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演绎千古“接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11:15 2

摘要:8月6日晚,由马伯庸畅销小说改编的话剧《长安的荔枝》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部将历史悬疑、职场生存与现代科技美学融为一体的舞台作品,演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荔枝极限运输挑战”。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8月8日版面图

8月6日晚,由马伯庸畅销小说改编的话剧《长安的荔枝》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部将历史悬疑、职场生存与现代科技美学融为一体的舞台作品,演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荔枝极限运输挑战”。

《长安的荔枝》不仅还原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奇故事,更赋予其全新的时代解读。惠州作为岭南荔枝的主产区之一,全市荔枝种植面积达39.6万亩,荔枝季刚结束,话剧《长安的荔枝》就在惠州上演,现场果农感慨不断,反响热烈。

《长安的荔枝》剧照

小人物折射时代“质感”

自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开始,如何将“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成了一场千古遐想。

2021年,马伯庸首发于《收获》“春卷”的《长安的荔枝》,利用真实历史的大背景,聚焦一位名为李善德的九品小吏——他因“采办岭南鲜荔枝”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被卷入权力漩涡,在“不可能完成”的困局中,用算学、商道与人情,在历史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凡人的生存之路”。

小说《长安的荔枝》用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描摹“千里送荔枝”这个古代物流的奇迹。此前,马伯庸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小说人物的遭遇和惊险的情节,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让很多现代职场的“打工人”,感受到仿佛穿越千年的共鸣和共情。他介绍,李善德虽然只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但往往是这些具体的“小事情”,身边的“小人物”,才能看出一个时代“具体的质感”。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展现出的是一种人民视角,教我们从小人物看到历史,对历史中的小人物怀有悲悯之心、怀有谅解之心,怀有同理之心,”马伯庸说,“我觉得我们读历史一定要读出温度来,读出人的情绪。这比单独了解历史的过程更加重要。”

话剧《长安的荔枝》基于小说改编而成,在基于原著人物性格设定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合理创新和完善。“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走向以及结局的处理,都进行了相互关联的改编。”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话剧《长安的荔枝》制作人任雪迎介绍,剧中主人公李善德经历的职场压力、生活难题、升职困扰等内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

“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伯庸老师为主人公取名‘李善德’,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意。希望每个人在未来的生存过程中,都能像李善德一样,坚守做人的善良与德行,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和灵魂的解脱。”任雪迎介绍,这部戏中蕴含着许多生存智慧:当我们面临生存困境时,不要选择躺平,而要像李善德一样奋起一搏。即便失败,也要看看自己距离终点有多远。只要上路了,就有成功的机会和化解的办法。

剧中尽显岭南风情

“这不是普通的运输任务,而是掉脑袋的‘送命题’。”任雪迎说。《长安的荔枝》讲述唐代小吏李善德被迫在荔枝变质前,将其从岭南运至长安的惊险历程。保鲜试验、路线优化、官场角力、预算超支……每一个环节都堪称“古代版项目管理危机”。

从长安到岭南,从小说到舞台,话剧《长安的荔枝》还原小说对李善德的刻画,并强调李善德在无路可走的绝境中始终坚守底线,就算失败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还有多远。

任雪迎透露改编初衷:“马伯庸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用现代思维解构历史。李善德遇到的职场PUA、KPI压力、资源短缺,今天的打工人很有心得体会。”

任雪迎说,通过《长安的荔枝》这个看似荒诞的荔枝运输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坚持,也让现代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主演与市民互动

话剧《长安的荔枝》副导演、李善德扮演者廖旭阳告诉记者,作为故事关键场景,岭南的风土人情在剧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比如说,岭南场景以绿色为主调,芭蕉、荔枝树等岭南植物元素随处可见,演员们的服装和道具也参考了历史资料,剧中所用的农具,都是导演亲自采风时所见,源自岭南种植荔枝的农户,力求真实还原。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通过舞美设计,生动地呈现了荔枝在运输过程中的形变、色变与质变。剧中还出现了岭南人酿制的荔枝酒,舞台上,演员会说道:“这是我们自己酿的荔枝酒。”增添了故事的地域特色。

“这两天惠州下雨,我们在酒店听雨声哗啦,突然理解了李善德当时的困境,几千年前的李善德,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天气?他那时候在做什么呢?我们现在有现代交通工具,而他当年却是骑马、步行、乘船,一路跋涉而来。想到这里,真的很心疼他。”廖旭阳说,先前他也来过惠州演出,但这次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带着剧中李善德的人物特性,遇见与剧中岭南人物同样热情的惠州人,让人感觉很兴奋。

“鲜榨荔枝”延续佳果风味

话剧《长安的荔枝》登上惠州舞台,惠州本土饮品“鲜榨荔枝”也在市场惊艳亮相。历经两个月,惠州绿全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全公司”)精心研制,选用惠阳镇隆的优质荔枝品种(桂味、糯米糍)为原料,运用 HPP工艺(超高压冷灭菌搭配鲜果压榨技术)进行深加工,匠心打造“绿全农夫哥”荔枝果汁饮品,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享受。这是继荔枝干、荔枝红茶、荔枝酒、荔枝酥等深加工产品后,镇隆荔枝产业链条上的又一延伸。

