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制”到“创新”:东阳光药重构传统Pharma价值逻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14:00 1

摘要:在创新药研发浪潮席卷全球和国家集采不断向深水区迈进之际,中国制药企业正经历从“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东阳光药作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向港交所递交IPO标志着这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药企开启了创新转型的新征程。与众多仓促转型的传统药企不同,

在创新药研发浪潮席卷全球和国家集采不断向深水区迈进之际,中国制药企业正经历从“仿制为主”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东阳光药作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向港交所递交IPO标志着这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药企开启了创新转型的新征程。与众多仓促转型的传统药企不同,东阳光药凭借其深厚的研发积淀、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视野以及对肿瘤与罕见病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正在重构传统制药企业的价值逻辑。

一、重构创新引擎

东阳光药的转型,并非一般传统药企增加一两个创新管线那么简单,而是从底层开始构建研发体系,展现出长期主义思维。因此,其价值重构不仅体现在产品管线的升级上,更体现在其研发体系的系统性重塑。

与国内同行相比,东阳光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和战略聚焦——明确将资源集中于感染、慢病和肿瘤三大核心治疗领域,同时在每个领域内布局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管线。

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构建的五大技术平台,覆盖了从早期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小分子创新药平台专注于高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和变构抑制剂开发,已成功产出克立福替尼等重磅管线;生物药平台,涵盖单抗、双抗、ADC等领域,代表性产品包括HEC921(4-1BB×LY6G6D双抗);小核酸药物平台致力于开发靶向RNA的疗法,针对传统“不可成药”靶点;PROTAC平台利用蛋白降解技术开发靶向蛋白降解剂;新型制剂平台重点开发包括口服多肽制剂、缓控释制剂等,解决药物递送难题。

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东阳光药已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管线。截至2025年,东阳光药在全球拥有150款获批药物,其中中国销售48款,海外市场销售23款。在创新药管线方面,公司在研有49款1类创新药,3款新药已经上市,1款新药申请上市,10款处于临床Ⅱ/Ⅲ期阶段,适应症覆盖肿瘤、化疗性贫血、肺纤维化、消化系统及代谢性疾病等关键治疗领域,涵盖小分子、抗体、XDC(抗体偶联药物)、小核酸、PROTAC等多种药物形式。

图1. 东阳光药研发管线,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这种“多层次、阶梯式”的管线布局既保证了短期现金流,又为长期增长储备了动力。

在专利布局方面,东阳光药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累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超2400项,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超380项,授权专利达1400余项,覆盖核心化合物、晶型、制剂工艺及用途专利。

以伊非尼酮为例,该药不仅在中国获得专利保护,还在美国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为其国际化铺平道路。2022至2024年,东阳光药境外收入及许可费分别为6040万元、4970万元和1.38亿元,占总收入的1.6%、0.8%和3.4%,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

AI时代的到来,正在加速东阳光药的创新步伐。

东阳光药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构建了从靶点发现,到分子设计阶段,再到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研发全流程AI赋能体系。这种AI研发模式使东阳光药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推进管线。

经过一系列的超前布局,东阳光药已构建起多元化且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在肿瘤及罕见病领域,多个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潜力重磅产品

01.伊非尼酮

伊非尼酮被看作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领域的潜在重磅炸弹。

IPF作为一种病因不明的致命性罕见病,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患者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仅2-3年。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肺组织进行性瘢痕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IPF患者数量从2018年的23.7万增至2022年的26.4万,预计2030年将达到34万例;全球患者总数约300万,且发病率持续上升。

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现有治疗手段仅有两款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获批上市,且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显著(约20%-30%患者因无法耐受而停药)、需频繁给药(每日2-3次)等痛点。

市场格局与商业价值方面,IPF领域呈现“双寡头垄断”的特征。2023年尼达尼布全球销售额达37.6亿美元,吡非尼酮因专利到期及仿制药冲击销售额下滑至2.2亿美元,两者合计仍占据近40亿美元市场。

