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斯资本迷局:高负债分红38亿后赴港IPO,家族套现拷问成长根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21:08 1

摘要:当众多高负债企业收紧银根以求自保时,空调巨头奥克斯却上演了一场备受争议的资本戏码。2024年,这家资产负债率高达84.6%的企业,毅然宣布分红37.94亿元——这笔钱不仅超过了当年29.1亿元的净利润,更相当于其近三年利润总和的一半以上。随着现金储备从51亿元

当众多高负债企业收紧银根以求自保时,空调巨头奥克斯却上演了一场备受争议的资本戏码。2024年,这家资产负债率高达84.6%的企业,毅然宣布分红37.94亿元——这笔钱不仅超过了当年29.1亿元的净利润,更相当于其近三年利润总和的一半以上。随着现金储备从51亿元骤降至29亿元,实控人郑坚江家族凭借96.36%的绝对控股权,将约36.56亿元收入囊中。

更令人侧目的是,分红余音未落,奥克斯便加速推进赴港IPO,计划募资6-8亿美元(约47-62亿港元),声称用于全球研发与智能制造升级。左手巨额分红套现,右手向公众市场融资“补血”,这一矛盾操作瞬间引爆市场质疑,也将奥克斯深层的经营隐忧暴露于聚光灯下。

从“价格屠夫”到“资本玩家”:草根神话褪色

奥克斯的发家史曾是中国制造业草根逆袭的经典样本。

1986年,25岁的修理工郑坚江接手濒临倒闭的乡镇钟表零件厂,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三年内将企业规模扩大500倍,称霸电能表市场。1994年跨界空调行业后,他更以颠覆者姿态搅动行业:40多款产品降价30%,售价普遍低于同行30%-60%,五年内销量冲进行业前四。2009年率先入驻淘宝、2011年直供京东,2018年其线上份额一度高达26%,稳坐线上头把交椅。

然而,价格战红利正急速消散。

2024年,奥克斯家用空调线上均价跌至2207元,同比下滑11.2%,市场份额缩水至5.02%,甚至被后来者小米(13.42%)反超。更严峻的是,原材料成本攀升与能效标准升级持续挤压其毛利空间——2024年毛利率仅21%,不足格力(37%)的六成。为维系增长,奥克斯近年转向资本杠杆与多元化:2015年收购港股公司布局地产投资,代工业务(ODM)占比超80%,自主品牌海外拓展严重滞后,资产负债率自2022年起持续高居80%以上,远超格力、美的约60%的健康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行业竞争从价格比拼转向技术驱动时,奥克斯的研发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2.4%,远低于头部企业 3%至4%的均值,在压缩机、变频技术等核心领域缺乏专利积累,逐渐陷入“低端锁定”的转型困局。

十年专利缠斗:27连败背后的技术困局

奥克斯与行业龙头格力长达十年的法律鏖战,成为其技术短板的残酷注脚。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起格力发起27起专利诉讼,奥克斯无一胜诉,累计判赔额超1.16 亿元。2019年一场诉讼更创下行业纪录——因侵犯格力“画时代”空调专利,奥克斯被判赔偿4000万元,该案入选2019 年广东知识产权十大案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公开斥责其“偷技术、弄虚作假”,直指其依赖外部采购技术而非自主研发的弊端。

奥克斯也曾试图反击。2018年斥资收购东芝开利压缩机专利,随后在多地向格力发起索赔超2.2亿元的诉讼。然而这场“专利狙击战”最终铩羽:格力启动专利无效程序,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部分专利无效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进一步认定该专利不符合授权条件,最高人民法院2023 年12月终审裁定撤销原判,认定格力不侵权,奥克斯最终未获赔偿。

这场持续六年的纠纷,不仅消耗了双方巨额的财务与管理资源,更暴露了奥克斯的核心短板:技术断供风险凸显,核心部件长期依赖外购——2024年仅向供应商D采购压缩机就花费7.13亿元。当格力通过全资子公司凌达压缩机(供应超 90% 内部需求)掌控产业链时,奥克斯的技术命脉始终受制于人。

分红疑云与IPO算计:谁在为家族套现买单?