鲜榨荔枝饮品

绿全公司总经理卜景谊介绍,公司每年生产饮品饮料超过3万吨,不仅为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做代加工,还拥有自主品牌。其中,绿全牌西番莲(百香果)果汁饮料在惠城区市民中广受欢迎,成为不少人的童年回忆。“我们扎根在‘荔枝之乡’,对镇隆荔枝抱有情怀,想为当地乡村振兴出份力。”他表示。

延伸荔枝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镇隆镇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实践。2025年广东荔枝产销对接活动(惠州分会场)暨RCEP广东惠州(镇隆)荔枝交易中心开售仪式上,绿全公司与镇隆当地的惠州市陂塘角民安荔枝专业合作社签约合作,通过采购当地优质荔枝,确保了荔枝原料的稳定供应。

为此,绿全公司今年引进国际先进的高压均质设备与无菌灌装线,打造全自动化生产车间。从荔枝剥壳、分拣到榨汁、灌装,整个流程由机械臂精准操作,每小时产能达数千瓶。

“每个地方的荔枝品质与成熟度不同,口感都不一样。”卜景谊介绍,口感调配上,研发团队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终确定了桂味与糯米糍原浆的最佳复配比例。这一比例既保留了桂味的浓郁香气,又融合了糯米糍的绵密甜度,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味觉享受。“喝起来就是荔枝的味道。”尝鲜的顾客纷纷赞叹。

按照计划,今年是鲜榨荔枝的试点推广阶段,目前,产品主要通过公司现有快消渠道铺设惠州市场,并与多家星级酒店合作,将产品展示在定制冰柜中,以此为切入点,逐步辐射至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明年企业将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岭南佳果的全新风味。

双古城共话“城城接荔”

在岭南荔枝主产区之一的惠州演绎《长安的荔枝》,是一次绝佳的城市文化机遇。话剧演出期间,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现场专门布置了以荔枝为主题的集市,荔枝雪糕、荔枝茶具、荔枝摆件、荔枝耳环……现场尽享荔枝元素。

现场集市充满荔枝元素

现场,在荔枝这一小小的媒介上,实现惠州与西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交流:从小的角度上讲,实现了场内场外荔枝“接荔”,从大的角度上讲,又是岭南荔枝主产区之一的惠州与话剧出品城市西安两座古城的千年共话。

“此次惠州演出被赋予特殊意义,惠州作为岭南重镇,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与荔枝和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任雪迎透露,早在剧目筹备期,主办方便发起“城城接荔”活动:“惠州是荔枝原产地之一,西安是运输目的地,两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话剧对话。”接下来,《长安的荔枝》还将走上爱丁堡艺术节。“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美食的魅力,特别是甜美可口的荔枝,更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具有深远意义。”

在6日晚的演出现场,来了许多惠州本地的快递员与荔枝种植户,一场跨越千年的行业对话在无形中展开。当年贡荔需“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现在惠州荔枝已通过电商走向世界。“知道我们的快递员一两天内就能把荔枝送往全国,李善德得羡慕哭。”博罗县雅时园荔枝稀有品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伟清告诉记者,如今的荔枝运输已经有了自己的流程,采摘后马上进入预冷,相关打包也是在冷库完成,再全程冷链送到全国各地。“相信未来走向全球都没有问题。”

“今年荔枝大丰收,农户种植都很辛苦,这部话剧讲的是送荔枝的故事,觉得很应景。”惠阳镇隆果农傅继娟告诉记者,她家有约300亩荔枝林,今年的产量约在5万斤,由于荔枝丰收前段时间一直忙于卖荔枝,此次是她第一次走进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观看演出,觉得很开心。

链接新闻:

《英歌》《雷雨》《暗恋桃花源》将于今年相继登台惠州

文 |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每年有什么演出登台惠州是市民关注的焦点,记者从文化艺术中心获悉,今年下半年,将会有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开心麻花爆笑舞台剧《夏洛特烦恼》、话剧《雷雨》以及何炅、黄磊主演的《暗恋桃花源》等剧目亮相惠州。其中,《英歌》《夏洛特烦恼》《雷雨》均已开票,分别将于9月7日、9月20日、10月12日登台惠州,《暗恋桃花源》开票日期待定。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英歌》作为广州歌舞剧院继《醒·狮》《龙·舟》后重磅推出的第三部岭南题材大型原创舞剧,完美诠释以英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中华战舞”火爆出圈!英歌捶响,即是吾乡。《英歌》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这里如梦如幻、光怪陆离。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怀抱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毕生的心结,自己也得以感悟、成长……

三江出海,一纸归潮。传承的血脉,浪打不息,风吹不散……创排期间,主创团队走访潮汕乡镇村落,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潮阳英歌凤岗英歌队等对演员们进行系统集训。演员们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种不同流派风格的英歌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将传统英歌舞转化为舞蹈作品。首次尝试将潮语Rap与英歌舞相融合,场面震撼,观众直呼“上头”。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藻井、嵌瓷,民俗元素铁枝木偶、出花园、潮剧、木雕等与现代舞台艺术融合创新,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还让这些古老元素以全新面貌展现在舞台上。

文、图 |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钟敏玲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