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5后在凌晨两点发完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护肝片" 的朋友圈,转头拆开胶原蛋白口服液当早餐;当爸妈不再频繁跑医院,而是用家用血糖仪每天监测数据;当健身房里的打卡照比肌肉线条更重要 —— 你或许没发现,健康消费早已进入新周期。
当95后在凌晨两点发完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护肝片" 的朋友圈,转头拆开胶原蛋白口服液当早餐;当爸妈不再频繁跑医院,而是用家用血糖仪每天监测数据;当健身房里的打卡照比肌肉线条更重要 —— 你或许没发现,健康消费早已进入新周期。
近日,知名趋势营销专家、知萌咨询创始人兼CEO肖明超受邀结合消费趋势以及医药健康行业的机遇,为大健康赛道做整合营销传播服务专业平台——康迅传媒做了专题培训,有几点趋势感想和大家分享。
从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到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到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突破 2500 元,逐渐到从老一辈盯着血压血糖 "不生病",转变成 Z 世代追求 "气色好、抗压力、状态满"……健康消费话题,不再是 "生病后被动治疗" 的老情节,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 "主动养状态" 新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健康消费新周期里的关键变化:为什么大家突然开始"为状态买单"?专业医疗设备怎么就搬进了客厅?而 Z 世代又在用怎样的 "状态养生" 逻辑颠覆行业规则?
消费拐点到了: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健康消费新周期已至
首先,健康消费的“拐点” 特征已愈发清晰。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从“体重管理年” 行动全面铺开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挂牌,清晰释放出“预防为主、主动健康” 的发展导向,为健康消费市场定下发展基调。
在这个政策引导下,国家卫健委于2025 年 1 月 10 日发布消息称,2024 年居民健康素养较 2012 年提升 23.07 个百分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 2547 元,康养旅居消费规模突破 9 万亿元。
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健康心理的根本性转变:从“生病才就医” 的被动模式,转向 “主动管理健康” 。当人均预期寿命从 2015 年的 76.34 岁向 2030 年的 79 岁迈进,“活得长” 已不再是核心追求,“活得好” 成为新的消费共识,健康消费新周期的大幕正式拉开。
消费心理变了:从 “疾病应对” 到 “健康管理” 的底层逻辑重构
健康消费的核心变化,始于消费者心理的深层重构。过去大家谈健康,多是盯着血压、血糖这些生理指标,关注“不生病”;现在不一样了。传统认知中,健康消费多聚焦 “疾病发生后” 的治疗干预,但如今,消费者已从 “被动应对疾病” 转向 “主动经营生命质量”。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健康定义的扩容,从“生理指标” 到 “身心平衡”,健康定义走向多维化、全面化。
知萌 2025 年趋势报告显示,79.5% 的消费者将 “清晰思维和专注力” 视为健康核心,75.9% 重视 “自我接纳和心情愉悦”,这种变化推动健康消费从单一生理指标达标,拓展至“养未来、养习惯、养神、养心、养体” 的 “新五养” 维度。健康不再局限于生理指标达标,而是拓展至身心平衡的综合状态。
