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破局:东风汽车的“V型”转型样本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18:17 1

摘要:“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头部效应凸显、价格战加速‘优胜劣汰’的严峻格局,集团在2023年果断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对自主新能源管理体制动真格。”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强调,“这不仅是‘东方风起’计划和‘跃迁行动’的深化,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集结,目标直指

2023年,一份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成绩单”,将东风汽车,这家拥有56年历史、营收超千亿的汽车央企,推至转型的十字路口。合资市场收缩与新能源转型投入的双重挤压,折射出传统巨头在产业巨变中的阵痛。

仅一年后,局面生变。2024年,东风交出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35%,新能源汽车销售涨幅达64.4%,经营效益同比改善超72亿元,自主新能源乘用车单车毛利成功转正并提升75%,成功实现从“首亏”到“首转”的V型反弹,这标志着转型开始穿透财务层面。

逆转背后,是一场触及筋骨的自我革命。面对行业“淘汰赛”加速,东风没有选择保守疗法,而是启动涵盖品牌重塑、技术攻坚、全球布局、生态重构四大维度的战略跃迁:刀刃向内,打破多品牌内耗,重构资源聚合的作战体系;重注技术,构建“三线并进”能源路线与智能化生态护城河;扬帆出海,以体系化能力支撑自主新能源出口飙升229%;链主担当,在湖北投入千亿级资金锻造汽车产业共同体。

这场转型,不仅是财务数据的修复,更关乎生存模式的切换:从依赖合资利润的“舒适区”,转向以自主核心技术与全球化能力为根基的新发展范式。其以“破”求“立”的实践,为身处变局的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观察央企转型深度与可能性的关键样本。

品牌立魂:从“首亏”到“首转”

展开剩余90%

2023年,受合资市场收缩与新能源投入加大的双重压力,东风集团遭遇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困局之下,唯有破而后立。这一年,东风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将品牌转型作为引擎,开启了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改革。

“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头部效应凸显、价格战加速‘优胜劣汰’的严峻格局,集团在2023年果断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对自主新能源管理体制动真格。”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强调,“这不仅是‘东方风起’计划和‘跃迁行动’的深化,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集结,目标直指资源整合、力出一孔,全面提升产销规模和体系能力。”

定位清晰化成为东风应对市场分化的核心策略,由此构建了“三列两层”品牌战略矩阵。顶层由岚图、猛士两大高端品牌领衔,分别锁定高端智能电动与豪华电动越野赛道;主力层则聚焦东风母品牌,其下东风纳米、东风奕派、东风风神三大子品牌协同发力,覆盖从国民代步到主流家用的广阔区间。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三列两层’矩阵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品牌资源分散,”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和营销端各自为政,价格区间重叠。例如奕派10至20万元的产品与风神主力市场重合,造成了资源重复投入与内耗。这也深刻反映了传统车企多品牌战略在新能源时代面临的‘散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

为解决这一痛点,东风集团果断“刀刃向内”,实施组织架构深度变革。集团总部直接运营自主乘用车事业,压缩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2023年,构建起面向未来的“1+n”研发体系:以集团研发总院为技术中枢,承担前沿技术攻关与国家级课题;贴近市场的各品牌产品研发则负责打通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路径。

改革持续深化。东风汽车相继对研发、商用车、零部件等领域进行系列调整,将27家集团直管单位整合为“4+2”事业格局,包括自主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金融4个事业群与2家合资企业,推动研发、营销、采购、制造等全价值链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协同。

既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割裂体系,又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2025年6月26日,改革迎来了高潮,东风奕派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整合风神、奕派、东风纳米三大品牌核心资源,推行“双品牌、多体系”战略:新东风奕派品牌,整合原奕派与纳米,主打年轻、智能、科技;东风风神品牌则专注家庭出行与海外拓展。

“奕派科技削减品牌数量,深度整合资源,是东风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重大战略调整。此举改变了以往资源分散、定位重叠的局面,实现全价值链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自主乘用车突破奠定基础。”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指出。

改革成效在市场上迅速引爆。6月21日,岚图FREE+正式下线,仅三天后以22.99万元起开启预售,18小时内订单即突破10000台,成为东风高端新能源爆发的缩影。7月18日,东风猛士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能越野第一车”猛士M817启动预售,1小时内订单高达9713台,再次验证品牌向上势能;1至7月,奕派科技累计销量134592辆,同比增长32%,其中7月单月销售为27923辆,同比增长70.9%。

市场捷报印证品牌价值跃升。岚图凭借FREE、梦想家站稳30万+市场,2023年销量翻番;猛士917以百万级“电动硬派越野”成功填补国产空白。

此外,东风汽车整体业绩也迎来了反弹。2024年,东风销售自主品牌汽车137万辆,同比增长35%,远超行业平均;占集团销量比重提升至55%;新能源汽车销售86万辆,同比增长64.4%;经营效益逆势同比改善超72亿元;自主新能源乘用车单车平均毛利成功转正、同比大幅改善75%。

