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的人,功在中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9:26 1

摘要:提起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先驱,大家或许最先想到的是侯德榜,而未必听过范旭东这个名字。这位杰出的湖湘子弟,率先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制碱厂,他的总工程师便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家侯德榜。

周帙恒

提起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先驱,大家或许最先想到的是侯德榜,而未必听过范旭东这个名字。这位杰出的湖湘子弟,率先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制碱厂,他的总工程师便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家侯德榜。

斯人已逝,涛声依旧。近日,历史学博士江峡创作的《煮海的人:范旭东传》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之后,江峡推出的范源廉胞弟范旭东的传记。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阴,6岁丧父,靠母亲洗衣维生。13岁入湖南时务学堂,受维新思想影响,后因戊戌政变随兄范源廉流亡日本。初学医学,后因日本校长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愤而改学化学。1908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范旭东当即决定回国。由梁启超推荐进入财政部,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后因不满腐败辞职。1913年赴欧洲考察盐政,范旭东目睹西方工业先进与中国盐业落后,由此而对精盐制造及盐的工业用途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创办民族化工。

新旧交替,风云际会,“煮海的人”登场。

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市塘沽区,扼海河之咽喉,素有“京畿门户”之称,拥有丰富的海洋化工资源,百里盐田是闻名世界的“长芦盐”生产基地。1914年, 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采用现代工艺从海水和盐卤中提炼出高纯度精盐的企业。

中国古代盐业生产多靠“煮海”——把海水煮干取盐,而范旭东用现代化设备和科学技术“煮海”,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盐业生产方式。公司生产出高纯度精盐,迅速打破洋盐垄断,开启国产精盐时代,为民族工业奠定基础。

当时,国内稍有工业思想的人,无不以生产纯碱为当务之急。1913年,范旭东在欧洲考察盐务之际,屡欲考察以盐制碱的工业,均遭拒绝。

面对技术封锁、资金短缺和列强挤压的困境,范旭东仍坚持“实业救国”,于1918年创立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办成亚洲首座纯碱工厂。

1926年6月29日,在侯德榜等的努力下,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这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被赞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从盐到碱,范旭东逐步构建“永久黄”化工体系,即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合力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发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旭东带领企业迁至重庆和四川,坚持生产,不仅满足了抗战需求,还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命脉。1943年,他还提出“十厂计划”,谋划战后化工体系建设,并在重庆发起成立建业银行以解决资金困难。

然而,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因急性肝炎病逝于重庆,年仅62岁。毛泽东在得悉范旭东去世后曾题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的亲密战友、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对他敬仰不已,感念称:“范先生乃工业斗士,建设导师,不仅公司之领导,实民族之英雄。”

《煮海的人:范旭东传》全书讲述了范旭东的四个人生阶段,从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生活,青年时代到日本留学,到学成回国在民国北洋政府工作,直到兴办盐业、化工,报效国家。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范旭东面对技术封锁、资金短缺和列强挤压,仍坚持“实业救国”的信念,最终打破西方垄断,一举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石。

本书将范旭东诸多傲人的成就和日常的事迹,用清晰的结构和清新流畅的语言呈现给世人,不仅更好地彰显了这位湘楚俊才的才情伟业,也弥补了史学界对他缺乏的应有关注。

盐粒虽小,却是民族自强的基石;煮海为盐,以实业之火淬炼中华脊梁。范旭东之名与“煮海”永镌,留给了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