然而,这一领域已有近十年无突破性新药问世,直到2025年初勃林格殷格翰的PDE4B抑制剂那米司特III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才打破僵局。这一研发困局为具备真正创新机制的药物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尤其是考虑到尼达尼布海外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市场对新一代IPF治疗药物的渴求更加强烈。

伊非尼酮是东阳光药在研的IPF治疗新药,通过同时抑制TNF-α及TGF-β1的释放以及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和纤维化进展。

伊非尼酮II期临床试验(以吡非尼酮为阳性对照)期中分析已达到研究终点。结果显示,伊非尼酮在IPF患者中疗效突出,皮肤及皮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吡非尼酮,另凭借较长的药物半衰期实现每日1次的用药频率,服用次数少且剂量更低,远优于现有药物(每日2-3次),具有同类最佳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东阳光药的伊非尼酮是国产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IPF原研新药。此前,伊非尼酮已在美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另外,伊非尼酮针对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适应症的治疗也在探索中,研发进度靠前,充分展现了该药物在纤维化肺部疾病治疗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和临床开发潜力。

图2. 2018年至2030年中国肺纤维化药物市场规模,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02.克立福替尼

首款国内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是东阳光药管线中的重磅候选药物之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中国最常见的白血病亚型,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80%,每年新发病例约2-4万例。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血液肿瘤,AML患者的生存率极低:60岁以下患者5年生存率为35-40%,60岁以上患者仅为5-15%。FLT3突变是AML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之一,约30%的患者携带此类突变,与高复发风险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尽管全球医药产业在AML治疗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但该领域仍存在显著的未满足需求。以FLT3突变AML为例,第一代FLT3抑制剂如吉瑞替尼虽能改善预后,但存在耐药性问题,且对复合突变型患者效果有限。市场格局中,FLT3抑制剂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20亿美元,但第二代抑制剂研发竞争激烈,诺华、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均有布局。

中国在该领域相对滞后,国产药物研发进度缓慢,东阳光药的克立福替尼作为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FLT3抑制剂,有望填补国产空白。

与第一代FLT3抑制剂相比,克立福替尼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对FLT3激酶的高选择性显著高于其他激酶,降低了脱靶毒性风险;对常见的耐药突变(如FLT3-F691L)保持强效抑制活性;半衰期长,可实现每日一次给药,提高患者依从性。

根据已经披露的临床研究数据,克立福替尼相对同类药物,已经展现出更优的治疗潜力。

针对既往仅经历一线治疗的FLT3-ITD(+)的AML患者,在与在研同靶点药物奎扎替尼的非头对头数据比较中,克立福替尼的治疗效果都更加出色,其40mg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部分血液学恢复率(CR/CRh率)(30.8% vs 11%)、CR率(7.7% vs 4.1%)均超过奎扎替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药对既往接受过FLT3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仍显示出抗肿瘤活性,提示其可能克服一代药物的耐药问题。

图3. 2018年至2030年中国AML药物市场规模,来源:东阳光药招股书

03.HEC53856

HEC53856,有望成为肿瘤化疗性贫血的革新性疗法。

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CIA)是恶性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70%-90%的化疗患者会因化疗引发或加重贫血症状。CIA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是导致化疗剂量减少或延迟的重要原因。

现有治疗方案包括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类药物、铁剂补充等都存在显著局限性:输血面临血源紧张和感染风险;EPO类药物存在血栓风险及潜在促进肿瘤进展的争议;口服铁剂则因吸收率低、胃肠道副作用明显而疗效有限。

HEC53856是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一种HIF-PHD抑制剂,通过抑制脯氨酰羟化酶(PHD),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IF-α),激活人体对缺氧的自然反应通路。不仅可以上调EPO表达,促进EPO生成;还能改善铁代谢,解决传统铁剂吸收率低的问题;又能多靶点协同,综合改善贫血微环境。

研究数据显示,HEC53856片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其安全性优于罗沙司他,药代动力学性质较恩那度司他和德度司他更具优势,并在降胆固醇的额外获益方面超越恩那度司他,彰显出成为BIC药物的巨大潜力。

