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场,技术人员用工具将发现的非洲大蜗牛夹到塑料桶中,再撒上食盐和药物四聚乙醛进行灭杀,并在蜗牛容易隐藏的角落撒药防治。同时,还指导物业公司保洁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灭杀。
(记者 卢国华 通讯员 刘梦莹 文/摄)6日下午,一场阵雨过后,延平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区城管局,到水南街道江南社区一小区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防治工作。
现场,技术人员用工具将发现的非洲大蜗牛夹到塑料桶中,再撒上食盐和药物四聚乙醛进行灭杀,并在蜗牛容易隐藏的角落撒药防治。同时,还指导物业公司保洁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灭杀。
“非洲大蜗牛是外来入侵物种,因其依靠腹足分泌黏液来滑行,雨后的湿润环境能让黏液保持湿润,使蜗牛的移动更顺畅省力,便于觅食。”延平区农业农村局环能站负责人陈恩浩说,白天环境干燥,非洲蜗牛躲藏在石缝、树荫等阴凉地,夜间出来觅食,昼伏夜出的特性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物理防治,在黎明、黄昏、夜间或者大雨天过后,蜗牛出来活动觅食的时候进行人工捕杀。”
那么,非洲大蜗牛有什么危害?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其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会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其身上寄生着各种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往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里“钻”,一旦感染,患者会不断发热、头痛,引发脑膜炎,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之前,非洲大蜗牛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多有发现。目前,我市仅在延平发现。”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传生说,今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方案》,于5月—9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
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负责人柯其洪介绍,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粒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黏液本身就携带着病原体,甚至在它们的粪便中,病菌和寄生虫依旧存活着。“一旦发现,千万不要触碰,更不能捡回家吃。如不小心接触到非洲大蜗牛,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
柯其洪提醒,如果在居住的小区发现非洲大蜗牛,要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找物业公司进行处理,或者找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如果在家中发现少数非洲大蜗牛,可利用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
来源:南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