二是消费重心的前移,从“治已病” 到 “防未病”,预防性健康需求成为新增长极。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健康从“可选需求” 变为 “刚性需求”。后疫情时代,“提前预防”“减少生病” 更是成为大众共识。
早期“防未病” 消费多源于对疾病的恐惧,“怕生病花钱”,而现在更多是对 “健康生活方式” 的主动追求 —— 消费者将健康管理视为 “对自己的长期投资”,愿意为 “提升生活质量” 付费,如改善睡眠、提升精力、延缓衰老等,这推动了预防性健康消费的增长和新机会的出现。
新品类空间来了:健康状态管理驱动下,健康品类呈现爆发式机遇
面对健康消费新周期,品牌需精准把握群体、产品、场景、价值的重构趋势,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机遇,而这三类健康品类正迎来爆发式机遇:
专业医疗器械家用化:把“医院标准” 搬进客厅
过去需要在医院排队检测的专业医疗设备,如今正成为家庭健康的“日常标配”。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监测的即时性需求提升,“在家就能做专业检测 / 理疗” 成了核心诉求。健康消费不再是“专门抽时间做”,而是融入日常场景。
鱼跃血糖尿酸测试仪凭借“10 秒出结果” 的便捷性成为中老年新宠。对中老年人来说,无需频繁跑医院,在家就能快速掌握血糖、尿酸等关键指标,这种 “专业检测家庭化” 解决了传统医疗场景的效率痛点。而 Breo 倍轻松艾灸盒更用 “2mm 蜂窝打孔” 技术打破了中医养生的场景限制 —— 过去需要在养生馆完成的艾灸,现在在家看电视、做家务时就能轻松实现,让专业理疗从 “专门消费” 变成 “日常习惯”。
品牌通过简化操作流程、轻量级产品设计,让专业医疗器械褪去“高冷感”,适配家庭场景的使用习惯。对用户而言,这是健康管理效率的升级;对品牌来说,则是专业医疗资源下沉至消费端的重要机会。
量化自我实时化:数据说话,让健康管理 “看得见、摸得着”
“今天走了多少步?睡眠深睡时长够不够?体脂率有没有变化?” 在 Z 世代眼中,实时掌握健康数据成了新刚需,量化自我正从 “小众习惯” 变成 “大众日常”。
中国财富网数据显示,壶铃受到女性消费者偏爱,2024-2025年全年成交额增长 282% 。说明 “居家健身” 成了日常,更印证了运动场景中 “数据化监测” 的需求 —— 用户不再盲目锻炼,而是通过心率监测、运动数据追踪来优化健康方案。
从体脂秤到智能手环,从睡眠监测仪到运动手表,这些设备的核心价值在于“实时反馈”:用数据打破健康管理的 “模糊感”,让用户能直观看到行为与健康状态的关联。这种 “量化自我” 的背后,是消费者从 “凭感觉养生” 到 “靠数据决策” 的认知升级,而 AI、传感器等技术的突破,正让这种实时化监测变得更精准、更便捷。
口袋养生日常化:把 “养生局” 装进包里,随时随地 “轻养生”
“保温杯里泡枸杞” 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的养生正朝着 “轻量化、口袋化” 进化 —— 健康食品不再需要复杂准备,拆开包装就能吃,让养生融入通勤、办公、差旅等每一个日常碎片时间。
知萌咨询《2025年消费趋势报告》提出了“悦养身心”的健康趋势中,食疗养生功能性食品正在受到市场的青睐,比如71.8% 的消费者购买过红枣枸杞饮等中式调理品,70.9% 会选择代餐产品。Swisse 的 “胆碱奶蓟草片”、思密达草莓味混悬液等产品走红,核心就在于 “易获取、易食用、易坚持”:小小的片剂或便携包装,揣在兜里就能带走,上班间隙、出差路上都能轻松补充,大大降低了健康消费的 “启动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种 “口袋养生” 正从 “单一功能补充” 转向 “内外气色管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 “补营养”,更追求 “看得见的效果”—— 比如通过抗糖产品改善皮肤状态,通过中式调理品提升气色。品牌则通过成分透明化(如 “成分党” 教育)、口感优化(如草莓味、红枣味),让养生从 “不得不做的任务” 变成 “愿意主动坚持的习惯”。
