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黄浦江畔到黄河源头,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纵使相隔千里,也挡不住山海情深。2022年7月,虹口区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支援玛沁县和文山州工作的“接力棒”踏上了援青援滇之路,多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也用满腔热情书
从黄浦江畔到黄河源头,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纵使相隔千里,也挡不住山海情深。2022年7月,虹口区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支援玛沁县和文山州工作的“接力棒”踏上了援青援滇之路,多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也用满腔热情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援外故事。
在援青援滇工作期满之际,区委组织部、区合作交流办、区融媒体中心特推出“我们的答案|援外干部人才风采”系列专访,分享他们的援外感悟,为大家展示虹口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成果,也号召广大干部人才持续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今天我们迎来最后一期,听一听虹口区第二批“组团式”帮扶援滇教育团队的故事↓↓↓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马关县,一批来自上海的教育工作者,以赤诚之心和过硬本领,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帮扶的动人篇章。自2022年中央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虹口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奔赴马关,在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两条战线上精准发力,为边疆教育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激活校园发展动能
马关一中团队将上海和昆明三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入当地,通过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全方位协作平台,引入科学管理制度,累计修订完善学校各类管理制度50余项。创新提出“苦干+巧干”工作思路,推行“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教学策略,优化学校作息和作业管理,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凝练“团结苦干、守正创新”校风,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与校园文化内涵。
马关职高团队迅速制定《组团式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搭建“云南-上海-马关”三位一体共建平台。秉持依法治校理念,通过教代会修订完善涵盖考核激励、师资建设、教学规范等15项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为学校规范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核心质量实现办学水平跨越
马关一中的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三年帮扶成效显著。文化一本上线人数从57人跃升至195人,提升3.4倍;本科率从53%提高至76.2%。2025年高考,包揽全县600分以上学生,学科尖子生占比极高,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70余人次获省州级荣誉或竞赛奖项。
马关职高的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也实现飞跃。2025年职教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185人参考,本科录取34人,本专科总录取率达97.84%。师生技能竞赛卓有成效,累计获省级奖项8项、州级97项。2024年首次斩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实现金奖“零突破”。2025年8月学校服装专业将代表云南省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专业建设紧跟产业需求,新增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等3个前瞻性专业,并成功构建多个“3+2”中高职贯通培养通道。
强化育人根基队伍能力显著增强
马关一中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建立“一带三”帮扶机制及省州级名师工作室8个。通过大量示范课、讲座、教学竞赛及赴沪滇名校研修,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晋升正高级教师4人(新增2人),新增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9人,省州级名师、骨干教师等达46人。
马关职高构建了“输血+造血”培养模式,沪滇教师结对带教40名本地骨干,组织多批次赴沪研修。新增正高级讲师1名,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5名,建成名校长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3个,“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1.2%,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改善硬件设施育人体系更加完善
马关一中累计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图书馆,升级实验室,室内体育馆、学生食堂即将竣工,硬件设施显著升级。马关职高整合沪滇资金投入356.5万元,更新智慧教室设备,新建心理咨询室、茶艺室、VR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媒体工作室等9个特色场室,并获批223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用于校园原址提升改建一期工程,办学环境焕然一新。
两校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育融合。马关一中开发“多彩马关”“边疆印记”校本课程群,建设“五红长廊”,开展“跟着国旗看上海”研学,设立“昆三中实验班”及“华虹澄”助学金精准助学。马关职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大国工匠”等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赴沪研学,并建立爱心捐赠机制,累计获捐物资价值388万元惠及2000余学子,实施“一对一”精准助学。
虹口援滇教育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将上海的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和深厚情谊播撒在云岭大地。他们不仅带来了显著的办学成绩提升,更激发了边疆学校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精准帮扶、激发内力、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未来,虹口援滇教育团队将继续扎根边疆,与当地师生同心同德,深化帮扶内涵,巩固拓展成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边疆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更大的虹口智慧和力量。
援青援滇干部人才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浇灌希望,筑起了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地。他们克服身体不适,跨越文化差异,让上海经验、虹口经验在玛沁、文山落地生根。如今,当地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生态宜居环境持续改善,教育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这正是援青援滇干部对于对口支援工作交出的最美答卷。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