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起“小学生打赏14万”的案件即将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引发热议——河北保定12岁女孩小倩(化名)在5个月内疯狂打赏交友平台主播,耗尽父母14万积蓄,如今辍学在家,心理严重受创。父亲陈正(化名)多次与平台协商退款无果,最终决定起诉该平台APP及
2025年9月,一起“小学生打赏14万”的案件即将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引发热议——河北保定12岁女孩小倩(化名)在5个月内疯狂打赏交友平台主播,耗尽父母14万积蓄,如今辍学在家,心理严重受创。父亲陈正(化名)多次与平台协商退款无果,最终决定起诉该平台APP及其关联公司。
图片来自极目新闻
我们就来看看这起案件的法律争议点,聊聊平台是否该为这场“天价打赏”买单?家长又该如何避免类似悲剧?
2023年底,小倩因上网课获得一部手机,随后下载了该交友软件APP。在聊天室里,她被网友怂恿刷礼物,刷得越多,人气越旺,一旦停止充值,关注度立刻归零。短短5个月,她疯狂充值14万元,最贵的一笔“结婚礼”高达5200元。
直到2024年3月,父亲陈正给农田水泵充值时发现银行卡只剩13元,才惊觉女儿挥霍了全家积蓄。更令人痛心的是,原本成绩优异的小倩因此事心理崩溃,小学毕业后直接辍学。
1. 未成年人打赏的法律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19条,8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大额消费行为需法定代理人(父母)追认,否则无效。
但问题在于:
- 小倩是否冒用家长账号? 若使用父母实名账户,平台可能辩称“无法识别未成年人”。
- 家长是否尽到监管责任? 法院曾判类似案件“家长监管失职,平台仅部分退款”。
2. 平台的“诱导”责任
该APP聊天室的运营模式被指涉嫌“情感操控”——通过群体起哄、即时反馈刺激未成年人持续充值。若法院认定平台存在“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可能需承担主要退款责任。
1. “社交认可”成瘾
-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极易被即时反馈绑架,陷入“打赏—关注—更疯狂打赏”的恶性循环。
2. 平台机制“挖坑”
- 许多直播APP设计“连麦PK”“礼物排行榜”等机制,利用从众心理刺激消费。
3. 家长监管的无力感
- 陈正夫妇月收入仅几千元,根本想不到12岁女儿能花光全家积蓄。
1. 家长必做3件事
- 关闭免密支付:设置每日消费限额;
- 定期检查账单:尤其关注“娱乐类”支出;
- 加强心理沟通:警惕孩子“用金钱换社交”倾向。
2. 遭遇天价打赏怎么办?
- 立即取证:录屏交易记录、保存聊天截图;
- 投诉+起诉双管齐下:先向平台申诉,同时准备起诉材料。
小倩的遭遇绝非个例——从“13岁女孩打赏3万录抽烟视频涨粉”,到“16岁少年打赏3.5万被拒退款”,未成年人正沦为直播经济的“肥羊”。
此案若判平台全责退款,将倒逼行业加强身份审核;若判家长主责,则警示全社会:手机给娃前,先上好“网络防沉迷”这堂课!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