘叶子,而是在一点点地攒着希望——儿子在外打工的担子,指望着它能轻一点;孙子读书的学费,指望着它再厚实一分。大伯他们这一辈人,苦水里泡大的,天没亮透就得爬起来干活儿,日复一日,这"挣扎"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是生活本身。他指尖沾满的露水,就是日子清苦又带着点盼头的证明。

锅台边的汗水与盼头

走进韩叔的炒茶坊,那股子浓郁的茶香,凌晨三四点就缓缓地钻出来了。锅里的青叶翻滚着,韩叔弯着腰,毛巾在额头上抹了一遍又一遍,汗水还是成溜儿地往下淌,"滋啦"一声砸在烧得通红的炉子边沿,腾起一股白汽。"炒茶是个细致活儿,火候可不敢马虎喽!"他跟我说话,眼睛却死死盯着锅里翻腾的茶叶,那眼神,像是在守护自己捧在手心里、一点一点捂热的日子。我曾在旁看过他炒茶的身影,额头上的汗试了擦,擦了又湿,他那个守在锅边的背影,真像被生活的担子压弯的老树,看着让人心头发紧,可那弯着的腰杆里,又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韧劲儿。这份"挣扎",是苦熬,也是他全部的心血和指望。

屏幕里的嘶哑与出路

夜深了,村里静悄悄的。农科站村的王支书和他们村"两委"班子,还挤在村部那点直播投影屏幕的冷光里。王支书的嗓子明显哑了,可对着抖音直播间的镜头,介绍起咱们凉亭的茶样,那股劲儿一点儿没松:"这是凉亭最地道的毛尖,色泽……!这是陈良能、杨智勇他们作坊的……"他倒了杯开水冲茶,那热气裹着茶香猛地腾起来,好像真能透过那屏幕飘出去似的。真没想到,从4月28日开播到现在,他们硬是在直播间卖出了五十多万的销售额!这对这些整天为茶叶卖不出去而发愁的茶农来说,简直是旱地里下了一场透心雨。深更半夜,屏幕的光映着他们熬红的眼睛,那沙哑却卖力的声音,成了乡亲们心里最踏实的定心丸——这小小的直播间,就是王支书他们豁出力气,给咱凉亭乡茶叶销路闯出来的一个新活路啊!

挣扎背后的光

这些在晨露中浸湿裤脚、在灶台边被烟火熏燎、在深夜里被屏幕冷光映照的身影,他们日复一日的"挣扎",哪里仅仅是求一口温饱?那指尖掐下的每一片嫩芽,是付大伯为儿孙卸下的一分重担;那铁锅边蒸腾的每一滴汗,是韩叔为生活捂热的一份盼头;那直播间里嘶哑的每一句吆喝,是王支书为凉亭乡的茶叶、为无数个家庭的生计,在山坳里奋力凿开的一线天光。这挣扎,是沉默的,是具体的,是肩上实实在在的重量,是心头沉甸甸的期盼。它没有宏大的宣言,却如同茶树根须在贫瘠石缝中无声而执拗的延伸,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肌理。

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躬身耕耘与步履不停里,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才得以触摸到最温热、最真实的脉搏。那天不亮响起的电话铃声,那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是基层治理落在实处的声音;还有那在寒风中载着幼子前行的电瓶车,那带着玩笑却重若千钧的"可不能再生病啊",还有那韩叔炒茶时滚落的汗珠,是无数普通人在命运重压下依然挺直的脊梁,是生活褶皱里迸发出的惊人韧劲;而村部深夜不熄的灯光,直播间里穿透屏幕的茶香与嘶哑,则是传统茶乡在时代浪潮中奋力突围、寻求新生的号角。这挣扎,是负重,是跋涉,更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凉亭人的"挣扎",从来不是悲情的哀叹,而是生命最本真的律动,是向阳生长的倔强姿态。它浸透了汗水,也终将沉淀为岁月回甘的醇厚茶香。当无数个、以及千千万万个在平凡日子里默默耕耘、咬牙前行的"你我他",将这份扎根泥土的坚韧,化作脚下丈量土地的力量,化作指尖创造价值的技艺,化作心中永不熄灭的对更美家园、更好生活的向往——这平凡日子里的每一寸"挣扎",便汇聚成了推动凉亭乡拔节生长的磅礴春潮。这挣扎本身,就是希望最朴素的注脚,是通往"生态凉亭美丽茶乡"那动人图景最坚实的路基。

来源:柳暗花明是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