东阳光药已于2023年6月启动针对非髓系恶性肿瘤CIA的II期临床试验,为国内第二家进入该适应症临床的HIF-PHI项目。此外,肾性贫血适应症临床试验正同步推进,研发进度居行业前列。

从市场格局上看,HEC53856同类药物对标阿斯利康罗沙司他,该药单就肾性贫血这一适应症年销售额就已超30亿元,HEC53856凭借“一药双适应症”(CIA+肾性贫血),市场潜力更大。另外,对比恒瑞医药、三生制药的同类在研,东阳光药的分子兼具活性与安全性优势。因此,HEC53856具备同类最优(BIC)潜力。

04.HEC201625

HEC201625作为PD-L1抑制剂的进化版,或将引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

全球研发竞争格局中,目前尚无口服PD-L1抑制剂获批上市。截至目前,中国已有7款口服PD-L1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包括和誉生物的ABSK-043(II期)、贝达药业的BPI-371153(I期)等。这一领域的临床价值在于其可推动肿瘤治疗向“慢病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口服给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联合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与PD-L1单抗相比,HEC201625具有突破性优势。

在PD-L1单抗不敏感的肿瘤模型(如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358和人三阴性乳腺癌DA-MB-231)中,HEC201625单药疗效优于PD-L1单抗;与化疗药(5-氟尿嘧啶)或抗血管生成药(VEGF单抗)联用显示出协同增效作用;口服给药模式突破PD-L1抗体药物静脉注射限制,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三、IPO重塑增长轨迹

东阳光药的港交所上市方案,在港股市场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吸收合并子公司+介绍上市”的双重创新组合,通过法律与资本工具的精妙结合,实现了医药资产的高效整合与资本化。

具体来看,交易方案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对控股子公司的私有化整合。东阳光药此前持有东阳光长江药业51.41%的股权,后者作为集团重要的医药资产平台,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与生产能力。通过吸收合并方式实现私有化,本质上是将分散的医药资产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其次是创新性的换股安排。作为私有化的对价支付方式,东阳光药并非采用现金收购,而是向原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东发行H股进行换股。这一设计既规避了大规模现金支出对公司流动性的潜在冲击,又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了股东利益的平稳过渡。

最后是“介绍上市”的登陆方式。与传统IPO通过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不同,介绍上市不涉及首次公开募股环节,仅通过现有股份在交易所挂牌实现公开交易。港交所此模式的核心要求在于发行人需证明其具备持续上市地位的能力,包括充足的公众持股量与健全的公司治理。

这种模式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实现了“零融资式上市”,避免了新股发行对原有股权结构的稀释;其二,将资产整合与上市流程合并,大幅缩短了资本化周期;其三,通过股权置换降低了交易成本,较传统现金收购节省财务费用约30%以上。

据港交所公开数据,2010年至2023年间采用介绍方式上市的企业占比不足5%,而结合子公司吸收合并的案例更是不足1%,东阳光药的操作因此被业内视为医药资产证券化的教科书案例。

从财务视角审视,东阳光药的IPO创新模式在资金管理、股权结构与融资弹性三个层面形成了独特优势,为医药企业在资本运作中平衡风险与收益提供了新思路。

结 语

东阳光药的创新转型路径,为中国传统药企的价值重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通过重塑研发体系、聚焦核心治疗领域、布局差异化管线以及创新资本运作,公司稳步实现了从仿制药企向创新驱动型药企的转变。这一历程也映射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升级轨迹,在政策红利、技术迭代等多重驱动下,中国药企正从“fast-follow”模式加速迈向“原始创新”的新阶段。东阳光药未来表现如何,药渡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1. 东阳光药招股书

2.《东阳光药,鸟枪换炮》,同写意,2025-7-8

3.《东阳光药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疆亘资本,2025-6-18

*声明:本文仅是介绍医药疾病领域研究进展或简述研究概况或分享医药相关讯息,并非也不会进行治疗或诊断方案推荐,也不对相关投资构成任何建议。内容如有疏漏,欢迎沟通指出!

来源:药渡数据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