技术立身: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6月16日,东风日产N7以突破2万辆大定的成绩,在上市仅50天便刷新了合资纯电车型的销售纪录。这款诞生于“天演架构”的战略级纯电车型,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东风这家“国家队”老将在新能源赛道技术势能全面爆发的宣言。

从实验室里马赫动力47.06%热效率的轰鸣,到量子架构彻底告别“油改电”的桎梏,再到太极大模型勾勒未来人车关系的图景......一场以“自主可控”为底色的技术革命正在东风体系内深度推进,驱动其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生态级重构。

在能源技术路线上,东风汽车已率先成为国内少数实现“纯电、混动、氢能三线并进”的整车集团。

在纯电领域,该集团斥资超百亿元打造的猛士MORA豪华电动越野平台与量子智能电动架构,从根源上摒弃了行业诟病的“油改电”;岚图FREE+搭载的800V高压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直击用户核心痛点;商用车方面,龙擎3.0动力链突破51.08%热效率天花板,按年行驶15万公里计算,单台车可节省燃料费用近1.5万元。

在混动战场,马赫动力成为技术名片。其超级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7.06%,刷新中汽中心“能效之星”认证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化能力,搭载该系统的皓瀚DH-i车型实现“油电同价”,推动混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

在氢能赛道,东风已构建覆盖70kW至400kW全栈式氢动力平台。2025年初发布的400kW氢燃料电堆专为49吨重卡打造,功率密度达4.5kW/L,寿命超3万小时。在襄阳基地,氢能中试线正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为商用车零碳转型储备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一场汽车智能革命在东风悄然开展。2025年上海车展亮相的“天元智能”技术品牌,以企业级太极大模型为“智慧大脑”,标志着其智能化建设进入全新维度。

据介绍,东风汽车在底层架构方面,自研天元电子电气架构实现动力、智驾、座舱、车身四域融合,算力提升5倍。在智能驾驶方面,L2级城市NOA系统具备复杂环境推理决策能力,将覆盖岚图、奕派全系车型。在智能座舱方面,全系接入DeepSeek大模型,构建“视觉+语音+生物感知”三位一体交互系统,当车辆能通过摄像头感知驾驶员疲劳状态并主动播放提神音乐,人车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更具颠覆性的是“具身智能体”(Embodied AI Agent)战略。在东风科技跃迁3.0蓝图中,汽车将进化为具备自主感知、决策、进化能力的“新物种”。柳汽工厂已率先落地人形机器人产线,覆盖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校准等11道工序,这不仅是制造升级,更为“汽车+机器人”的生态协同埋下伏笔。

技术立身的背后,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3年以来,东风研发投入年增幅超40%,截至2024年末,有效专利达24418件,其中发明专利达9821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专利超5000件,马赫动力专利集群1370件,氢舟技术专利940件。

“技术纵深决定转型高度,”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东风的三纵(能源多元化)+一核(智能化)战略,使其在央企转型中独具体系化优势。当龙擎动力链在鄂尔多斯煤矿重载实测中展现耐力,当岚图FREE+在卡塔尔沙漠完成极端环境验证,东风的科技底色正转化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出海立旗:从品牌扬帆到全球扎根

当贝尔格莱德的夜色被东风展厅的灯光点亮,DONGFENG(东风)、VOYAH(岚图)、MHERO(猛士)三面品牌旗帜首次在巴尔干半岛迎风飘扬,这不仅是一个新展厅的开业,更是东风深耕欧洲市场、加速全球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2025年上半年,东风海外销量突破11.5万辆,自主新能源出口更是暴涨229%,一幅以“体系布局、技术出海、文化融合”为核心的全球化图景正加速铺展。

在这幅图景中,品牌先行,岚图勇当尖兵。作为东风冲击全球高端市场的核心引擎,岚图已布局挪威、丹麦等40余国市场。2025年,其步伐愈发铿锵:5月,阿联酋旗舰店开业,落子中东;6月,多哈展厅迎客,卡塔尔沙漠见证FREE极温挑战;7月,波兰华沙三品牌联展,中东欧渗透加速。

全球布局,体系支撑是关键。支撑品牌扬帆远航的,是东风在海外构建的坚实体系网络。3月14日,一列满载岚图新车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武汉)“东风号”鸣笛启程,仅用18天便跨越万里抵达莫斯科,刷新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入欧的时效纪录。

