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的宅地纠纷,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化解纠纷。一场“让他三尺”的退让,赢得邻家亦让三尺,演绎出“邻里同让”的佳话,于是便有了这条传颂至今的六尺巷。六尺巷虽窄,其蕴含的精神却极
在安庆桐城的青砖黛瓦间,六尺巷这条宽仅六尺、长不过百米的小巷,历经三百余年风雨,无声诉说着一段关于谦和与礼让的千古佳话。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的宅地纠纷,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化解纠纷。一场“让他三尺”的退让,赢得邻家亦让三尺,演绎出“邻里同让”的佳话,于是便有了这条传颂至今的六尺巷。六尺巷虽窄,其蕴含的精神却极为宽广。
今日的六尺巷,早已不是一条普通巷道,而是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
六尺巷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不仅是外在规范,更是内在修为。《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的教诲,《孟子》“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箴言,皆彰显礼让是仁德之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中华传统道德中,“让”字占据重要位置。张英选择退让三尺,体现的正是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追求。《桐城县志》载,吴家感于张家谦让之风,慨然效仿,亦退让三尺。这从“一让”到“同让”的互动,生动展现了礼让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力,六尺巷由此成为“和合”思想的鲜活注脚。
立足教育维度,六尺巷的故事为当代德育树立了精神标杆。
在桐城,中小学常组织学生游学六尺巷,开展“礼让之星”遴选活动,将古老智慧融入青春课堂。一位桐城中学的学生在作文中真挚抒怀:“立于六尺巷中,仿佛听闻张英的谆谆低语,人生自有辽阔之上的输赢。”这份无声浸润的熏陶,恰是文化传承的至善路径。
礼让的真谛,并非要求学子们无原则退避,而是培植其设身处地的同理心,磨砺其化解纷争的智慧——这正是张英当年解决邻里龃龉时所彰显的无价品格。当少年们能够读懂“让他三尺又何妨”背后的襟怀时,其收获将无比珍贵。
聚焦廉洁文化建设,六尺巷精神亦能烛照当下。
当时的张英身居高位,若要为家族谋利可谓易如反掌,但他毅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这份对权力的自我节制与不徇私情,正是现代廉洁文化的精髓。
桐城烟草近年来深入挖掘六尺巷精神所蕴藏的清廉底蕴,将其融入廉政建设之中,成效斐然。这股来自文化涵养的力量,较之刚性的法纪约束,更具有润物无声的恒久韧性。六尺巷精神告诉我们:廉洁不仅是“不取不占”的操守底线,更是一种澄明坦荡的修养境界;不仅是对权力的约束,更是对心灵尘埃的涤荡。当为政者将“让他三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廉洁从政便水到渠成。
身处激流涌动的竞争时代,六尺巷所承载的礼让精神是否过时?恰恰相反,当人际摩擦频生、社会压力陡增之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亟须“六尺巷”这眼流淌千年的智慧清泉。
礼让不是怯懦的躲避,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生活之道;不是原则的丧失,而是“和而不同”的处世宏规。在桐城,六尺巷畔的居民自发创立了“邻里互助会”,借古人之智纾解今人之困;当地法院特设“六尺巷调解室”,让传统文化在纠纷化解中焕发新光。这些鲜活的实践昭告世人:古老的智慧依然能与现代生活琴瑟和鸣。一个深谙礼让的社会,非但不乏竞争力,反而更具韧性与温情。
立于六尺巷朴拙的石板路,触摸斑驳的石砖,仿佛在触摸沉淀的时光。礼让绝非浅表的行为框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姿态。从张英的“让他三尺”到今日的共建共享,六尺巷精神不断汲取活水,内涵日益丰沛。今天,我们不仅要精心守护好这条巷道,更须守护好这条贯通古今的精神长廊。让谦和礼让的故事代代相传,让礼让的种子在万千心灵生根发芽,让它成为一座“六尺巷”的精神家园。它虽无形,却足以穿越岁月的磨砺,永不褪色。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