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和浩特的晨光总带着些许烧麦香,这种独特的气息在街巷间弥漫,最终都悄然汇入一个个“烧麦馆”的招牌里。对于我这个从东北来到呼和浩特人而言,烧麦是一种新的味觉记忆。三十多的时间,我已经“入乡随俗”了,一周不吃两顿烧麦就馋了,经常光顾的必然提及的去处,就是我们小区门
探访老绥元,感受它的文化气息
作者/孙树恒
一
呼和浩特的晨光总带着些许烧麦香,这种独特的气息在街巷间弥漫,最终都悄然汇入一个个“烧麦馆”的招牌里。对于我这个从东北来到呼和浩特人而言,烧麦是一种新的味觉记忆。三十多的时间,我已经“入乡随俗”了,一周不吃两顿烧麦就馋了,经常光顾的必然提及的去处,就是我们小区门口的“老绥元”,但正如世间所有的人间烟火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这家以烧麦闻名的商号,其真正的生命力,非要推门而入方能窥见。
与老绥元董事长李翠萍女士的相识,只是一些公众场合,是一场场不经意的邂逅。这几天偶尔谈及起来,我们的交流寥寥数语,却总能在提及“文化”二字时产生共鸣。她谈及老绥元烧麦时流露的郑重,让我忽然醒悟:为何这看似寻常的“小烧麦”,能做成支撑一方经济的“大产业”。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老绥元坚守的不是速成的商业模式,而是浸润在岁月里的文化根脉。
在今天我应邀走进老绥元总部,找到了一个答案。推门瞬间便被一种特殊的氛围包裹,那是知识与经验碰撞的火花,是文化与商业交融的气场。在座的每位嘉宾都是行业翘楚:深耕经济领域的学者型前辈李岳清先生,目光中透着对本土品牌的关切;曾以《大盛魁》镜头捕捉过骆驼千年风骨的著名导演王新民,身上带着草原文化的豪迈与细腻;金融专家张学珊则从专业角度审视着企业的发展脉络。再加上老绥元董事长李翠萍萍、总经理周恒强等核心团队成员,以及参加合作洽谈的阿拉善驻呼联络处主任姜凯一行,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专业与专注的光芒。这样的阵容绝非偶然,它无声地诉说着:老绥元是一家真正把文化刻进骨髓的企业。那一刻,我对这个熟悉的品牌生出全新的敬意。
我深刻体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真谛。当不同领域的智慧围绕着一笼烧麦碰撞交融,当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承找到完美契合点,老绥元的成功密码已然清晰,它搭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品牌故事的讲述者。
二
我的座位前方,静静躺着一本线装书,封面《老绥元:连续多年服务全国两会》。这样的装帧本身就带着对传统的致敬,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与麦香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书中没有浮夸的宣传,只有实实在在的记录:从2012年3月首次服务全国两会开始,老绥元的烧麦便带着内蒙古的烟火气,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的餐桌。
书页里夹着几张珍贵的照片,厨师团队在准备餐食时专注的神情,还有名人名家与工作人员在一些现场的合影。“我们带着草原的馈赠,把最纯正的味道送到北京,让全国人民尝到内蒙古的温暖。”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出了品牌的初心。
书中专门收录了“名人与老绥元”的故事,字里行间满是文化人对美食的深情。包括著名作家邓九刚、著名导演王新民、著名摄影家额博、艺术家吉尔格楞、文史专家邢野、文化学者薛晓先教授。老绥元烧麦大师、非遗传承人霍金玲都榜上有名。
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篇章。烧麦大师霍金玲的照片占据了整整一页,这位从事烧麦制作四十余年的匠人,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却依旧清亮。书中记录着她的话:“烧麦皮要擀得薄如纸,能看见馅料的颜色;褶子要捏得匀,十八道褶是规矩更是敬意。”正是这样的坚守,让老绥元烧麦制作技艺成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手艺得以代代相传。
线装书的最后几页,罗列着老绥元获得的荣誉:中国名点、中华老字号、内蒙古著名商标……但最沉甸甸的,无疑是“中国地标美食代表”这一称号。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三
老绥元的历史可追溯至1922年,山西商人古掌柜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创办“上义元”糕点铺,后兼营烧麦,以“皮薄馅鲜、诚信经营”闻名。其将晋商技艺与草原风味融合,首创奶皮子月饼与羊肉烧麦,在商旅云集的归化城站稳脚跟,“一两面粉八只麦,十八道褶见真章”的口碑流传至今。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上义元与三家老字号合并,更名“老绥元”,寓意传承绥远美食文脉。计划经济时期,匠人霍金玲等坚守手工擀皮、现剁馅料的传统,在物资匮乏中创新出素馅烧麦等品种,1972年更登上自治区庆典餐桌。