这背后,是东风编织的全球化体系大网:实现制造网络全球覆盖,7家境外子公司与11个海外KD工厂协同发力,实现欧洲、南美本地化生产;研发深度本土适配,完成100余项海外车型开发,其中天龙GX在单一市场销量突破1.1万辆;服务升级快速响应,智利圣地亚哥商用车旗舰店开业,南美服务响应提速30%,非洲市场,东风商用车以“零故障”交付尼日利亚首批200台订单,赢得1600台追加合同。

技术出海,驱动价值跃升。东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是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的技术标准输出。纳米BOX凭借卓越表现登顶荷兰电动车销量榜,1.2万辆“国民电车”驶入全球20国;猛士917携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进军瑞士,开创中国豪华电动越野车闯荡欧洲的先河;更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参与制定联合国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标准,成为首家牵头整车企业。

技术势能正高效转化为市场动能。2025年上半年,东风自主新能源出口占比飙升至25%,较三年前大幅提升18个百分点。在波兰市场,搭载马赫电混PHREV技术的风神L7,以1500km超长综合续航引发消费者排队试驾热潮。

文化融合,实现价值共享。东风深知,全球化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价值与文化共鸣。东风进出口公司出海负责人点明品牌出海的秘诀,“在荷兰,我们将纳米BOX充电界面适配当地支付习惯;在马来西亚,车机系统增加清真寺导航功能——本土化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从产品到服务,从功能到情感,东风正努力融入全球用户的生活场景,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跨越。”

合作立信:从链主引领到构建共同体

在“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辆辆新能源车鱼贯而下。2025年上半年,武汉经开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整车产量34.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16.6万辆,占比近半。这一势头,正是武汉市作为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核心区域的生动缩影。东风汽车,正以链主之责深度融入区域发展,驱动中部汽车产业由大向强跃迁。

东风汽车深谙“在湖北,为湖北”的使命,其核心战略是协同区域,重塑产业版图,优化全省产业布局。通过精准定位与资源整合,构建起绵延500公里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黄金走廊。在武汉,这一连续13年以汽车为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约1/5的城市,聚焦乘用车整车及“三电”核心技术研发制造,作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大脑”与高端制造基地;在襄阳,打造经济型电动车、轻型商用车基地及国家级检测认证高地;在十堰,深耕中重型商用车、军用车制造;在随州,专攻特色专用车领域。

依托此基础,武汉已集聚8家乘用车、3家客车、8家专用车企业及超10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产业密集区,与襄阳、十堰、随州形成差异化、协同化互补格局,“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东风明确,链主的责任在于筑牢产业“底盘”,突破“卡脖子”环节。因此,该集团牵头组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联合40余家单位,成功量产首颗国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武汉在这一领域持续突破,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成为全球首款全景通识高算力芯片,芯擎科技“星辰一号”填补国内7纳米车规级高性能智能驾驶芯片空白;携手产业链伙伴突破IGBT与碳化硅技术瓶颈;联合中国铝业、中国一重建成全球最大16000吨一体化压铸双产线,将新能源车底盘零件从数百个精简为单一组件,实现轻量化与效率双跃升;建成22GWh电芯、100万套电驱、5000套氢燃料电池中试等核心产能,为产业提供硬核支撑,直接带动省内超1000家一级供应商同步升级,有力支撑了武汉“三电”产业链的完善,集聚中创新航、智新科技、博格华纳等百余家骨干企业;构建起以东风为中心的半径50公里“两小时产业生态圈”,高效协同2600余家零部件企业。

东风还积极构建开放融合新生态,引领产业走向“共赢”。组建12个产业创新联盟,汇聚华为、腾讯等超300家伙伴,在AI、自动驾驶等领域协同攻关,测算显示整体产业链效能提升超30%;2024年与80家伙伴达成21项战略合作,覆盖物流、能源等多领域,深度绑定省内重点企业资源。

在东风的加持下,武汉在智能网联领域走在前列。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双智试点”及“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已集聚160家核心企业,建成全市统一服务平台,开放3829公里测试道路,并在7个方面实现全国“第一”突破。

东风与武汉的深度协同,正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2021年至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均增长53.7%,占汽车总产量比重从6%跃升至39%。岚图、奕派、猛士等品牌崛起,吉利路特斯等重大项目落户,20余款新能源车型上市,共同绘就了武汉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

“面向‘十五五’,东风将加大湖北省内项目投资和战略布局,锚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东风汽车和湖北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吸引全球顶尖智力,强化光谷、车谷科教资源联动,为创新蓄能;持续巩固和扩大‘武襄十随’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势,使其成为湖北乃至中部崛起的坚实底盘。”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指出。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重塑全球汽车格局的浪潮中,武汉“中国车谷”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借力东风链主的强力引擎,正加速奔跑。东风汽车以“在地方、为地方”的深厚责任感和千亿级的战略投入,不仅筑牢了湖北万亿汽车产业的根基,更以“链主”的担当与实力,为中部地区崛起锻造了一条强劲的汽车产业脊梁。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