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外交部表示,印在南海和平与稳定方面拥有持久利益,并公开表态支持“南海航行自由”。 8月3-4日,印度与菲律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争议海域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引发争议。在8月5日的外交部媒体简报会上,印外交部秘书佩里亚萨米·库马兰(Shri P. Kumaran)
8月4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与莫迪在新德里会面。图源:WION
《印度教徒报》8月5日报道, 印度外交部表示,印在南海和平与稳定方面拥有持久利益,并公开表态支持“南海航行自由”。 8月3-4日,印度与菲律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争议海域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引发争议。在8月5日的外交部媒体简报会上,印外交部秘书佩里亚萨米·库马兰(Shri P. Kumaran)回应称,“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明确且一致”,他表示,“南海是全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印支持在该地区享有航行与飞越自由,以及通过南海进行合法商业活动。印立场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 1982),认为有关各方应通过尊重法律和外交程序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此外,库马兰还表示,印敦促加快推进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并确保结果具有实效性和实质性,同时兼顾未参与谈判国家的利益。在最后,库马兰表示, 关于印度在南海问题所持立场的官方表述将在后续发布的印菲联合声明中正式呈现。
《论坛报》7月18日报道, 巴基斯坦政府加大水利项目投资以应对印度“水胁迫”,但相关构想面临多重困境。 据巴政府人员透露,为达成相关目标,巴不得不在正在进行的狄阿莫-巴沙大坝(Diamer-Bhasha Dam)和莫赫曼德大坝(Mohmand Dam)两大水利项目外,额外规划杰纳布水坝(Chenab dam)项目,但完成这三大项目将使巴政府面临高达1.35万亿巴基斯坦卢比(47.66亿美元)的融资压力,且按当前预算分配速度,完成前两项目就需15至20年。分析指出, 巴联邦政府仍有多条融资途径,但均存在现实问题。一是 在1万亿卢比的公共部门发展计划(PSDP)中划出水利专项资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类似建议遭联邦政府拒绝,甚至联邦政府在2025-26财年将联邦水利发展预算进一步削减了28%,仅余1330亿卢比。 二是 从各省财政中划出用于水利建设的额外资金,如此前巴联邦政府曾建议各省从贝娜齐尔收入支持计划(注:BISP,一项旨在通过现金转移支付方式减少贫困、赋权妇女的社会保护运动)的7160亿卢比中抽出一半,但该方案未获各省同意。 三是 通过提高税率或新增新税扩大税收收入。此前巴曾就征收新税向IMF寻求许可,IMF则建议转为提高销售税税率。但抛开新增税收的央地分配问题,目前巴销售税率已达18%至21%的较高水平,且联邦政府为提供电力补贴、在俾路支省修建道路已大幅上调石油税,导致柴油、石油价格上涨60%左右,恐难发掘更多征税空间。 四是 寻求重新调整财政分配,如通过修改巴天然气基础设施发展税(GIDC)法律,将已经征收的超4000亿卢比的资金转用于修建水坝。
2025年8月4日,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MK·斯大林(MK Stalin)出席位于图蒂库迪的VinFast制造厂落成典礼。图源:《印度教徒报》
路透社8月4日报道, 越南最大企业集团Vingroup下属电动汽车制造商VF(VinFast)在印首家工厂落成。 据报道,这家2017年成立的新兴企业此前更多专注越南本土市场,其近年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出海”战略进展不佳,导致该企业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VF2025年上半年共售出约71200辆汽车,其中多在越国内市场。因此,VF2024年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被视为该厂出海战略调整的“关键一步”。协议内容显示, VF将在五年内投资5亿美元,计划初始年产量5万辆;最终总投资规模可能将高达20亿美元,年产量预计可扩张至15万辆。 同时,VF表示, 一方面, 其印工厂有望发展为面向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出口中心,但其重心仍将放在满足印本土客户需求上,且未来在印业务可能进一步扩张至电动网约车服务等领域; 另一方面, VF希望更多在印本土采购零件,且称已有数家零部件供应商表示愿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国内的工业园区。
图源:《大篷车》
《大篷车》杂志8月1日报道, 北方邦塔库尔人(Thakur)针对低种姓和穆斯林的社群暴力日益猖獗,且得到政府袒护。 塔库尔人也被称为拉杰普特人,被认为属于刹帝利(武士)瓦尔纳。约吉·阿迪蒂亚纳特(Yogi Adityanath)在2017年率印人党在北方邦执政以来,一直标榜其政府“无区别快速打击犯罪”。然而,北方邦塔库尔人针对低种姓和穆斯林的暴力犯罪日益猖獗,约吉政府也被认为是“塔库尔王朝”(Thakur Raj)。 一方面,在约吉政府治下,塔库尔人占据了相当多的关键政府职位,特别是例如警察等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基层职位。 例如,反对党社会主义党(SP)党首阿卡利什(Akhilesh Yadav)就将邦直属的“警察特别行动组”戏称为“塔库尔特别行动组”(Special Thakur Force),宣称其人员构成占比中低种姓不到10%。 另一方面,塔库尔政治社会组织影响极大,裹挟政府运行。 例如,准军事组织“克勒妮军”(Karni Sena)就声称“代表塔库尔人利益”,其不仅推动神圣化一系列塔库尔历史人物,还在地方性争端中向政府施压要求其偏袒塔库尔社群。 类似“克勒妮军”的组织既构成了约吉政府支持基础,也裹挟其政策。上述两方面因素导致塔库尔人针对低种姓与穆斯林暴力日益猖獗,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 警方在打架斗殴涉刑案件中偏袒塔库尔人一方,甚至不追究谋杀案嫌疑分子。 其二, 政府在涉及塔库尔人与其他社群的利益争端中偏袒塔库尔人,如土地争端。 其三, 政府袒护塔库尔人的犯罪组织。 这些都导致曾经支持印人党的非塔库尔种姓——特别是低种姓对约吉政府日益幻灭。 北方邦是人口第一大邦,在印政治版图中举足轻重。
