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网络暴力,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8:54 1

摘要:8月5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2025年8月1日20时38分,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事发后,该院迅速组织抢救,坠楼人员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死亡。经核实,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女,57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成

8月5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2025年8月1日20时38分,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事发后,该院迅速组织抢救,坠楼人员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死亡。经核实,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女,57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正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邵医生曾获“河南省优秀妇产科医师”等荣誉,生前遭受“3个账号连续7个多月的网暴”。邵医生家属称,3起医疗纠纷是酿成此次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3起医疗纠纷中,3个家庭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互相引流,由此引来大批网络水军对邵医生进行攻击和人肉搜索。

(图源 新华社)

周口市卫健委还在进一步调查邵医生坠亡事件,而亡者家属对网络暴力的控诉,令人心痛。

这不是第一起与网络暴力有关的恶性事件。此前,寻亲男孩刘学州因与生父母的纠葛,在网络上遭遇大量谩骂和侮辱后轻生离世;“粉发女孩”郑灵华因为一张与病床上爷爷的合影而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最终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条条生命的逝去,未能阻止网络暴力不时的肆虐。

这首先源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施暴者无需承担现实中的道德压力,肆意宣泄恶意。“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甚至将网暴视为一种“娱乐”。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往往会放大极端言论,使攻击性内容获得更多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网络暴力是一种群体性的“道德审判”。当个体被贴上某个容易触发互联网阀门的标签,网民的情绪便会迅速发酵,最终演变成一场集体霸凌。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参与者未必全怀有恶意,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句轻率的评论、一次随手的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多起悲剧引发舆论震动,但网络暴力依然久治不绝,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执行滞后,我国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但取证难、追责难问题突出,导致受害者维权成本极高;平台责任缺位,部分社交平台为追求流量,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助推争议内容;社会认知偏差,仍有人将网暴视为“言论自由”,或认为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种冷漠与误解,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类似悲剧都会引发短暂关注,但舆论的热度消退后,网暴仍会卷土重来。这种将生命推向绝境的网络暴力,是社会戾气的缩影,若不对极端化言论土壤进行系统性治理,类似事件难免重复发生。

(图源 新华社)

遏制网络暴力,需要多方面的积极行动。

在法律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解释,明确网暴行为的刑事追责标准,建立快速取证与跨平台联动机制;在互联网平台层面上,需要强化算法伦理,对恶意内容前置拦截,设立“网暴预警系统”,为受害者提供一键取证与心理援助通道;在社会层面上,需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让公众学会理性发声,同时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避免让受害者独自承受压力。

每一场网络暴力,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行动,有所改变,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社会的进步,应从对每一条鲜活生命的珍重开始。

来源:鹤岗萝北检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