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方丈印乐法师上任这几天,连推六条新规,雷霆手段一出,三十多位僧人集体还俗。
别以为寺庙就是清净地。
少林寺最近这一波操作,比武僧打擂还精彩——
新方丈印乐法师上任这几天,连推六条新规,雷霆手段一出,三十多位僧人集体还俗。
网民看傻眼的同时,更让那个原本“口碑崩塌”的释永信,竟然在舆论场悄悄逆袭?
这场堪比宫斗剧的“寺庙风暴”,你要是还以为和你无关,那可就太低估少林寺的江湖地位了。
释永信落马,少林寺形象跌到谷底。
就在大家以为这尊神也就此归于沉寂时,新的方丈——印乐法师走马上任。
本以为他会“低调维稳”,结果上任就来了个下马威:六条新规,刀刀见骨。
取消高价香火钱、禁止扫码布施、关闭淘宝店、喊停武僧商业演出、恢复传统作息、整顿开放区域……一句话概括:把少林寺从一座“景区”,硬生生扭回成了“寺庙”。
而这,还只是开始。
据东方卫视报道,新规第一个动作就是干掉“钱”字。
方丈室现在随便看;以前烧香要“高香”“头香”加钱才灵,现在统统取消,扫码付款也一律取缔,只有纸币功德箱。
更狠的是,原来靠商业演出吃饭的武僧团,直接被打回“冷宫”。
淘宝店没了,文创项目散了,演出也不演了,连拍照收费都取消,干脆利落。
武僧们上午去田里种菜,下午闭门打坐。寺内恢复凌晨四点半钟声作息,谁也别想赖床。
你说你来学功夫?不好意思,现在先修“佛法”,再学“拳法”。
这种改革,等于把过去十几年“经营少林寺”的那一套,全盘否定。
说白了,新方丈是想把庙“洗白”,可问题是,这白是洗出来了,饭碗也砸了一地。
短短几天,三十多位僧人相继“还俗”或请辞。
这些人可不是“打坐吃斋”的苦行僧,而是少林寺各类营运项目的核心骨干。
有人是文创团队主力,做的是淘宝直播和IP周边策划;
有人是武僧团主打,常年在国外演出赚钱;还有的,是专门负责香火项目和功德运营的勤务人员。
如今新规一出,这些岗位全废了。
一时之间,外界一片哗然。有人点赞:“终于清理门户”;
也有人担心:“没有商业化,少林寺还能撑得住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改革,竟然让释永信口碑出现了奇妙的“逆转”。
不少人突然怀念起释永信。
说到底,在他手里,少林寺从一间落灰小庙,变成了全球最知名的佛门IP。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成绩摆在那里。
先是网红鲁大魔开直播力挺,说“功劳不能被一杆子打死”,更别老盯着绯闻不放。
接着经济学者宋清辉也站出来放话,“少林寺之前的收入体系,是他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贴出了释永信上任前后的少林寺对比照——破庙和金顶之间的落差太明显了。
最积极站台的,是导演傅华阳。
这位“少林寺文化传播中心”的前总经理,曾是释永信亲自扶持的人。
两人合作二十年,从纪录片到国际推广,他都在前线。
释永信落马后,傅华阳公开发文:“即使他十恶不赦,我依然认他为师,养他终老。”
有人点赞他的义气,也有人翻出旧账,说他俩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不是认师父,是认资源。”
还有网友讽刺:“别说养老了,释永信自己豪宅、豪车、红颜知己样样齐,不需要你养。”
这还没完,“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也来掺了一脚。
他说:“释永信是我永远的师父!”因为多年前他在寺中办过一场皈依仪式。
可问题是,皈依归皈依,李阳根本没出家,连寺里常住都谈不上。
李阳接着又说:“中国人不要仇富。”
释永信变得富有,是能力的体现。
把释永信事件拔高成了“国民素质问题”。
这招真是一手“偷换概念”,把骂贪官的舆情变成了“贫民妒忌富人”。
可网友不买账,直接拿刘强东举例:“人家更有钱,不也被人夸?关键是你配不配富。”
他还建议“功过分开谈”,可网友马上回怼:“发展少林寺的是整个时代,不是释永信一个人,他只是顺势而为,还顺了那么多香火钱。”
这一波李阳发声,说到底不过是一次“洗人设”尝试——他知道当年因为家暴被封杀,如今借着“尊师重道”的幌子试图东山再起。
只不过网友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吃瓜不带脑的群体了。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了香火钱、商演费、淘宝收入,少林寺还怎么养活几千号人?
印乐法师的策略也不是拍脑袋。
他从白马寺调来时,就带着成熟的“清修样板”:
改建空置建筑为免费禅修所、开发有机农场供游客参观体验、让武僧转型讲师,专讲佛法文化公益课。
这一套在白马寺是行得通的,可换到规模更大的少林寺,挑战就不一样了。
寺里4000人,人吃马嚼。
哪怕不用演出、不开淘宝,光靠种菜,真能维持下去吗?
这次改革,是一次大洗牌。
假和尚退场,真修行者才能入驻。
可佛门清净,不代表不食人间烟火。
印乐法师要做的,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没人试过的平衡点。
这场“六新规风暴”带给我们一个大哉问:
寺庙到底该不该商业化?
释永信式的操作,至少给了少林寺一个“活着”的模样;
而印乐法师的改革,则试图还原“出世”的本质。
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当下。
来源:小儛电影嘚啵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