1988年,李翠萍接过传承接力棒,从铁棚小摊起步,2003年注册“老绥元”商标,2011年推动“绥远烧麦制作技艺”入选内蒙古非遗,霍金玲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老绥元已发展为拥有140余家连锁店,1200多名员工的餐饮集团,建立从苏尼特羊养殖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连续十年服务全国两会,入选“中国地标美食代表”。
企业以“守正创新”为理念:非遗工坊系统传承18道核心工序,文化展厅陈列百年老工具;同时开发海鲜烧麦等新品,通过冷链技术实现全国配送,短视频直播让“十八道褶”技艺走向大众。2024年启动“百城百店”计划,新店均设传统工艺展示区。
如今的老绥元,已不只是一家餐饮企业,更成为呼和浩特的文化名片,许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只为品尝这笼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烧麦。
从民国商号到现代品牌,老绥元用百年坚守证明:小烧麦里藏着大文化,老手艺中孕育新生机。正如李翠萍董事长所说:“我们卖的不只是烧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感寄托。”
四
会议进行中,我的目光被墙上的几条会议纪律吸引:“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开无议题的会,不开无结果的会。”这几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绥元的管理之道。旁边还贴着会议流程规范,从议题征集、材料准备到纪要分发,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透着工作的严谨。
我注意到,会议全程有专人用电脑做记录,记录员时而抬头核对发言内容,时而快速敲击键盘,神情专注。会议结束后要发会议纪要。
老绥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这样的会议制度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走形式。”他们每周一开管理层例会,每月开文化研讨会,每季度开战略分析会,每次会议都目标明确、效率极高。这种高效的会议文化,让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方向。
会议虽然延时,没有一点疲劳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忽然明白,老绥元能把小烧麦做成大产业,靠的不仅是文化底蕴,更是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从会议纪律到日常运营,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态度,正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五
会议结束后,我们移步到老绥元的餐厅。刚坐下,一股浓郁的麦香便扑面而来,服务员端来一笼热气腾腾的烧麦,洁白的面皮在蒸汽中微微颤动,仿佛一朵朵含苞待放的雪梅。老绥元的管理人员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招牌羊肉烧麦,大家尝尝,多提宝贵意见。”
我轻轻夹起一个烧麦,薄如蝉翼的面皮上捏着均匀的十八道褶,顶端留着小小的开口,隐约可见里面鲜嫩的馅料。咬下一口,汤汁瞬间在口中爆开,羊肉的鲜美、葱姜的清香与面皮的麦香完美融合,滋味醇厚却不油腻。管理人员介绍说,这看似简单的烧麦,制作起来大有讲究:面粉要经过三次醒发才能保证筋道,羊肉要手工剁制而非机器绞碎才能保留汁水,馅料配比更是经过百年传承的秘方。
在开放式厨房,我见到了非遗传承人霍金玲大师。只见她手中的擀面杖灵活转动,面团转眼就变成了直径近十厘米的薄皮,对着光看几乎透明。“擀皮要讲究‘中心厚边缘薄’,这样才能兜住馅料的汤汁。”眼神专注得如同在完成一件艺术品。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老绥元的厨师都要经过三年基本功训练才能上岗,光是练习捏褶子,就要用掉几百斤面粉。
午餐席间,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老绥元的产品体系:除了传统羊肉烧麦,还有适应现代口味的素馅烧麦、海鲜烧麦;搭配烧麦的砖茶,选用的是内蒙古传统工艺制作的青砖茶,解腻暖胃;就连佐餐的小菜,也是用古法腌制的酸黄瓜和芥菜丝。他们不断询问我们的口感体验,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这种对产品的敬畏之心令人感动。
品尝着美味的烧麦,听着背后的故事,我终于完全理解了“小烧麦,大产业”的深意。老绥元的成功,不在于规模的扩张,而在于对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不在于利润的追求,而在于对品质的极致打磨。从选材到制作,从管理到服务,每个环节都浸润着匠心,每个细节都传递着文化。
离开老绥元时,夕阳正为招牌镀上一层金光。麦香依旧在空气中飘荡,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这笼小小的烧麦,承载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匠心的坚守。在老绥元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是文化自信在舌尖上的生动体现。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