在负债高压与转型困局下,奥克斯的38亿分红操作引发强烈反弹。根据招股书及公开数据,2024 年奥克斯净利润为29.1亿元,但其分红金额却高达37.94亿元,超出当年利润 8.8亿元,相当于2022年至 2024 年三年净利润总和的55%。

财务数据显示,分红后公司流动负债升至207亿元,远超199亿元流动资产,流动比率跌至0.86的警戒线,流动负债净额升至24.7亿元,偿债能力显著恶化。更微妙的是,分红大幅缩表后,其净资产收益率(ROE)被动推高至72.05%(因分红减少股东权益基数,同等利润下收益率计算值被迫升高),位居港股家电企业之首,营造出“高效盈利”幻象,实则掩盖了偿债能力恶化的真相。

郑氏家族的离岸资本架构(Ze Hui、奥克斯控股)牢牢掌控公司96.36%的投票权,使得分红实质成为家族财富转移通道。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总裁忻宁年薪高达上千万元(研发团队均薪10倍以上),而郑氏家族成员不从公司支薪;关联企业富诺暖通(郑氏亲属控股)两年内获得奥克斯5.7亿元采购订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接近工厂人士透露,分红后部分工厂被曝无预警裁员,员工补偿仅按底薪计算,分红资金未惠及员工福利或技术升级。

选择港股而非A股上市,则被市场解读为利用两地规则差异实现“政策套利”。A股严控IPO前突击分红——若三年累计分红超净利润50%且金额超3亿元,可能直接导致上市折戟。而港股对此并无硬性限制。奥克斯曾两次折戟A股(2016年新三板退市、2023年终止辅导),转战港股实为绕开监管红线。招股书显示,IPO募资用途避谈债务问题,但公司贸易应收款已从2022年14.28亿元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47.65亿元,供应链资金缺口持续扩大。业内分析尖锐指出:这实质是“用公众资本填补家族套现后的运营黑洞”。

转型生死局:资本游戏难破三重枷锁

奥克斯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家族企业在资本运作中的典型矛盾:当分红成为家族套现的快捷通道,企业决策容易倾向短期利益输送而非长期价值创造。实控人通过分红转移资金后,公众股东需承担更高的负债风险及转型不确定性,而创始团队却已提前锁定收益。

历史案例显示,福华化学、鸿博股份等上市前大额分红的企业,常遭遇估值折价或监管问询。若奥克斯未来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下跌将进一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而家族财富早已套现离场。

从行业视角看,奥克斯面临的转型压力日益凸显,面临三重致命挑战:

技术突围无门路:研发投入常年徘徊在2.4%,三年累计16.75亿元,不及美的单年研发费(162亿)的零头。虽于2023年与松下合作建厂布局压缩机,但进度存疑;AI空调、环保制冷剂等新赛道需长期重金投入。

品牌溢价难突破:海外收入占比57%看似亮眼,但超80%为代工贴牌,自有品牌占比不足10%。高端子品牌“ShinFlow”收入占比微乎其微,中央空调业务仅占9.3%,消费者心智仍将其锚定在“低价”标签。

治理痼疾难根治:郑坚江任董事长,胞弟郑江、内兄何锡万把控董事会,家族绝对控股下决策倾向短期套利。反观美的何享健将经营权交棒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完成转型,奥克斯缺乏去家族化的魄力。

奥克斯的迷局映照着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阵痛——当价格战武器锈蚀、技术短板毕现、家族利益凌驾企业长远发展时,再高明的资本游戏,也难以掩盖企业增长模式的深层次危机。

中国制造业的下半场,比拼的是核心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奥克斯站在港股上市的十字路口,市场真正关注的是:这家企业能否摆脱“左手套现、右手融资” 的循环,以技术创新和治理升级重构可持续增长逻辑。毕竟,资本杠杆终有边界,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价值创造。

文: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 古马

来源:新黄河科技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