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延喜:老子认为从车轮的中空,陶器的中空,房屋的中空,形成了它们有用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个“无”,方才有了车子、坛子、房子的用处,这就叫无中生有,“无用”才是大用。
董延喜:老子认为从车轮的中空,陶器的中空,房屋的中空,形成了它们有用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个“无”,方才有了车子、坛子、房子的用处,这就叫无中生有,“无用”才是大用。
老子通过三个比方、三个论据展示大道在产生天地万物时有无相生过程,意在把 “无” 的作用彰显出来。老子认为宇宙万物起于虚无,归于虚无。 虚无是人类的一种很特别的存在状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在《人间世》中讲述的“栎社树”寓言,说从前有个姓石的木匠到了齐国的曲辕,看见一棵被人当作神社的栎树,树冠大到可遮蔽数千头牛,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80尺方才分枝,前来观赏的人潮如同赶集一般,但木匠对此却不屑一顾。徒弟追上前去问道:“弟子从未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但师傅却不屑多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回答说:“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散木。正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如此长寿。”到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跟他说:“你拿我跟木纹细密的树木相比吗?山楂、梨、橘、柚等果类,果熟了就被打落,落下了还要受辱,小枝被折断、大枝被拉弯。正因为它们有用而受到了伤害,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凡物无不如此,我这种无用正是我的大用啊。假使我有用,能够长得如此高大吗……”
庄子的寓言是从反面阐述做人的道理,这个寓言体现的是一种珍惜生命价值,看淡富贵功名的内含。在庄子看来,保全个人的生命和人格,进而体悟宇宙人生的大道才是最重要的。在现实中,因“有用”而急功近利、折损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英年早逝现象就是一个突出例证。
据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已达60万,相当于每天有1600多人“过劳死”,在30-50岁死者中,95.7%是过度疲劳致死。不论过度劳累出于何种意愿,实质都是对生命价值的忽视,没有认识到生命比一切富贵名利都宝贵。庄子认为“有用”若有害于生命,实际上是无用;而“无用”若有益于保全生命和人格,则是有用或大用。
(摘自董延喜著《道德经传家版》)
【作者简介】董延喜,资深媒体人,道学传播者。新闻从业五十七年,发表作品万余篇,有三篇被选入大学教材;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老子文化的通俗化解读和接地气传播;创办《中国道学论坛》等道网传媒,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研发“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为国内外作了大量道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使得一大批道文化景观得以恢复重建;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800余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来源:仙乡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