这三大趋势的共同指向,是健康消费的“去专业化” 与 “场景化”。专业医疗器械家用化,让健康监测更便捷;量化自我实时化,让健康管理更科学;口袋养生日常化,让健康习惯更容易坚持。对品牌而言,抓住这些趋势的关键,在于跳出 “医疗设备 / 养生产品” 的单一品类思维,转而思考如何用技术简化专业门槛、用设计适配日常场景、用体验降低坚持难度。毕竟在健康消费新周期里,最受欢迎的产品,一定是那些能真正融入生活的 “健康伙伴”。
Z世代主导的 “状态经济”:年轻人的健康消费逻辑真的很不一样
提到健康消费,不能不提 Z 世代。这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改写规则,“状态经济” 成为核心关键词。他们用“脆皮青年” 自嘲健康焦虑,却以 “元气感” 定义新的健康标准,在社交平台上追求自律人设。
知萌 2025 年趋势报告显示,73.8% 的年轻人关注发际线,78.7% 将 “气色和精神状态” 列为健康核心,71.4% 重视 “适应压力能力”,对他们来说,“不生病” 不够,“状态好” 才重要。
这种需求催生三类消费场景:
生理状态的能量充电型消费:用“精准补给” 对抗 “脆皮危机”
Z 世代一边自嘲 “脆皮青年”(熬夜、外卖、久坐),一边用 “朋克养生”。他们会在凌晨两点的朋友圈发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护肝片”。这种 “一边造作一边补救” 的健康消费,看似矛盾,实则是 Z 世代对 “既要快乐又要健康” 的人设注解 —— 他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却用健康消费证明 “我在努力变好”。
这类年轻人抽屉里永远备着B 族维生素(缓解疲劳)、护肝片(熬夜 “赎罪”)、黑咖啡(晨起消肿提神),这类 “即时起效” 的补给品,比传统保健品更受欢迎,因为它们直接关联 “状态修复” 的迫切需求。
心理状态的情绪疗愈型消费:用健康对抗焦虑的“心理药方”
对Z 世代而言,健康消费的情绪价值甚至超越功能价值。他们面临学业、职场、社交的多重压力,将健康产品与服务视为 “情绪调节剂”,他们用消费给情绪 “找出口”,让内心保持 “稳定输出”:
知萌报告显示73.8% 的年轻人关注发际线,“防脱” 成为 Z 世代健康消费的 “刚需痛点”。但他们买防脱产品,不止为 “长头发”,更是为缓解 “秃头焦虑”。买了就等于用了,用了就等于行了。
而冥想APP 也不再是 “助眠工具”,而是 “状态重置按钮”。Z 世代在通勤时听 “5 分钟呼吸练习”,午休时做 “10 分钟正念冥想”,用碎片化时间给大脑 “清缓存”。
社交状态的自律人设型消费:打造外在形象上的“元气感”
Z 世代的健康消费,自带强烈的 “人设属性”。他们将健康行为视为自我表达的载体,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与互动,塑造 “自律、精致、懂生活” 的个人形象,健康消费成为 “元气人设” 的核心材料。
所以健身房不再只是运动场所,更是 Z 世代的 “人设秀场”。女生瑜伽课打卡照片,男生则更爱晒力量训练视频,文案带#自律给我自由# #练出少年感# 等标签。
这种消费逻辑下,健身装备的“颜值” 与 “功能性” 同等重要:Lululemon 的瑜伽裤、蕉内的抗菌运动内衣、高颜值筋膜枪成为爆款,因为 “好装备配好状态” 的视觉效果,更易在社交平台获得点赞。
外在护肤上,更要“气色管理”,让好状态成为 “第一眼印象”。胶原蛋白、抗糖口服饮成为 “早餐标配”,因为 “喝了皮肤会发光”,连喝奶茶也要加桃胶、燕窝,追求一个内服外敷,气色红润。
当Z 世代用 “状态” 重新定义健康,健康消费也从 “医疗属性” 彻底转向 “生活属性”。
“状态” 即生活,健康消费进入 “体感时代”
如今,消费者从“治病” 到 “养状态” 的心理转变,让健康不再是 “远离疾病的负担”,而是 “享受生活的底气”;健康消费不再是 “被动预防的支出”,而是 “主动管理状态的投资”。健康消费的新剧本,其实藏着每个人对 "活得更好" 的全新追求。
对品牌来说,机遇不在于跟风,而在于重新定义健康价值:从卖“治疗产品” 到提供 “健康管理方案”,从满足 “生理需求” 到覆盖 “身心体验”,从单一功能到嵌入场景。能读懂这些变化的品牌,才能在健康消费的新周期里站稳脚跟。
来源:肖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