图源:《印度教徒报》
《印度教徒报》8月5日报道, 印抨击美欧在涉及对俄贸易问题上“双标”。 近日,针对印进口俄油,美国宣布将对印在25%的“对等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惩罚性关税,欧盟则对印一系列炼油企业出台制裁措施。8月4日, 印外交部声称,印进口俄油不仅有利于国际原油价格保持低位且符合预期,还给印消费者带来实惠。 印8月4日表示,“批评印的国家本身也与俄有贸易往来。单独针对印不合理”。2024年,欧盟与俄货物贸易额达到675亿美元。美国则自俄购买铀矿、六氟化物、钯金、肥料等重要物资。媒体指出,2017年印曾屈服于特朗普政府压力,对自伊朗和委内瑞拉原油“清零”。 然而,印在2022年顶住拜登政府压力大量购入俄油,到2023年印进口俄油占其全部原油进口的比例已超过40%。专家认为,面临美欧制裁,印或采取三种政策,一是 默默忍受美欧制裁,继续寻求与美欧谈判——这也是印至今为止政策。 二是 转向其他贸易伙伴绕开美欧。然而,这一选项或由于印担心“中国影响”受阻,特别是作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的东盟刚被印商工部长称为“中国B队”。 三是 推出针对美欧反制措施,包括停止与美欧相关谈判,甚至重新开始进口伊委原油。美欧新一轮针对印制裁或迫使印评估其与西方的关系。
印度电动汽车(EV)渗透率及相关数据。图源:网络
《印度快报》8月5日报道,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印政府顶级智库,前身系印计划部门)发布报告,建议政府在电动载具推广方面设置“软性惩罚措施”,以尽快实现既定目标。 据悉,印设立“2030年售出新车30%为电车”的目标。然而,当前印电车普及率远远不及美欧,遑论中国。当前全球的电车普及率为17%,而印仅为7.6%。其中,三轮车为16%,两轮车为5%,巴士为7%,汽车为2%,卡车为0.07%。据此,印国家转型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 印政府当前针对推广电动车的刺激政策总体上成效不佳,其可以考虑在特定领域推出惩罚性措施促进目标达成。 为了不引起重大政治争议,报告建议可以先在政府采购领域对购买电动车做出强制性规定,比如公共汽车、政府用车等。报告建议,政府不宜推出全国性指标,而是应该寻求与相关组织合作,特别是许多拥有庞大车队的公共单位,例如印国防部、中央警察部队、国有企业等。
印度过去10年对华出口额。图源:《经济时报》
印《经济时报》8月5日发表题为《重新平衡双边贸易关系:印寻求增强对华出口》的评论认为, 印度对华出口结构单一且长期面临高额贸易逆差,其主因是非关税壁垒。为此,印需通过出口多元化、提升合规性、双边合作机制来缩小贸易逆差、重塑平衡的双边贸易关系。 本文作者作者尼莎·塔内贾(Nisha Taneja)系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理事会(ICRIER)教授;尼尔利普塔·拉思(Nirlipta Rath)和瓦苏德哈·乌普雷蒂(Vasudha Upreti)系ICRIER研究助理。
中印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4-25财年创下992亿美元纪录。这一趋势不仅源于进口增长,更反映出印对华出口停滞不前。数据上看, 过去十年,印度华出口仅增长19.2%,从2015年的120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43亿美元,在中国进口来源国中仅排名第34位,远落后于韩国、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 结构上看, 印对华出口结构高度集中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领域,主要包括资源型制造业和初级农产品。矿产品、化学品、活体动物及动物产品、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等合计占对华出口总额约58%。
问题在于,印在化工产品、机械电子、矿产,甚至在中高技术产品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对华出口潜力。阻碍兑现这一潜力的主因在于双边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问题。 例如 ,第一,检测与复检受限。 若印出口产品在首次随机抽检中不合格,中国不允许第三方实验室复检,使检测实验室的结论成为最终裁决。 第二,专利与知识产权限制。 对华出口药品受限于严格的专利审查、审批延迟等问题,阻碍了出口潜力。 第三,信息与语言壁垒。 印出口商普遍不了解中国监管和文件要求,相关法规未统一翻译成英文,地方政府文件很少有英文版本,这无疑增加了交易和时间成本。 第四,产品标准差距。 据统计,2019年至2025年5月,中国拒收约600批印出口批次,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文件与合规问题(20.7%)、微生物污染(20.7%)、农药残留超标(20.5%)、标签和包装错误(7.3%)、添加剂违规(6.8%)、霉菌毒素污染(6.0%)等。
近期中印关系有所缓和,这为印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窗口。具体看,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对华出口:第一,多元化出口结构。 印应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依赖,扩大中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比例。 第二,设立双边贸易与技术工作组。 印可成立中印贸易与技术专家联合工作组,通过定期磋商、技术合作和早期争端解决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识别并解决非关税壁垒。 第三,提升国内质量与合规标准。 印应改进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文件与产品全面符合中国监管标准,降低出口风险。 第四,促进商务交流与合作。 随着印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电子签证,企业交流、市场合作与信息共享将更加便利,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平衡的双边贸易关系。
来源:梦宇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